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有了娃,生活就開始圍繞着娃而進行着。注意孩子的一舉一動,是否有危險,是否會傷害到孩子。又或者孩子學到了什麼東西沒有,有沒有別的孩子聰明?
每個人家庭,對教育孩子方法都不一樣,但也能大致分兩種情況,那就是“放養”和“圈養”。一般情況下,家裏有老人帶孩子的,多半對孩子進行“圈養”,因為他們有更多的時間照顧孩子,而且“隔代親”,也造成老人更疼愛孩子。
老人的“圈養”習慣
朋友家條件不錯,老人有退休工資,而且帶着工資來照顧孩子,因為朋友和他的妻子都是獨生子女,所以孩子不是姥姥帶,就是奶奶帶,朋友正好有時間忙自己的事業。
在家裏孩子想要啥有啥,老人都會滿足孩子,家裏的玩具都堆成山了,但是老人也不心疼,只要孩子想要都可以滿足。
孩子吃飯都有人喂,吃水果,只需要説一聲就行,即使自己要動手拿水果吃,老人都不會立馬過去幫忙,洗好,削好皮給孩子吃。要喝水時,想要自己倒,家人都不讓,一定把水倒好了再給孩子。
一老人的話説,孩子小,怕傷着孩子,怕開水燙着孩子,怕孩子把衣服弄濕了,再説只有這麼一個孫子,不疼他疼誰啊。
孩子養成的習慣
孩子是高興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性格也變得任性了,還不聽爸爸媽媽的話了。孩子上幼兒園之後,很不適應學校的生活,第一天還覺得好玩,第二天就鬧着不想去了。
因為很多事情都需要自己完成,不必脱衣穿衣,自己吃飯等,因為自己跟不上同學的步伐,只得老師幫忙,最後老師直接通知了家長,孩子無法自理,回家學好了再去學校,而且每天的聯繫情況,必須要拍視頻發給老師看,以便老師觀察孩子的進步。
這可把老人急壞了,因為看着孩子慢吞吞的樣子,就想上去幫忙。現在這樣的養孩子可不少,孩子的事情被大人承擔了,就是典型的“圈養”。
家長以為自己包辦了孩子的所有就是對孩子有好處,總是以怕傷着孩子,以孩子太小為藉口,阻止孩子自主的權利,孩子就沒有機會鍛鍊和實踐,就沒有經驗的積累,也就沒有了自理能力,孩子如何成長,他的未來怎麼辦?
“圈養”出現的問題
朋友小李家,條件也不錯,大學畢業就催着他結了婚,結婚之後就是天天被催着生孩子,他們説自己身體還算硬朗,還能幫他們帶孩子。
小李和老婆商量之後,生了孩子,父母自然很高興,把月子照顧得妥妥的,一直照顧到了孩子3歲,真是對孩子疼愛有加,小李夫妻特別高興,感覺生活很輕鬆。
但是發現,孩子特別黏奶奶,在同齡孩子中,顯得很多事情都不會做,尤其是上幼兒園,經常被老師單獨聊天,反應孩子的情況,必須要改正。
在之後的時間裏,小李就特意的觀察了一下班上其他的孩子,很多事情都能獨立完成,而且還能完成得很好,而自己的孩子,就想像一個“木頭”一樣,不知道從何下手。
回想孩子在家的情況,有奶奶照顧,孩子什麼事情都不用做,只要孩子説一聲就行,甚至奶奶能看孩子的表情就知道想要做什麼。
“放養”的好處
在一次母親因為特殊的事情回老家的時候,小李就給母親商量了一下孩子的事情,讓母親就在家裏養身體,孩子就自己帶,不然孩子跟着奶奶什麼事情都被包辦了,什麼都學不到。
母親還算開明,也感覺到孩子有很多事情不會做,但是自己又不忍心讓孩子自己動手,自己走了也好,讓孩子有一個鍛鍊的機會。
孩子後來就在媽媽的教育下,學會了很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拿剝橘子這件事來説吧,
當時買了兩斤砂糖橘,孩子要自己剝,第一個剝得很爛,自己吃了,又開始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
小李也沒有阻止,最後一口袋的橘子全被剝了皮,前幾剝爛的被吃了,後面的全都沒有剝爛。這讓小李很感動,這就是孩子成長的點點滴滴。
小李説,孩子其實喜歡做很多事情,比如媽媽刷碗,他也想嘗試一下;媽媽掃地,他就去拿拖把拖地;媽媽洗內衣,他也跟着去洗。
在孩子願意做事情的時候,不讓孩子做,想讓孩子做事情的時候,孩子就不願意做了,關鍵孩子還不會。這也許就是“放養”的好處吧。
“圈養”和“放養”,其實都是想孩子過得好,讓孩子快樂,但是當孩子慢慢長大之後,差距就慢慢明顯了。獨立自理能力,以及生活經驗,和思考問題的方式都會不一樣。
對孩子“放養”教育,明顯比“圈養”的孩子要好很多,尤其是孩子的獨立能力最明顯。對孩子以後生活的幸福程度也不一樣。
總體來説,“放養”的孩子,能得到更多的自由時間,有更多的自主權利,也是活躍孩子思維的方式。
今日話題:你覺得孩子放養好還是圈養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