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説,二戰中讓人們耳熟能詳的衝鋒槍裏,有湯姆遜、波波沙、MP-40、斯登這些,但是很少有人提及澳大利亞的歐文衝鋒槍,其原因很可能是澳大利亞在二戰中並不是很出名,太平洋戰場也主要是美軍在打。而歐文衝鋒槍,也就此被很多人給忽視掉了。但是不可否認,歐文衝鋒槍在二戰中還算是個相當不錯的衝鋒槍,只不過,有點醜。
先講下歐文衝鋒槍的故事,歐文衝鋒槍的發明者叫伊芙琳·歐文(Evelyn Owen),話説這哥們其實是男的。這年輕人天生就愛研究槍械,從1931年開始,就在着手開發自己的卡賓機槍(machine carbine)。1939年7月,歐文拿着自己那把發射.22LR的卡賓機槍跑去找了澳大利亞陸軍,向軍方安利自己這把槍。但是呢,吃了個閉門羹。
歐文原型槍
原因在兩點,一方面是澳大利亞軍方沒認識到這東西的前景。別説是澳大利亞了,就是英國、美國都沒有認識到,就連德國人,在二戰剛開始那會兒,還是將衝鋒槍主要裝備於裝甲部隊、傘兵部隊。認識到衝鋒槍的重要性,還是後來的事情。
另一方面,其原型槍本身就有些問題。軍方的説法是,這槍不適合軍用武器,沒扳機護圈,口徑又太小,不要。
非常失望的歐文,把槍塞麻袋裏扔家就走了,跑去參軍了。而這把槍後來被鄰居沃德爾發現,沃德爾是一個Lysaght Works鋼材廠的經理,和軍方合作密切的那種。沃德爾拿着歐文的槍找來了歐文的父親,瞭解過後,通過軍需部的關係,將歐文調到了陸軍發明委員會,繼續去研製衝鋒槍。後續的原型槍歷經了.38 S&W、.45ACP、.32ACP、9*19mm這幾種子彈,最終,澳大利亞軍方訂購的歐文衝鋒槍是9*19mm,和宗主國英國的一樣。
當年歐文衝鋒槍的主要對手是斯登、湯姆遜、奧斯汀這幾個衝鋒槍。最早呢,澳大利亞人盼星星盼月亮的盼着英國給他們衝鋒槍,結果那會兒英國被德國弄的死去活來,根本顧不上澳大利亞,只甩給了澳大利亞人斯登的圖紙。而澳大利亞人結合斯登和MP38,開發了個Austen(澳大利亞斯登,音譯奧斯汀)。另外和美國關係不錯,湯姆遜衝鋒槍也在候選之列。
從上到下,歐文、湯姆遜、奧斯丁
1941年9月,是歐文衝鋒槍的一個轉折點,澳大利亞對歐文、湯姆遜、斯登三種衝鋒槍進行測試。湯姆遜衝鋒槍在耐污這一項上被pass掉了,而司登在沙塵環境下被pass掉了,只有歐文衝鋒槍完美通過。澳大利亞人在看到了歐文衝鋒槍的性能之後,把歐文衝鋒槍的樣品和圖紙都送到了英國本土,告訴英國人:斯登你們別要了,這歐文不錯。
性能、原理
我們一起來看下歐文衝鋒槍,這是一個自由槍機原理、開膛待擊的衝鋒槍。使用9*19mm手槍彈,每分鐘射速700發。其槍機後座行程比較長,後坐力也是比較穩定的。槍口上還有個防跳器,可以進一步控制槍口上跳。
早期的歐文衝鋒槍的槍管位置帶着散熱片,其實這東西意義並不是很大,而且還會增加生產工序,後期的歐文衝鋒槍都取消了這個散熱片。
其使用的是33發的彈匣供彈,和MP40、斯登等不通用。而且,其是上置彈匣供彈的衝鋒槍,這個上置彈匣主要原因就是為了卧姿射擊方便,話説你橫插其實也是可以的啊。由於其彈匣上置,其瞄具就要整體偏移,其準星照門都是向右偏移的,當時很多上置彈匣的輕機槍是向左偏移的,難道澳大利亞人是左撇子麼?
歐文衝鋒槍的彈匣比較好玩,其彈匣口中間部位是個拋殼挺,好玩吧,拋殼挺設計在彈匣上面,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槍機的零件減少,生產沒那麼麻煩。而且你拋殼挺要是壞了,直接換彈匣就行了。它是上置彈匣,拋殼挺在彈匣上,那麼其拋殼口就在槍支的下方了。
另外,歐文衝鋒槍的密封性非常好,你看其拉機柄那裏有凹槽是吧,但是其拉機柄是在槍機尾部的,槍機活動的部分密封性特別好,可以非常有效的阻止污垢、塵土進入槍機進入機匣,這樣很大程度保障了槍支的可靠性。
你看歐文衝鋒槍看上去很簡陋,很醜的,但是其人機功效其實還是可以的,除了那個上置彈匣。其快慢機調節杆,就在握把上方,觸手可及的那個位置上。這個位置,遠比斯登的位置要好得多。
作為衝鋒槍呢,歐文衝鋒槍有點重了,其重量達到了4.2公斤,斯登MarkⅡ的重量只有3.2公斤,美軍的M3衝鋒槍也只有3.7公斤。
擊敗同胞對手
歐文衝鋒槍最大的對手是澳大利亞的奧斯丁衝鋒槍(AUSTEN,意思是澳大利亞斯登Australian sten)。從這個名字就可以看出來了,這把衝鋒槍其實就是澳大利亞版的斯登衝鋒槍。但是,這把槍澳大利亞人自作聰明,加入了一大把的德國元素在裏面。
歐文和奧斯丁
我們看奧斯丁衝鋒槍,它在斯登的基礎上加了個手槍握把,這個是抄的MP38的手槍握把,而且又抄了MP38的金屬摺疊槍托。另外呢,奧斯丁衝鋒槍又增加了一個前握把,前後兩個握把了。
而在復進簧外,奧斯丁衝鋒槍也給復進簧增加了三節的套管,這個還是抄襲的MP38的。MP38這個套管,主要目的是為了防止一些髒東西進入,順便還能吸收一部分後坐力。
加入德國元素,未必能夠提升槍支的性能,相反,還有可能是畫蛇添足。本來,斯登的設計是為了簡化工藝,加快生產速度。結果奧斯丁衝鋒槍畫蛇添足,反倒是減緩了生產速度。也正因如此,奧斯丁衝鋒槍和歐文衝鋒槍原本是同時期生產的,但是奧斯丁的生產速度就是比歐文要慢很多,最後也是被歐文給淘汰了。
歐文衝鋒槍的主要特點呢,就是勤務性好、可靠性好、結構簡單。當年沃德爾看中這把槍的原因就是結構簡單,便於生產、使用等。不光是澳大利亞士兵喜歡,就連英軍美軍都喜歡,甚至有傳言説麥克阿瑟也想給美軍訂購這把衝鋒槍。在戰爭中,歐文衝鋒槍總共生產了45000把左右,前12000把為歐文MarkⅠ,後33000把為歐文MarkⅠ*。
歐文衝鋒槍在太平洋的叢林裏也是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其不少參數,也是強於湯姆遜、斯登等衝鋒槍的。其使用也一直到了越戰時期,越戰時期還是有少部分澳大利亞士兵在使用。其繼任者,是後來的F1衝鋒槍。歐文衝鋒槍的名氣小,主要原因是澳大利亞在二戰中的影響力小,沒有英美蘇等國名氣大。另外就是,歐文衝鋒槍本身也不符合二戰後的衝鋒槍的設計了,主要是太重了,在二戰結束以後,也沒什麼太大發展了。
歐文衝鋒槍也確實帶有很多傳奇色彩在裏面,其發明者歐文,並不是什麼科班出身的,他就是一個自己在家研究槍械的天才,天分要比卡拉什尼科夫等人要高,卡拉什尼科夫還是學過機械技術的人,而歐文並不是。不過很遺憾,歐文本人在1949年就去世了,只有33歲。其這把槍,能夠成為澳大利亞的制式衝鋒槍,還是沃德爾在廢棄的麻袋裏發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