月初三峽大壩泄過一次洪水,把三峽大壩的出庫流量從原來的2.5萬立方米每秒,提高到了3.5萬立方米每秒鐘。
我們知道,每年的5-7月是長江流域的汛期,而長江有80%的水量集中在汛期。由於汛期時水流量大,而長江下游地勢平坦,很容易導致長江漫出河道,發生洪澇災害。
那為什麼三峽大壩還要在長江汛期泄洪呢?
在過去,幾乎每隔10年左右,長江流域都會遭受一次較大的洪水侵襲。由於洪水規模大,而且長江中下游地區人口密度大,使得當地的經濟因洪水損失非常大,甚至單次洪水造成的損失都能夠修建三峽大壩。所以在關於修建三峽大壩的一份報告中,科學家們寫道:修建三峽大壩比不修好,早修比晚修有利。
三峽大壩的修建,除了發電之外,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防洪。我們知道,三峽大壩總高度是185米,其中正常蓄水位175米,防汛蓄水位145米。
三峽大壩會在汛期來臨之前,將蓄水位降低到防汛水位145米,這樣可以多出221.5億立方米的空間儲存洪水。
如果長江流域遭遇洪水時,三峽大壩可以攔截洪峯,慢慢泄洪,比如:三峽大壩下游的河道僅能夠承受5萬立方米每秒的流量,一旦當地降雨達到5萬立方米每秒,將可能會導致當地發生洪澇災害。
此時三峽大壩就可以攔截長江上游的洪水,並減少出庫水量,比如:上游降雨量達到了每秒鐘7萬立方米,為了緩解下游壓力,三峽大壩的出水量可以控制在4萬立方米每秒以下。
如果三峽大壩的下游出現強大降雨,三峽大壩還可以再次調整出水量,比如:原本出庫水量為4萬立方米每秒,為了防汛,三峽大壩可以將出庫水量調低到2萬立方米每秒;甚至三峽大壩直接截斷上游的洪水,為下游防洪騰出一定的時間。
在前幾天,長江中下游地區普遍遭受洪澇災害時,三峽水庫就一再減少出庫流量,儘可能地為下游爭取時間。 有研究表明,今年的降雨量和98年大洪水相當,但今年造成的損失和影響遠遠不如98年,這就是三峽大壩的功勞。
首先我們必須要説,無論在任何時候,三峽大壩泄洪都是在保證下游的基礎上。三峽大壩之所以在汛期泄洪,是因為三峽大壩的作用不是攔截洪水,而是攔截洪峯。
我們知道,雖然每年5-7月是長江流域的汛期,但汛期並不是天天下雨,中間會有晴天或者不下雨的時間,下游河流中的水會流向海洋,騰出一部分水位。
此時,三峽水庫就會抓緊時間泄洪,這是因為三峽大壩的總庫容只有392億立方米,可以攔截洪水的庫容只有221億立方米,而三峽大壩的上游,可能會產生上千億立方米的洪水,遠遠超過了三峽大壩的儲存能力。
一旦三峽大壩水位達到175米,此時三峽大壩將失去對洪水的調控能力,而此時汛期並未結束,一旦下一輪降雨來臨,三峽大壩將失去防洪作用。
為了保障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安全,也為了能夠攔截下一次的降雨,三峽大壩會趁着下游水位下降,並且降雨較小的時候泄洪,以便騰出更多庫容。
而且三峽大壩的泄洪量並不是根據庫容的水量,而是根據下游河道的承載能力。如果下游仍舊氾濫,那麼三峽大壩可能不會泄洪,但如果下游能夠承載一定的水量,三峽大壩將會把泄洪量控制在下游河道的承載範圍之內。
也就是説,三峽大壩雖然會在汛期泄洪,但泄洪不會對下游地區產生影響,更不會導致下游發生洪澇災害。
三峽大壩防洪的主要原理是:短時間攔截洪峯,而不是長時間蓄洪。雖然汛期雨量較大,但汛期也有晴朗的天氣,下游水位也會因此而降低,此時三峽大壩就會抓緊時間防洪,這樣當下一次大降雨來臨時,三峽大壩能夠有足夠的庫容攔截洪水。
無論任何時候,三峽大壩泄洪的前提都是在保證下游安全的前提下,所以三峽大壩泄洪並不會加重下游的洪澇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