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變廢為寶 品綠色公路

由 公西成化 發佈於 綜合

貴州日報

風吹過,樹影搖曳。

從錦屏縣華寨村出來,沿着國道G242項目一路走來,棵棵粗壯的行道樹長勢正勁,不似以往改擴建公路旁的新枝嫩芽。

“這是我們項目建設的亮點之一,將原有廢棄老路的行道樹進行移栽。老樹新用,花最少錢實現最大程度的綠化景觀。”貴州省凱里公路管理局局長田應元介紹,“變廢為寶”,是貫穿這條改擴建線路的最大特色,廢棄行道樹移栽正是其中一項。

按照以往公路改擴建的慣例,施工進場,老路段原有行道樹將作為廢料處理。僅錦屏大同至黎平高屯公路一段,就移栽了原行道樹3100棵,節約綠化成本約310萬元。

廢棄資源再利用,因地制宜扮靚“綠”,在國道G242全線,化“廢”為“寶”的綠色實踐遍地開花。

生態露營地、十八杉小品、主題景觀石、旅遊廁所……在井涼服務區,綠意盎然的生態設施配置齊全有序,這個集停車、入廁、休息、露營、旅遊導覽和觀光為一體的生態文化驛站,“前身”卻是一個棄土場。

“我們與有關企業開展棄土場利用橫向協作,將棄土場打造為服務驛站,拓展了停車休憩服務和旅遊服務功能。”

在這裏,廢舊輪胎鋪成的入園路曲徑通幽,廢舊波形護欄製成的露營台圍欄牢固安全,廢棄木材作步道展現錦屏十八杉的美麗故事,一體化的污水處理設備將水資源多次利用、減少污染……

龍溪河畔,本是荒坡的棄土場也成了一道旖旎的山水畫卷。

“零棄方、少借方”,這條綠色公路將傳統做法中的棄土加以保存和利用,不僅保護了沿線植被與自然環境,實現公路與環境景觀協調,更進一步節約了土地資源。

“我們以前都是務農,種水稻自給自足,現在有了苗圃園,平時除除草、做好管理,掛果之後一年能有個七八萬的收入,當然好咯!”隆裏鄉華寨村村民滿懷期待地説。

在國道G242沿線,一共四處便民惠農苗圃園將棄土場的利用率開發至最大。

“我們利用棄土場打造苗圃園,吸納當地貧困户進園務工,苗圃園交由他們經營管理,所得收益完全歸屬他們。這不僅保護了路產路權,也為沿線村寨老百姓穩定增收創造了條件。”業主辦主任王東介紹道。

綠色理念,被國道G242改擴建工程貫穿到規劃設計、施工建設、運營維護的全壽命週期,不僅有棄土場利用、廢棄行道樹移栽,還包括廢棄老路再利用、廢棄老道班再利用、廢棄表土再利用、廢棄輪胎再利用、廢舊波型護欄再利用、廢棄橋樑再利用、廢棄瀝青再利用和污水處理。

這一系列舉措,從體現道路的功能性、實用性、便利性等方面進行規劃打造,不僅讓周邊環境更潔淨,空氣更清新,出入更方便,景色更靚麗,更實現了因地制宜、提質增效的目的,全方位保障了這條公路的綠色“基因”。

據統計,變廢為寶的創新做法,節約了一千餘萬元的項目建設投資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