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中國海軍的075型兩棲攻擊艦首制艦離開滬東造船廠碼頭,開始進行該型艦的首次海試。作為中國海軍的又一型大型平甲板載機艦,075型的建造和試航節奏與遼寧號、山東號之間的差別,也正體現了兩棲攻擊艦與航母之間的明顯差異;與此同時,印度陸軍提出了招標採購本國輕型坦克的需求,儘管印軍的確有不少對輕型坦克的需求,但仔細探究印軍對於輕坦的研發路徑,不難發現這回的印度輕坦招標活動中存在的各種“不着調”之處。
民間拍攝者拍攝到的視角,從今天起,人民海軍又多了一種新質的作戰能力 圖源:鐵幕SSS
保證全天候的兩棲攻擊艦
8月5日,在眾多拖船的護航之下,075型兩棲攻擊艦首制艦開始進行其首次試航。該艦自去年9月25日正式下水至今,舾裝時間不到11個月,就已經克服了艦上生產事故的不良影響,完成了包括艦載武器、電子設備等艦載系統的安裝。作為一型新型兩棲攻擊艦的首制艦,從建造速度來看,075型的建造速度可謂相當迅速。
作為黃浦江中建造下水過的噸位最大軍艦,075型巨大的尺寸要在黃浦江裏安全航行,多少還是存在着不少困難的。也正因此,在075型首制艦駛出黃浦江開始進行試航的過程中,除了各類工作船的“前呼後擁”之外,人民海軍也盡己所能:包括原本停泊在黃浦江邊碼頭上的4艘072型坦克登陸艦和多艘護衞艦在075型首制艦出發前都離開黃浦江“暫避風頭”,以便為這位未來的戰友騰出更加寬敞的航道水域。
登5支也出動不少船,喜迎新質作戰力量首航
從建造進度來看,075型兩棲攻擊艦首制艦從下水到首次試航耗時10個半月,與首艘國產航母山東艦從下水到首次試航1年又17天的相比雖然有所縮短,但考慮航母在結構上的複雜性,這一時間差距並不奇怪;由於初次海試主要進行的是動力系統測試,艦上其他一些設備沒有完成全部調試甚至安裝的情況也屬正常。
不過比起該艦下水時只有大概艦體結構的狀態,以及舾裝過程中只有幾個角度的視角,出海試航給了外界一個難得的機會,從各個角度來觀察這型基本已經完工的新型兩棲攻擊艦的外觀,並且從中獲得有關該型兩棲攻擊艦更多的情況。
作為一型內部空間巨大的兩棲攻擊艦,雖然毫無疑問該艦會同時配備有機庫、塢艙、車輛甲板和大量的陸戰隊員艙室,但是以上部分在艦內的分佈與所佔空間的大小比例則無法一目瞭然,只能從兩棲攻擊艦外觀和總體佈局上的一些特徵對內部進行一定程度的推測。
在075型兩棲攻擊艦上,通過艦上升降機的位置分佈,我們不僅能夠推斷出艦上機庫的大概尺寸,還能從機庫在艦上佔據的空間,來反向推測艦上其他部分的大致空間佔比,並進一步分析出075型兩棲攻擊艦所體現的中國海軍對於各類艦船的任務需求,以及075型對於遠海兩棲作戰艦艇編隊所起到的巨大價值。
噸位較小的“西北風”級的升降機佈置
對於使用升降機的各類平甲板載機艦而言,升降機的位置一般都會佈置在艦上機庫的邊緣位置,並且儘量選擇相隔較遠,以便能夠方便地將機庫內各個角落的艦載機快速地提升到飛行甲板上;同時為了照顧飛行甲板上的艦載機起降和調度、整備作業,升降機在飛行甲板上的位置也要有所注意,既要方便艦載機的調度運作,又不能過多影響到飛行甲板上其他正常作業。
在075型兩棲攻擊艦上,可以看到一前一後兩台大型升降機:前部升降機的後緣與艦島前部齊平,表明其機庫的起點可能在這台升降機的前緣或者後緣;後部升降機位於艦尾,表明其機庫的後緣直達艦尾。這樣算來,在長度240米左右的075型兩棲攻擊艦上,機庫甲板的長度至少要超過130米,其面積很可能超過噸位接近的美國“黃蜂”級兩棲攻擊艦,達到與“美國”級不相上下的水平。較大的機庫面積無疑意味着更多的直升機搭載能力,也自然會對艦上的航空燃料攜載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兩棲攻擊艦內部總空間有限的情況下,航空作業能力的增強自然會令其在其他領域做出一定的犧牲。類似071型綜合登陸艦那樣巨大的塢艙和車輛甲板設計在075型上也許都將出現一定程度的縮減,相應的該艦的平面登陸運載能力和重裝備搭載能力也都會出現下降。
某位熱心網友拍攝二代俯視視角,前後升降機位置一目瞭然
對於中國海軍的遠海兩棲登陸作戰編隊而言,兩棲攻擊艦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會避免單打獨鬥,而與071綜合登陸艦乃至072坦克登陸艦等組成編隊,並且作為編隊核心進行聯合作戰。在各司其職的編隊中,075型兩棲攻擊艦必然要依靠其強大的航空運作能力承擔起發起空中“垂直登陸”作戰的核心任務,並且作為編隊核心對戰場態勢進行掌握,同時承擔編隊指揮艦的重任。
相比之下,071型綜合登陸艦的平面登陸作戰能力在全世界的船塢登陸艦裏也名列前茅,加上其裝備數量較多,足以彌補075型在這一作戰能力上的相對短板。而從“均衡裝載”的角度出發,075型同時具備垂直登陸、平面登陸作戰的能力,則讓該艦也具備一定單獨執行兩棲作戰的能力,更加增加了其作戰的彈性。
對於人民軍隊未來數年的作戰需求來講,075和071是互補關係 圖源:@不研究軍事的藍海踏浪
儘管中國海軍具備全世界規模第二大的兩棲輸送力量,以071型綜合登陸艦為代表的遠海兩棲作戰能力也已經初見雛形,但在以兩棲攻擊艦為代表的“垂直登陸”作業能力上的短板,迄今為止依然十分嚴重。也正因此,與一般國家建造兩棲攻擊艦“淺嘗輒止”的狀態或者美國那樣在形成一定裝備規模後維持其正常輪替的保持節奏相比,075型兩棲攻擊艦的建造速度可算“迅猛”——就在第一艘075型準備試航前後,第三艘075型兩棲攻擊艦的艦體結構已經在滬東造船廠的幹船塢內初見雛形。
這意味着中國海軍將在短時間內連續建造和裝備部隊三艘075型兩棲攻擊艦,從而類似航空母艦一樣,形成在任何時候都有可以動用的兩棲攻擊艦的局面。這固然會給中國海軍快速形成戰鬥力帶來嚴峻挑戰,也會同時帶動中國海軍航空兵艦載運輸直升機部隊的快速擴充,不過當這一切塵埃落定以後,解放軍在台灣以東洋麪發起合成營級的機降登陸作戰和合成旅級的兩棲登陸作戰將不再是需要“精心策劃”的行動,而可以與“東風洗地”一樣,成為台海局勢中對手不得不考慮的“新常態”。
總之,隨着075走向成熟,對於宜蘭153旅來講,不是什麼好消息
印度需要怎樣的“新輕坦”
由於中印兩軍在邊境西段的軍事對峙實際上並未結束,加上印度政府和軍方試圖藉此機會滿足自己實際需求的情況,印度軍隊以邊境局勢緊張為由進行“準備戰採購”的活動最近又有了新的“願望清單”——多達300輛“可以空中機動”的輕型坦克。
對於印軍而言,東線的軍事壓力大於西線,合成某旅的快速裝甲在東線“暢行無阻”
從印度軍隊自身的角度看,對於輕型坦克的需求某種程度上是長期存在的:印度國內特別是邊境地區相對孱弱的基礎設施建設對於戰鬥全重45噸以上的T-72和T-90主戰坦克的有效運用相當不友好,儘管印度自稱有超過800萬公里以上的公路,但其中絕大多數都是沒有硬化路面的碎石路甚至土路,根本不適合裝甲部隊的快速機動;而印度的鐵路線雖然四通八達,但極端低下的運作效率導致其作為裝甲部隊戰役、戰略機動的手段,速度很難得到保證;加上印度的作戰想定環境中也有不少需要輕型坦克的地帶,印軍長期以來對輕型坦克裝備的“漠視”原本就有些奇怪。
不過從印度媒體的報道和印度國防部的表態來看,印度這次採購輕型坦克的目的並非是“亡羊補牢”,而是純粹的攀比心態——由於印軍從中國方面的公開報道中瞭解到解放軍在西藏軍區列裝具備優秀高原機動作戰能力的15式輕型坦克,因此“針鋒相對”要裝備同類的裝備。
印軍在東線沒有T-90,在列城方向也缺少T-90
以小孩過家家的心態進行軍備建設原本就有點不靠譜,隨後媒體報道的有關印度軍隊在採購輕型坦克中的型號選擇更是讓人摸不着頭腦。
印度軍隊首選的輕型坦克竟然是俄製的“章魚”輕型坦克,儘管這款裝備因為已經進入俄軍現役,系統本身相對成熟,印軍理論上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得一批成品使用,而且與印軍現役坦克相同口徑的2A75型125毫米炮和彈盤式自動裝彈機也方便其後勤保障,18噸的戰鬥全重也可以很方便地進行空運甚至進行空投,但該車為了空降採用的低重量導致其防護作戰能力極為低下,其現役型號的火控系統也相當簡陋,即使俄軍推出的改進型號,其信息化作戰能力也要比15式輕型坦克低一個檔次。
加上在最為關鍵的機動性能上,在低海拔地區可以達到28馬力/噸功重比的“章魚”因為沒有針對高原環境進行優化,其發動機在3500米以上海拔區域功率會下降30-40%,油耗則要增大30-50%,機動性能也要大打折扣。作為旨在對抗15式輕型坦克的裝備,“章魚”的總體性能幾乎可以説完全不合格。
“章魚”的噸功比並不高,其機械增壓的發動機在高原環境下也很難發揮
也許正是因為這一考慮,代表印度“國產之光”的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DRDO)也提出了兩款自行研製的輕型坦克方案,並提出要在18個月內研製出3輛原型車。其中的一個方案源自1983年提出,早在1996年就宣佈放棄的印度自產輕型坦克計劃,使用印度能夠自產的BMP-2步兵戰車底盤搭載法制的105毫米炮炮塔。不過這個方案棄置已久,即使恢復其性能也嚴重落後於時代。
因此另一個看起來更加先進也更加大膽的方案也被提了出來:使用印度正在許可證生產的韓國K-9自行火炮的底盤,換裝比利時約翰·考克利爾防務公司研製的模塊化炮塔,可以使用105毫米或者120毫米火炮。
處於PPT狀態的DRDO輕坦克方案
從技術可行性的角度來看,印度通過外購炮塔,的確有將K-9自行火炮改裝成輕型坦克的可能性。約翰·考克利爾防務公司研製的模塊化炮塔和其使用的火炮性能在國際上屬於不錯的水平,搭配K-9自行火炮底盤和高達1000馬力的發動機,理論上也能具備不錯的機動性。
不過一方面K-9自行火炮原本的重量高達47噸,雖然換裝炮塔能夠降低其重量,但其總重很難有大幅度的減少;特別是K-9作為自行火炮,為了方便炮組人員操作,其車體內部的空間相對較大,當其被改裝為輕型坦克之後,必然會出現空間利用不徹底或者整車結構不夠緊湊的情況;另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則是其防護能力,由於K-9自行火炮的出身,該車本身的防護能力相當有限,而又因為其較大的重量,為其進一步增強防護的難度也同樣較大;再考慮到高原上發動機功率下降的問題……K-9改成輕型坦克的前景顯然也不算樂觀。
採用X1100-5A3綜合液力機械傳動系統和液氣懸掛的K-9自行火炮,是印軍機動性能最好的戰鬥車輛,也自然而然成為了輕坦底盤的備選
隨着當代主戰坦克的戰鬥全重的增加,近年來很多對輕型坦克有特殊需求和興趣的國家都開始重新研製輕型坦克,而出於控制研製成本和降低技術難度的考慮,使用裝甲輸送車、步兵戰車乃至自行火炮底盤這樣的現成部件作為技術基礎發展輕型坦克也成了一條常見的技術道路。不過由於坦克和其他裝甲車輛在基本需求上的根本性區別,絕大多數通過改裝而來的輕型坦克既沒有解決輕型裝甲車輛最關鍵的防禦能力問題,又沒有很好控制住戰鬥全重,最後成了30噸級坦克殲擊車,反而定位尷尬。
如何在防護、火力和機動上取捨,成為了當代輕量化主戰坦克的主要問題
在這一系列輕型坦克中,只有中國的15式輕型坦克作為特例,從一開始就強調其特殊的作戰使用環境,圍繞在高原環境下的作戰要求研製全新的輕型坦克,並在保證火力和機動性的同時儘可能地強化了坦克的防護能力,最終使得15式輕型坦克成為一款能夠在其預想作戰地域有效運用並對抗假想對手目標的同時,具備較強的防護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優勢裝備。而這種踏踏實實從頭開始的裝備研發態度,某種程度上正是凡事想着“針對性短平快”的印度武器裝備研發所缺乏的。
我國坦克工業60年的技術積澱,豈是印度人幾年就能追上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