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犀牛比黑天鵝更可怕 這是什麼意思呢?
黑天鵝事件,(Black swan event)指非常難以預測,且不尋常的事件,通常會引起市場連鎖負面反應甚至顛覆。
“你不知道的事比你知道的事情更有意義”。
在人類發展的進程中,我們常常會按照自己的經驗預測未來,認為世界會像經驗中呈現的樣子線性發展,於是很多邏輯推演方法就有了歸納的方法,於是中國俗語中才會説“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等等,但是這一想法其實偶爾也會落空。就在17世紀之前,歐洲人只見過白色的天鵝,因而都將天鵝是白色的看作稀鬆平常的事實。但當1696年歐洲探險家威廉·烏拉敏來到澳大利亞的一條河面上漂流這成羣結隊的黑色天鵝之後,歐洲人的反應更多卻是尷尬,因為“天鵝都是白色的“這個堅不可破的所謂“事實”和對這一事實的堅定不移的認知在第一隻黑天鵝被他們發現之後便徹底崩盤。
這或許不是人類第一次被自己過分相信的經驗所衝擊,但為了給自己的經驗判斷失誤或者這類事件發生找到相應的理由,人們便將這類事件都進行了一個看上去合理的歸類——黑天鵝事件。這類事件的存在,具有極大的意外性,同時具有重大的影響,因而越來越被人們重視,但人的本性卻促使他們在事後為這類事件的發生編造理由。
歷史上已經出現了非常多的黑天鵝事件,泰坦尼克號、美國金融風暴、911事件和中國2008年那場百年未見的大雪災,數不勝數,黑天鵝存在於各個領域,無論金融市場、商業、經濟還是個人生活,都逃不過它的控制。金融股市的不可預料性並不是市場規律能夠充分解釋的,這也是為什麼很多黑天鵝事件發生在金融領域的原因。
2.經驗主義,歸納主義
“你不知道的事比你知道的事情更有意義”。可怕的經驗主義
春節剛過,一名農夫到市場上買了一頭小豬,打算養滿一年的時候殺掉,一部分家裏吃,一部分賣掉。於是他盡心盡力的伺候着小豬,每天讓小豬吃地飽飽的,按時清理豬舍,定期注射疫苗,小豬的其他需求諸如通風透氣、情感需要等等都得到了滿足。
在小豬看來,農夫簡直就是天使,讓它無憂無慮的快樂生活。時間飛逝,小豬在成長,但不變的是對農夫的依賴。直到第365天的早晨,農夫像往常一樣出現,但手中本該是小豬的早餐變成了屠刀。就這樣,那頭豬變成了桌上的菜餚。
這是一個悲涼的故事,但是也是黑天鵝事件最直白的陳述。黑天鵝事件發生的概率很小,可一旦發生,也是足以改變命運軌跡。對這隻小豬來説,前面364天都是無憂無慮,它便錯誤地將過去364天的經驗作為它以後每一天的生活軌跡。那天早上發生的事情,對於它的一生來説,相當短暫,卻突然到毀滅了它的生命。
可怕的經驗主義是黑天鵝事件發生的前提,人類依賴經驗,對經驗的深信不疑導致對於經驗以外的事件發生一時無法進行總結甚至做出反應。在我們認知和探索世界的方法論中,我們很熟知的歸納法, 是一種從特殊到一般的經驗總結方法,也是經驗主義的一個重要體現,歐洲人看到的英國的天鵝是白的、法國的天鵝是白的,甚至德國、意大利的天鵝都是白的,終於得出了天鵝是白色的歸納結論,殊不知,在遙遠的澳洲還有其他的可能性存在。
越來越多黑天鵝事件的發生顯示了經驗主義、歸納法的各種不適用,在過去的2016年,互聯網化發展的浪潮此起彼伏,黑天鵝事件早已不是個案。面對這些天鵝湖,擁有黑天鵝的思維,才是擁抱瞬息萬變的社會的應對之策。
3.黑天鵝思維
彼得·蒂爾在《從0到1》一書中,強調了創新從來都不是從1到N,真正的創新是從0到1的創新,這本書之所以在如今的社會廣受追捧,其中也暗含着大家對於創新和發展的重新認識。喬布斯在發佈蘋果的任何一種產品的時候,都是在創造和引領着需求,他會從牛仔褲小口袋中拿出大小合適的ipod音樂播放器,會從一封牛皮信封中取出ipad筆記本電腦,會向大家推薦iphone 4的尺寸設計是最適合手握的尺寸,這種從0到1的創新模式,使蘋果顛覆了公眾對傳統的電子產品的認識,也讓蘋果成為一直以來最受追捧的品牌。
這就是黑天鵝的思維,一種能夠打破常規思維方式,嘗試並堅持從更多角度,更高層的角度思考問題的思維方式。多年以前,我們從來不敢想象互聯網的威力能夠如此之大,我們也不敢想象共享也會變成一種經濟模式,共享單車會成為解決我們最後一公里的解決方式,我們甚至不能想象超市買東西終於不再有服務員跟在身後的苦惱,也不能想象怎麼能沒有司機就這麼在擁擠的五環上自由行走。這些來自互聯網發展下的黑天鵝事件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以如此迅速的讓人措手不及的方式。這是創新,這更是一種思維模式的轉變,社會發展的根本驅動力是生活需求的改變,而如果我們從多種角度看需求,甚至引起新的需求,於是就爆發了以上互聯網的各種革命。
將關注重點放到未知事物上,而非已經知道的事物上,在白天鵝的邊界裏衝破開來,發現廣闊的黑天鵝世界。有白天鵝的地方,總會有黑天鵝,這是一種超越常識,超越本能的思維方式,但一旦發現白天鵝的邊界,我們就能夠發現黑天鵝的無窮力量。Zappos公司設置的反常的“離職獎金”,就是創始人謝家華在發現了員工的白天鵝邊界所採取的舉措。在對新人進行一個月的培訓之後,給員工自己選擇去留的選擇,同時給選擇離開的員工4000美金的離職獎金。這一反常的離職獎金設立,看似荒唐,卻顯示了公司選人的高妙之處,正是通過這一選擇,將真正願意為工作而賺錢的夥伴選拔出來,吳伯凡老師也將這種創新稱作“面對沉沒成本,捨得割肉”的舉措,而公司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方式也在被亞馬遜收購後成為亞馬遜的一部分。
站在人類歷史進程的河流上看,黑天鵝事件已經越來越多,而這些改變和發生,正是人類對於未知的探索越來越執着和渴望,越來越多的人願意放棄“太陽從東邊升起”想法,越來越多的人願意挑戰曾經的權威,願意經歷未知的不可預測,也正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受和掌握了顛覆性的黑天鵝思維。
尼采説過: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夥計,你是不是也打算上船,不管是攪局者還是顛覆者, 跳一支黑天鵝之舞呢?
去年頻頻起飛的特朗普當選、英國脱歐等“黑天鵝”,讓人們對小概率而又影響巨大的事件愈發重視。其實,大概率、影響巨大的事件,才應該得到人們更多的關注,也就是所謂的“灰犀牛”事件。
“計算機病毒之父”弗雷德·科恩曾經説,信息安全不是科學,而是藝術。
很多人都意識到物聯網安全很重要,但是,到底有多重要?為什麼重要?該如何應對這個挑戰?這些問題和答案只屬於少數人。
物聯網安全早已不是紙上談兵,先來看看已經發生的事實。
2016年的里約奧運會成為了奮力與大型分佈式拒絕服務攻擊(DDoS攻擊)做抗爭的標杆。針對奧運會的攻擊由幾個物聯網殭屍網絡驅動,速率高達540Gbps,攻擊的目標是公眾資產和奧運組織。據稱,該物聯網殭屍網絡正是以濫用物聯網設備發起400Gbps攻擊而聞名的Lizard Stresser。
2016年10月,一款名為Mirai的新型木馬後門攻佔了大量的物聯網設備,全球由其控制的BOT多達500萬以上。Mirai先是導致許多網站在美國東海岸無法登陸訪問,隨後相繼感染了177個國家的物聯網設備。
黑客們使用Mirai病毒來進行“肉雞”搜索,並藉此控制了美國大量的網絡攝像頭和相關的 DVR錄像機等物聯網設備,這些肉雞隨後又成為下一波網狀攻擊的發源中心,新一波被攻擊的美國知名網站包括 Twitter、Paypal、Spotify等,人們每天都用的網站被迫中斷服務。
2016年11月,希拉里和特朗普這一狂吸全球流量的競選事件,亦成功吸引到Mirai殭屍網絡的青睞,在流量之王的競選舞台上狠刷了一把知名度。
同樣是2016年11月,至少5家俄羅斯銀行持續遭到攻擊,這導致20億盧布被盜。據安全事務部門稱,攻擊來自一個碩大的殭屍網絡,涉及到30個國家的24,000台計算機和物聯網設備。俄儲蓄銀行行長表示,此次攻擊的力度遠遠超出以往的攻擊。
2016年12月,俄羅斯央行官員稱,該行代理賬户遭黑客襲擊,隨後俄央行官員證實了這一消息,並表示,“黑客曾嘗試盜取50億盧布左右的賬户資金”。
2016年末,被命名為Hajime的惡意軟件被發現,這一時間點與當時肆虐美國東海岸地區的Mirai殭屍網絡基本一致。物聯網攝像頭成為Hajime殭屍網絡的主要感染目標。
Hajime殭屍網絡自被發現以來已感染了約30萬台聯網設備,其中包括對數字錄像機、網絡攝像頭以及路由器進行控制,不過其非常謹慎地迴避了美國國防部網絡等部分特殊網絡。同Mirai相比,Hajime的行動更加隱秘,技術也更為先進。一旦感染設備,該蠕蟲便會採取多個步驟,掩蓋其運行的進程,並將相關文件隱藏於文件系統之中。
2017年2月,新的Mirai變種對一個美國大學發動網絡攻擊,研究人員稱此次攻擊持續了54個小時。平均流量為每秒30,000多次RPS請求,最高達到37,000 RPS,是Mirai殭屍網絡攻擊流量最高的一次,攻擊總共超過了28億次。
2017年2月,無獨有偶,美國另一所大學的校園網遭到攻擊,大批學生表示網速慢成狗。經校方人員調查後發現,發起攻擊的正是校園周圍5000多台物聯網設備構成的殭屍網絡。在這些受感染的IoT設備中,大多是校園內的自動售貨機,攻擊者通過猜測默認密碼的方式達到遠程操控殭屍網絡的目的。
2017年4月,BrickerBot開始發動PDoS(永久拒絕服務攻擊)。BrickerBot能夠感染基於 Linux系統的路由器或者類似的物聯網設備,機器程序一旦找到一個存在漏洞的攻擊目標,BrickerBot便可以通過一系列指令清除設備裏的所有文件,破壞儲存器並切斷設備網絡鏈接。
由於攻擊之後並沒有明顯的標誌,因此設備主人並不知道發生了什麼,那些默認啓用了遠程登錄協議以及默認密碼的智能設備便會永久沉默。不僅可以癱瘓家中的家電,而且還可以讓一些關鍵位置的監控攝像頭永久失靈。
每年都會出現一大批針對未來趨勢的預測,鑑於大多數都是拍腦袋想出來的未來,被啪啪打腫臉的預測數不勝數。但是唯獨在物聯網安全領域,卻呈現了各種預測都遠遠滿足不了安全事故現實的反轉。
“灰犀牛”比“黑天鵝”更加可怕
去年頻頻起飛的特朗普當選、英國脱歐等“黑天鵝”,讓人們對小概率而又影響巨大的事件愈發敏感。其實,大概率、影響巨大的事件,才應該得到人們更多的關注,也就是所謂的“灰犀牛”事件。
這種“灰犀牛”危機如温水煮青蛙般,使我們長久地視而不見,但它爆發性強,攻擊力大,破壞力巨大,總會在一個註定的時間點讓你猝不及防。相對於“黑天鵝”事件的難以預見性和偶發性,“灰犀牛”事件其實有更大的發生概率。例如美國房地產泡沫、顛覆性新媒體技術等,都是典型的灰犀牛事件。
過去3年中,攻擊者在物聯網設備上掃描漏洞的比例增加了3,198%。如今傳統的電視、冰箱、空調甚至是汽車這樣的傳統物件都要在開頭帶上“智能”二字,物聯網從最初的設想真正走進了人們生活,這些智能設備在提供方便的同時也成為黑客們眼中的香餑餑,甚至新藍海。
在物聯網的發展歷程中,遇到“灰犀牛”事件幾乎是板上釘釘。如果事先無法對此進行有效應對,那麼,“灰犀牛”將會是比“黑天鵝”更致命的定時炸彈。
安全問題作為物聯網領域典型的“灰犀牛”,所有災難的發生,並不是因為發生之前的徵兆太隱蔽,而是因為人們習以為常的麻痹,以及應對措施不利。如果沒有很好的防控和避讓系統,一旦安全問題持續不加以解決,重大的危機最終一定會以很快的速度到來。
身外之物尚且好説,也許你還記得就在不久之前,創辦特斯拉的馬斯克啓動了一家新的公司,欲增強人腦計算能力,從此物聯網大有走入人體之勢。Maria系列事件要是搬進人體甚至人腦內,那畫面簡直比孫悟空大戰嫂嫂肚子更精彩。而靈異故事中的蠱術與傀儡,也將不再靈異。
新公司名叫Neuralink,試圖研發神經絲網技術,為人們植入可上傳和下載思想的微小腦電極。Neuralink計劃開發的腦內計算機,首先會應用於處理棘手的大腦疾病,隨後將致力於幫人類提高信息處理速度,避免被機器智能全面超越。
馬斯克表示,超級人工智能必將實現,人類只有一個選擇:成為AI。他認為腦機融合後的AI系統將以和人類的本能大腦與理性大腦同樣的特性存在。人腦和計算機將融合無間,人類甚至無法察覺自己在運用AI思考。
同時,無法被察覺的還有物聯網病毒入侵。如果你還記得當年由SARS冠狀病毒引發的“非典”,物聯網安全問得到AI助力後的威力,比SARS只會有過之,而無不及。現在很多人尚且不知道該如何保護好他們的電腦不受攻擊,未來如果遭到思維的劫持攻擊時,又該拿什麼保護你的腦子(如果有的話)?
物聯網時代,不僅要像監管貨幣一樣監管數據,還要像防範非典一樣防範攻擊。
看到這裏,你大概已經意識到了物聯網安全問題比想象的更加嚴重。作為一個“硬幣”的兩面,物聯網安全問題在帶來潛在危機的同時,也成為了物聯網市場不可小覷的爆發點。
根據Gartner的統計,物聯網攻擊迅速擴張,惡意代碼會通過IoT設備傳播,針對某一個終端設備讓其保持運作,並讓它的電池迅速損耗和失效。從現在開始到2018年,超過半數物聯網設備製造商將由於薄弱的驗證實踐方案而無法保障產品安全。
Gartner認為,物聯網對安全的範圍提出了新的挑戰以及預防要求,平台、操作系統、通信系統甚至於整個連接渠道都有預防的責任。安全技術將從信息攻擊以及物理破壞的兩個角度保護IoT終端以及平台不受侵害。在IoT安全領域,新的安全模型必須出現,用於超大規模(譬如達到數10億規模設備)的信任配置與管理。
同時,Gartner的最新預測指出,物聯網安全支出在2014年到2018年之間將成長近一倍,由2.32億美元增加為5.5億美元。並且因為相關技能的演進、組織性變化,以及更進一步擴展的服務選項提升了執行力,2020年之後的物聯網安全性支出將會更明顯快速成長。
最近一份由IBM贊助,由Ponemon Institute進行的調研也驗證了Gartner的預測。這份針對593名以CIO羣體為主的調查問卷還揭示了更多內容。
首先,針對物聯網的威脅正在屢屢上升,受訪者意識到確保物聯網APP的安全比確保移動APP的安全難度更高。許多受訪者擔心在工作場所使用的移動和IoT應用程序遭到攻擊。相對於移動APP,針對通過IoT應用程序進行的黑客攻擊更為引起關注。58%的企業領導説他們對物聯網設備的安全性沒有信心。
快速發佈是導致移動和IoT應用程序包含易受攻擊代碼的主要原因。75%的受訪者認為對開發團隊的壓力導致物聯網APP包含易受攻擊的代碼。65%的受訪者同意IoT應用程序中的意外編碼錯誤是導致脆弱代碼的另一個主要原因。影響應用程序安全性的另一個問題是缺乏必備安全需求的內部策略或規則。
大部分受訪者認識到了風險,但是並沒有形成減輕風險的緊迫感。這種缺乏緊迫性體現在移動和IoT應用的安全測試中。超過1/4的受訪者表示安全測試並沒有被預先計劃。近一半的受訪者表示不會對IoT應用進行安全測試。平均只有20%的IoT應用程序被進行了漏洞測試。而在被測試的設備中,38%的物聯網應用包含重大漏洞。
持續的黑客事件和政策法規的更新,推動了安全預算的增長。只有30%的受訪者認為他們的企業分配了充足的預算來保護移動應用和物聯網設備。54%的受訪者認為,如果發生嚴重的黑客事件,他們的企業會考慮增加安全預算。
物聯網安全問題既是盲點又是商機,雖然多數物聯網企業都把“盲目擴張”作為目標,對於安全投入選擇了戰術上的放棄,但已經開始有不同組織嗅到此處的“藍海機遇”。
2016年9月,工業互聯網聯盟IIC發佈了《工業物聯網安全框架》,力求解決工業物聯網IIoT及全球工業操作運行系統相關安全問題的縝密藍圖。擁有超過240家成員的IIC,其新安全框架旨在從多個方面解決安全問題,包括業務、功能與實現。
2017年2月,創始成員公司包括AT&T、IBM、諾基亞、PaloAlto Networks、賽門鐵克和Trustonic等在內的物聯網價值鏈上的諸多企業,結成了物聯網網絡安全聯盟,旨在利用他們集體的專長來減少物聯網的業務問題,並解決安全挑戰。
同時,越來越多的安全初創公司試圖用創新方式來解決物聯網與工控系統的安全問題,領域主要集中在雲安全、基於AI的安全、IoT安全、安全眾測等。
比如從事物聯網設備安全漏洞掃描的Qadium;基於設備的運行狀況或是用户設置,允許、限制或是拒絕物聯網產品聯網動作的ForeScout;實時監控能源、水利設施、製造裝備等關鍵基礎設施的Indegy;利用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實現“像網絡黑客一樣思考”的Cylance…
除了平台商,物聯網安全領域也可能誕生令人驚訝的獨角獸公司呢…
你必須承認,這個世界大多情況下是由錯誤的思想支配的。
過去的八年時光,面對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我們聽到的對此問題解釋最多的詞是“黑天鵝”。
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和他的《黑天鵝,如何應對不可預知的未來》一書是關於金融危機最引人關注的解釋。
因為黑天鵝是小概率的,不可預知的事件,經濟學家在無法預知一些重大危機的情況下,可以通過“黑天鵝”為自己屢屢猜錯的預測找藉口。
塔勒布因為在08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前重倉賣空的傳奇經歷而名震天下。在《黑天鵝:如何應對不可預知的未來》一書中,塔勒布描述了一些造成了嚴重後果的重大災難性事件,認為這些事件都極其罕見,出乎意料,以致於人們毫無防備、措手不及,因為人們根本沒有意識到他的存在。
但是,正如《灰犀牛》的作者米歇爾.渥克所言,人類社會最可怕的並非不可預知的小概率事件,而是那些近在眼前的大概率發生的危機。“其實,那些低概率的孤立事件聚成一體時,其發生概率就會遠遠超過人們的認識。在我看來,眾多黑天鵝背後是不斷匯聚的高概率的經濟危機。”
金融危機八年以來,政客、企業家以及意見領袖們對迫在眉睫而且可以預見的危機經常故意視而不見。我們幾乎每天看到一些危機,諸如氣候變化、恐怖主義、房地產泡沫等向我們走來,但我們什麼都沒有做。一旦釀成大禍,就把“黑天鵝”理論當成擋箭牌。這是迄今為止人類社會最大的悲哀。
其實,人類社會哪裏有什麼黑天鵝,每一個被視為“黑天鵝”的重大事件的背後,都有必然發生的邏輯。正如《灰犀牛》的作者渥克所言,過去眾多的危機,事實上在爆發之前都有明顯的先兆,但是,人類總是抱着僥倖甚至傲慢的心態看待這些徵兆,直至危機爆發。
在這種錯誤思維的誘導下,人類為自己對危機預防和應對的不力找到了一個很好的藉口,那就是把一切歸結於“黑天鵝”:特朗普當選總統,黑天鵝;英國脱歐,黑天鵝。在學者們無能的情況下,過去八年人類社會到處都飛起黑天鵝,幾乎變成了天鵝湖。
如果我們認真的反思,我們就會發現,過去發生的一系列所謂的“黑天鵝”事件,都具有明顯的“灰犀牛”的影子。
特朗普為什麼當選美國總統?英國為什麼脱歐?如果分析淵源,這和金融危機八年以來全球貨幣放水有必然的聯繫。
過去八年,在危機的應對上,全球央行都打開了貨幣的水龍頭,除了貨幣放水,幾乎沒有拿出其他的舉措。
貨幣放水的結果是實體經濟沒有真正的復甦,而資產價格泡沫,包括房價猛漲,從而導致社會階層出現嚴重分化,貧富分化加大。
寬鬆貨幣政策釋放出來的大量貨幣進入資本市場、房地產等領域,推升了資產價格泡沫。這使得社會的富裕階層可以通過貨幣泡沫化解財富縮水的危機,而中低收入階層的財富大幅度縮水,成為犧牲品。
法國經濟學家皮凱蒂的《21世紀資本論》為什麼全球流行,恰恰是因為這本書反應了貧富分化加劇引發的整個社會的不滿和共鳴。數字為例。2014年,有44%的美國家庭認為自己屬於中產階級,這個數字在2008年是53%。2014年,18到29歲的美國人中有49%認為自己屬於社會下層,而2008年只有25%。
德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情況相仿。全球的憤怒階層不斷擴大蔓延,中下階層對現實不滿,他們通過各種各樣的途徑表達不滿,在民主國家,他們通過選票表達不滿,於是,特朗普上台了。也就是説,特朗普上台背後具有必然的邏輯,但是,遺憾的是,政客和學者們對中下階層不滿的聲音置若罔聞,在特朗普上台之後,他們除了將責任推給“黑天鵝”,仍然對其他即將爆發的危機置若罔聞。
在2013年,渥克在達沃斯論壇第一次提出灰犀牛理論的時候,我立即被這全新的思想所傾倒和折服,並有某種心有靈犀的感覺。因為在過去多年,每一次聽到“黑天鵝”的時候,我都公開反擊,告訴大家世界上沒有什麼黑天鵝。聽過我現場演講的人都應該知道,在過去幾年,我不斷的用渥克的灰犀牛理論強調全球出現的很多危機事件的必然性,恐怖主義,歐盟的分裂,全球強人政治的盛行背後,都可以找到這種必然性。可以説,這是過去幾年我最推崇的解釋危機的兩大理論之一,還有一個是拉詹的“斷層線”。
所以在過去兩年,我給大家推薦最多的書是《灰犀牛》和《斷層線》,而很少提及《黑天鵝》,就是我認為,黑天鵝理論對於當下全球面臨的種種問題提供了錯誤的解釋,並且繼續在誤導大眾的思維,拖延問題的解決或者讓更多的人抱有僥倖心理。
讓我很欣慰的是,在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結束後,人民日報在談及未來中國金融風險防範的時候,也開始關注“灰犀牛”理論,提出,既防“黑天鵝”,也防“灰犀牛”,對各類風險苗頭既不能掉以輕心,也不能置若罔聞。這是完全正確的。
對於當下中國經濟面臨的各種風險,我最擔心的不是發生危機的可能性有多大,而是發生危機的時間節點離我們有多近。我非常擔心我們對很多風險點抱有僥倖心理,而不是預先採取有效的措施去進行防範。
中國的企業債務槓桿,房地產泡沫,各種各樣的金融龐氏騙局,民營企業家不安全感導致的信心缺失,製造業面臨的巨大困難,以及貧富差距等問題,都是很可能引發系統風險的“灰犀牛”而不是小概率的“黑天鵝”,對這些風險點,必須未雨綢繆,着力解決,而不是以空洞的發誓或者表態“有信心”而忽視了問題的嚴重性。
正如渥克在書中所言:“我們必須承認灰犀牛實實在在存在着,而且非常危險。”這應該是當下中國防範各種金融風險最正確的態度,對於令人擔憂的房地產泡沫這個灰犀牛,切不可僥倖對待,不斷縱容,等他真的衝到你面前的時候,一切就都晚了。
本文圖片源自網絡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alone_ding”:
很好的文章,世界萬物都是有關聯的,而人類社會也不是我們自己以為的那麼睿智,更多的是無知和愚昧。人類離自我毀滅之間只差一個激發點,可能是戰爭,可能是金融危機,可能是狂人領袖,可能是地質災害,可能是人工智能……
網友“鋼鋼22980071”:
根本不用理論指導,一看滿大街騙子就知道要完蛋了
網友“阿拉丁張”:
馬老師 暗有所指吧?
網友“夕辰4”:
有見地
網友“小魚兒JS”:
關鍵是灰犀牛已經跑遠了
網友“滄桑老人啊”:
感謝分享,認真思考。皆有定數,靜待節點。
網友“輝歌李”:
學習了。
網友“吉用時代”:
偶然之中有必然。
網友“水生活的微博”:
碰瓷塔勒布。就這悟性也配?
來源:華爾街見聞(ID:wallstreetcn),作者:位宇祥。更多精彩資訊請登錄wallstreetcn.com或下載華爾街見聞APP查看。
因為一篇評論,“灰犀牛”一詞大熱。
7月17日,金融工作會議召開後的首個工作日,人民日報在頭版刊發評論員文章《有效防範金融風險》,文中提到:
防範化解金融風險,需要增強憂患意識。……既防“黑天鵝”,也防“灰犀牛”,對各類風險苗頭既不能掉以輕心,也不能置若罔聞。
如果沒有記錯的話,這應該是官方媒體首次提到“灰犀牛”概念。
1
比黑天鵝更可怕,“灰犀牛”是什麼?
八年前,一本超級暢銷書《黑天鵝》讓大家熟知了“黑天鵝”這個詞彙,所有不可預測的重大稀有事件於是都擁有了一個絕佳的代言詞。那麼,人民日報提到的“灰犀牛”指的又是什麼呢?
據見聞君查詢到的資料,“灰犀牛”這一概念是由美國學者、古根海姆學者獎得主米歇爾•渥克(Michele Wucker)於2013年1月在達沃斯全球論壇上提出的,根據他所著《灰犀牛:如何應對大概率危機》一書,“黑天鵝”比喻小概率而影響巨大的事件,而“灰犀牛”則比喻大概率且影響巨大的潛在危機。
灰犀牛生長於非洲草原,體型笨重、反應遲緩,你能看見它在遠處,卻毫不在意,一旦它向你狂奔而來,憨直的路線、爆發性的攻擊力定會讓你猝不及防,直接被撲倒在地!所以危險並不都來源於突如其來的災難、或者太過微小的問題,更多隻是因為我們長久地視而不見。
換句説,同為會造成金融系統崩潰的重大問題,“黑天鵝”突如其來,而“灰犀牛”則厚積薄發。
當你正面臨一頭兩噸重的猛獸,憤怒地噴着氣,直直地盯着你,隨時準備向你撲來,將你撞翻在地的時候,為什麼要去害怕一隻奇怪的鳥兒呢?
2
誰曾經被“灰犀牛”撞翻?
“灰犀牛”是一種大概率危機,在社會各個領域不斷上演。很多危機事件,與其説是“黑天鵝”,其實更像是“灰犀牛”,在爆發前已有跡象顯現,但卻被忽視。
比如,2007年至2008年的那一場金融風暴,對某些人來説是“黑天鵝”性質的事件,但對大多數人來説,風暴是眾多“灰犀牛”匯聚的結果,早期的警示信號就擺在那裏: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清算銀行在危機發生前,不斷髮出警告;
2004年,一份聯邦調查局(FBI)的報告提醒人們提防抵押欺詐的大範圍爆發;
2008年1月,世界經濟論壇的風險報告指出,預期的房地產市場衰退、流動性資金緊縮和居高不下的油價都實實在在地發生着,推高了經濟崩潰的風險性。
再比如,柯達的衰落。膠捲時代,柯達曾佔據全球2/3的市場份額,幾乎成為攝影的同義詞,地位相當於今天的蘋果或谷歌。但作為傳統膠捲領域的霸主,柯達守着既得的利益,“固步自封”,經歷過種種,最終導致了沒落。
而現在,不平等問題可能也是一隻“灰犀牛”。這一問題由來已久,卻一直沒有引起足夠重視。直到金融危機爆發之後,世界經濟特別是發達經濟體復甦持續疲軟,中產和貧民階層生活持續惡化,貧富差距擴大,最終成為觸發一系列“黑天鵝”事件的誘因之一。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何帆指出,未來經濟學當中最重要的問題就是關於收入不平等,這是懸在全球經濟頭頂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3
誰是中國最大的“灰犀牛”?
當下的中國經濟,誰是“灰犀牛”?
中國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長劉勝軍認為,房地產泡沫是毫無疑問的最大“灰犀牛”:
一方面,對於中國房價的泡沫化已經沒有爭議,但另一方面房價調控卻陷入“空調”的境地,不斷逼空,導致很多人產生“房價永遠不會跌”的錯覺。
環視全球的房地產泡沫,都符合兩個特徵: 一是週期長,一輪大牛市超過10年並不稀奇;二是泡沫破裂時地動山搖,猶如雪崩和泥石流,逃生非常困難。
第二隻“灰犀牛”是“貨幣貶值、資金外流”引發類似於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那樣的金融動盪。最近兩年,受國內資產價格高企、經濟增速放緩、經濟轉型不確定性等因素影響,形成了人民幣貶值預期,導致外匯儲備從4萬億美元下降至3萬億美元。儘管最近外匯儲備趨穩,但主要是外匯管制加強的結果,人民幣貶值預期仍未消除。
第三隻灰犀牛是銀行不良資產的增加。目前官方公佈的銀行不良資產率在2%左右,這是非常好的數字。但市場並不買賬,從銀行股的股價表現看,不良率顯然存在低估。很多銀行股的 PE(股票市值與淨利潤之比)在5倍左右(A股市盈率中位數70倍);PB 在1倍以下(即股價低於每股淨資產)。
國泰君安證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師覃漢則認為,中國“灰犀牛”風險點主要體現在:
1)銀行仍面臨縮表壓力,下半年非標資產清理、資管委外贖回壓力仍然艱鉅,第一輪自查結束後,第二輪還會有監管細則出台對具體業務的衝擊。尤其不少銀行更依賴同業理財、同業存單融資,剛性資產續接的流動性壓力更大,委外集中贖回引發的拋盤加重和流動性壓力仍未完全消退。
2)目前正處在海外流動性最寬鬆階段,美債利率已下行16年11月加息之前位置2.15%左右,但事實上,到目前位置美聯儲加息節奏還沒有轉向變慢的預期,仍然是維持2019年基準利率到3%的預測,甚至縮表進程上更加提前,美聯儲仍堅持鷹派緊縮的基調,歐日央行也有寬鬆退出的預期。當前全球極度寬鬆的流動性預期和風險偏好存在逆轉風險,意味着海外流動性將開始收緊,美元中期強勢可能再獲支撐。
4
灰犀牛還有多遠?
對於被普遍認為是最大的“灰犀牛”——房地產泡沫,天風證券宏觀分析團隊以美國次貸危機為鑑,分析了中國房價安全墊的厚度。
美國家庭平均房貸支出與收入比從2000年之後快速上升,2000年時該指標為65%,但2006年時已經是99%,無限接近房價的壓力極限。當家庭的全部收入只能用於房貸支出時,崩盤是早晚的事情。2007年美國家庭平均房貸收入比達到了101%,突破極限後旋即爆發危機。
2006-2016年間中國家庭房貸支出與收入比從33%上升到了67%。2013-2016年,中國居民房貸收入比和房價增速大幅上升,類似於美國2001-2004年居民主動加槓桿的過程。
從家庭部門的債務來看,2016年的中國類似2004年的美國:貨幣政策開始發生轉向,資產價格迎來拐點,家庭部門的債務和槓桿仍將上升,隨着2016年下半年中國收緊了貨幣政策和出台房地產限購政策,中國家庭部門也將經歷從主動加槓桿轉向被動加槓桿,但房貸收入比可能還會繼續上升。
天風證券認為,這不是一個善意的信號,中國的灰犀牛可能開始動起來了。幸好,中國現在的房貸收入比相比美國爆發危機時的水平,還處於相對安全的區間,我們離灰犀牛還有一段安全距離,這給了我們平穩跨越債務週期的空間。
聯訊證券董事總經理、首席宏觀研究員李奇霖也表示,居民部門槓桿率和房地產市場泡沫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從居民部門的槓桿極限看,Cecchettietal在2011年利用18個OECD國家1980年到2010年的數據進行估計,給出了居民部門槓桿率警戒值是85%,我國目前44.85%還遠未達到這個閾值,低於韓國91.6%和日本62.2%。
5
如何應對灰犀牛風險?
在每一次、每一組黑天鵝事件的背後,都隱藏着一個巨大的灰犀牛危機。米歇爾·渥克在書中給出了灰犀牛風險(危機)的應對策略:
首先,要承認危機的存在。
其次,要定義灰犀牛風險的性質。
第三,不要靜止不動,也就是不要在衝擊面前僵在原地。
第四,不要浪費已經發生的危機,要真正做到從災難中吸取教訓。
第五,要站在順風處,眼睛緊緊盯住遠方,準確預測遠處看似遙遠的風險,摒除猶疑心態,優化決策和行動過程。
第六,成為發現灰犀牛風險的人,就能成為控制灰犀牛風險的人。
具體到中國市場,劉勝軍建議,在“灰犀牛”日益臨近的情況下投資者應當保持謹慎,儘量保持手中的流動性,不要急於做房地產市場的"接盤俠",且要遠離負債累累的大型公司和銀行股。
第一,樹立堅定的風險意識,保持充足的流動性,資產組合保持合理的分散化。
第二,踏空房地產大牛市的朋友們,這麼多年的心理煎熬都挺過來了,再繼續堅持幾年吧,千萬別在泡沫破滅前衝進去當“接盤俠”。
第三,遠離恆大、融創之類的“債多不壓身”的大户,警惕龐氏融資陷阱,遠離銀行股。
部分參考資料:
1、第一財經,《人民日報》首次提到的“灰犀牛” 到底指什麼?
2、天風宏觀,我們離灰犀牛還有多遠:觀察債務週期的頂點
3、國君固收,利好出盡還是利空出盡?論薛定諤的利好
4、聯訊證券,中國槓桿全解析
*本文不構成投資建議。
歡迎大家關注華爾街見聞小號(ID:wallstreetcnxh)以防失聯。
轉載請回復 授權 查看須知
新媒體總監 位宇祥
華爾街見聞官方微信(ID:wallstreetcn)
喜歡此文,歡迎轉發和點贊支持見聞君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HA0丫UN”:
看了一天頭條才看到這篇真實沒有吹水的文章。
網友“合肥九月”:
深度好文,贊一個
網友“X142046638”:
看到説房貸收入比就知道是胡説八道了。
網友“老龔説勢”:
最可怕的是浮萍效應。
網友“滄浪之水161986798”:
這隻犀牛是怎麼長大的?
網友“豬革亮2011”:
錯錯錯,因房地產的壞帳引的連鎖反應才是,太多了,不勝枚舉。
網友“觀執49937191”:
魚死牛
網友“不惑67425028”:
最可怕的是和稀飯
網友“墨印2”:
中國經濟最大的灰犀牛是經濟陋習
網友“藍色海洋132683982”:
深度好文,值得學習,我要去買本書。
冉學東
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召開後,《人民日報》連發三篇評論,其中有一篇提出了一個大家都還比較陌生的新概念叫“灰犀牛”。該評論稱,中國金融領域今後既要防“黑天鵝”,也要防“灰犀牛”。
“黑天鵝”我們都很熟悉,“灰犀牛”到底是什麼?兩者之間有何區別?古根海姆學者獎獲得者米歇爾·渥克在《灰犀牛:如何應對大概率危機》一書中説,“黑天鵝”比喻小概率而影響巨大的事件,而“灰犀牛”則比喻大概率且影響巨大的潛在危機。那麼可以概括説,兩個都會造成金融系統崩潰,但黑天鵝突如其來,而灰犀牛則厚積薄發。
灰犀牛生長於非洲草原,體型笨重、反應遲緩,你能看見它在遠處,卻毫不在意,一旦它向你狂奔而來,憨直的路線、爆發性的攻擊力定會讓你猝不及防,直接被撲倒在地。
簡單説就是,我們平時大家都知道的風險,也都一直在談論的風險,但是總覺得離我們還很遙遠,由於各種原因,我們並沒有對這些風險進行防範,或者防範不力,主要可能是這個灰犀牛就內生在經濟結構內部,是經濟結構的內在發展邏輯的組成部分,因此我們才會視而不見,見而不為,為而不力。
中國經濟的灰犀牛是什麼,離我們有多遠?天風證券的宋雪濤團隊認為中國正在擴大的房地產泡沫可能就是這個灰犀牛。隨着我國房貸將近十年的大擴張,2016年中國的住房抵押貸款餘額/LTV開始超越家庭房地產市值,這意味着我國房地產市值已經開始低於其抵押價值,情形與2006年次貸危機前的美國相似。
中國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長劉勝軍認為中國當前最大的三個“灰犀牛”分別是房地產泡沫、“貨幣貶值、資本外流”帶來的風險動盪以及銀行不良資產增加。
房地產泡沫是毫無疑問的最大“灰犀牛”。一方面,對於中國房價的泡沫化已經沒有爭議,但另一方面房價調控卻陷入“空調”的境地,不斷逼空,導致很多人產生“房價永遠不會跌”的錯覺。環視全球的房地產泡沫,都符合兩個特徵: 一是週期長,一輪大牛市超過10年並不稀奇;二是泡沫破裂時地動山搖,猶如雪崩和泥石流,逃生非常困難。第二隻“灰犀牛”是“貨幣貶值、資金外流”引發類似於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那樣的金融動盪。第三隻灰犀牛是銀行不良資產的增加。目前官方公佈的銀行不良資產率在2%左右,但市場並不買賬。
以上分析都各有見地,但是筆者認為灰犀牛更為根本的特點是內生於我們的內心,比如我們對風險的懼怕,這幾年整個市場害怕市場風險,把不發生金融系統性風險作為底線,曾經有一度要嚴防死守局部金融風險,當然此後這種提法被取消了。對於金融風險的認識,我們許多人還是很不到位的。
經濟金融風險都是有根源的,比如房地產泡沫危機,本身是土地財政化的產物,財政紀律約束不夠,財政金融化;影子銀行風險本身是利率市場化和金融機構預算軟約束的產物;同業套利是貨幣信貸發放過多,銀行體制的產物;企業債務過高是因為國有企業和國有金融佔比過高;唯有外部衝擊不是因為我們自己,但是我們的防範手段卻是加大刺激,這同樣也擴大和延後了風險。
經濟體系的運動過程跟世間的萬事萬物一樣,它是有一個起伏的,符合辯證法。如果經濟上行過快過猛,必然存在下行過快過猛的勢能。人的作用侷限在防止經濟上行過快過猛,如果已經上行過快過猛了,那麼我們的工作是不能阻止其下行,而是要在下行的過程中打造“減震墊”,儘量減少經濟下行的破壞力。
更為重要的是,經濟體的發展也是一個有機的運動過程,跟人體的成長一樣,難免有飲食不良,或者感冒風寒,或者個別組織體的病變,這些都非常正常。在一定程度上,危機並不是一個壞事情。泓湖投資的基金經理李莉認為,危機對於經濟來説,好比人發燒,如果人的體內存在有害細菌,我們的身體需要清理它,如果細菌已經比較多,那清理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發熱發燒,人的身體會比較難受,但如果沒有這個過程,人就不會康復。
我們的經濟體內部存在的這些問題,要想辦法讓他逐漸釋放,比如旁氏的金融模式、殭屍企業、過剩產能、放槓桿過高等等,它們留在體內吸收營養,其他企業就營養不良,他們必須被逐漸淘汰,這就是一個風險爆破的過程,而不是不發生風險甚或消滅風險。
我們是不可能消滅風險。在中國這樣一個大國,由於各級對風險理解不同,很容易出現“捂蓋子”,想盡一切辦法拖延風險的潛意識。我們金融體系一直不能有效解決的剛性兑付問題就是這個潛意識的表現,這種對危機的懼怕只能進一步拖延危機放大危機。
所以,風險不是草木皆兵、嚴防死守、堅壁清野這麼簡單,它的確是一個藝術活,要找準病根,中西醫結合,對症下藥。
所以,要問我們距離灰犀牛有多遠,它其實就駐在我們每個人的心裏。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遙遠的彼岸87310690”:
希望灰犀牛來的越快越好。
網友“LONGLYN”:
他要是當即表示不行,我二話沒有,可是套了我那麼多信息,現在又不行了,這不是欺騙麼?
十七世紀之前,所有的歐洲人都認為天鵝都是白色的。後來在澳大利亞發現了黑天鵝,其通體羽色漆黑,喙鮮紅色,體態端莊而美麗。隨着第一隻黑天鵝的出現,天鵝是白的這個不可動搖的信念崩潰了。黑天鵝的存在寓意着不可預測的重大稀有事件,它在意料之外,卻又改變着一切。人類總是過度相信經驗,而不知道一隻黑天鵝的出現就足以顛覆一切。現在網上流行的説法:黑天鵝事件,比喻小概率而又影響巨大的事件。
比黑天鵝事件更可怕的是灰犀牛事件。
灰犀牛生長於非洲草原,體型笨重、反應遲緩,你能看見它在遠處,卻毫不在意,一旦它向你狂奔而來,憨直的路線、爆發性的攻擊力定會讓你猝不及防,直接被撲倒在地。現在網上流行是説法:灰犀牛事件,比喻大概率且影響巨大的潛在危機。
比黑天鵝更危險的是灰犀牛,危險並不都來源於突如其來的災難、或者太過微小的問題,更多隻是因為你長久地視而不見。“黑天鵝”挑戰我們的想象力和預測力,“灰犀牛”則挑戰我們的應變力和行動力。
自從尼古拉斯·塔布勒那本著名的作品《黑天鵝:如何應對不可預知的未來》出版以來,低概率事件的巨大沖擊理論,逐漸成為了人們熱議的話題。而他本人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先知先覺地重倉做空,大賺特賺了一筆的傳奇事件,更似乎是對“黑天鵝理論”的最佳背書,它的影響力,早已超出了金融市場和政策領域,每當人們需要對這個世界上的某種現象給出解釋,卻又給不出能讓人信服的解釋時,便常常把黑天鵝理論奉為圭臬。確實,在黑天鵝理論出現之前,人類還從來沒有對如此多的造成毀滅性影響的低概率事件,在整體上予以描述,遑論參透其中的奧秘了。從這一點來説,塔布勒的理論,的確為我們把握這個愈發迅速變化的世界提供了某種可能的指引——雖然這種指引本身也不是確定無疑的。
可是,低概率事件之所以是低概率的,就是因為它的發生頻率低於一般事件,人們平常不容易遭遇,因此在另一方面,人們有時也不免疑惑:如果當今的分析家和決策者,連那些可能帶來災難的明顯的高概率事件都無法提前做出防範,那對於低概率事件束手無策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在最近出版了中譯本的《灰犀牛》這部作品中,作者米歇爾·沃克指出,實際上,過去很多被認為是無法提前預測的危機,無論是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機、卡特里娜颶風事件之類的自然災害,還是可能給人類帶來毀滅性結果的、主要由人為造成的“正在進行中的”全球氣候變化,乃至數碼科技給傳統行業帶來的巨大沖擊,在所有這些危機真正出現之前,都有國明顯的先兆。然而不幸的是,這些先兆並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沒有積極防範和應對,以至於到了最後,覆水難收,人們只得自嘗苦果。而這種先兆明顯的高概率風險,就被作者稱為“灰犀牛風險”。之所以這樣命名,是因為人類本不應去惹怒犀牛,遭致攻擊,而依照本能,人類在真的面對體型龐大、兇猛無比的犀牛襲擊時,基本只能選擇站在原地一動不動——這種狀態,與人類面臨那些本有機會逃脱的毀滅性打擊時的狀態極其類似。
實際上,在每次危機過後,如果人們認真加以檢討,就都會發現,重大危機之前發生的種種象徵危機即將爆發的端倪,其實就是一次次絕佳的“逃生”機會。就拿2008年金融危機來説吧,從2007年起,首先是金融行業從業者們,都能很清晰地看到,複雜金融衍生品開始出現危機,證據之一就是,他們一直對自己出售給客户的金融衍生品進行做空操作;隨後,從2007年10月起,美國的房地產市場出現連續數月的下跌,創下十年來的記錄,且每月跌幅成倍上升,從最初的不過1%,到三個月之後的超過4%,按説,市場監管者和決策者們憑藉數據就應該可以看出,此時經濟的繁榮程度,遠不如他們想象的那樣樂觀,甚至還有陷入低迷的危險。也是從2007年開始,反映機構投資者信心的蓋洛普投資者信心指數開始下滑,而這就意味着,即使是不具備專業金融知識的普通人,也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選擇避險。可是,大部分人都寧願選擇相信自己之前的樂觀判斷,而不願意承認經濟形勢已經出現逆轉。因此,美國乃至整個世界,也就在之後的長達近十年的時間裏,付出了極其承重的代價。
那麼問題來了:對於為數眾多的高概率災難性事件,人們為什們也總是不能妥善防範呢?如果需要對這種普遍存在的狀況予以改善,人們又該做些什麼?
在《灰犀牛》一書的作者看來,拖延症是導致危機爆發的重要原因之一。事實上,無論是個人還是機構(企業、國家、國際組織),幾乎每天都需要與拖延症做鬥爭,幾乎很少有人能逃脱拖延症的折磨。得過且過,這種情況在企業、政府機構、個人生活和金融領域比比皆是:明知有患癌症風險,也不肯輕易戒掉煙癮的煙民;直到心臟病突發,才肯放下三明治的加班狗;希望爬出深坑,卻一直在自掘墳墓的賭徒;由於對顛覆性新技術的出現沒做任何有效應對,而被新技術公司取代市場領先地位、 只能在市場中勉強掙扎維持的企業;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前的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而大規模危機的最終爆發,則往往是拖延症集中放大後的必然結果。
如果要對這種粗看起來似乎不可思議的“得過且過”背後的原因予以深究,我們會發現,那是因為採取行動避免更大災難發生所做的微小犧牲,是無法不去顧及的。而導致這種選擇性失明的更重要的原因則在於,跟這種近在眼前的損失相比,不作為的成本和代價,因為永遠是在相對遠處,所以非常容易被忽略。這就是不作為的損失和作為的損失之間的較量,可以説,造成拖延症的,正是人類本性中根深蒂固的短視傾向。此外,還有一個原因是,面對問題,我們常常會有一種很神奇的思維,認為解決問題的方法總會在最後一刻出現,就象好萊塢電影中,主人公總是會在可怕的危機中逃出生天,這也解釋了好萊塢電影得以在世界上大行其道的原因。但生活就是生活,不是電影。
更有意思的事,為了逃脱指責,人們會在事情過後説,“沒有人可以預測到這一點”,而全然不顧事前一些悲觀預言的存在。而人們之所以不願意相信那些人的悲觀預測,則主要是因為,人的本性,總是更願意相信那些將他們引向樂觀的估計。這種樂觀偏見在人的意識中是根深蒂固的,它無時無刻不在左右着人們的思維和判斷。科學家認為,儘管這種天性在幫助我們處理信息時可能是有害的,但在生物機能方面卻發揮着重要的作用,沒有這種“樂觀偏見”,人類很可能無法存活到現在,畢竟,“低估惡性事件的可能性,能夠減少壓力和焦慮,這一點有益於我們的身心健康。”
而且,很多人並不知道,“預測”的本質,就是“預測可能性”,而不是“可避免性”。但這種不確定的因素,在事後卻往往為決策者們的失敗提供了很好的藉口。他們一方面會説,“沒有人能看到將要發生的事情”,或者是“這一次完全不一樣”,一方面卻又企圖將自己行為失敗的責任歸於那些 “不中聽的預言”,無理地指責預言者太不確定、太不可靠。而如此普遍存在的不公平,也就進一步加劇了一種傾向:沒有多少人願意做公開的悲觀預言者,即使他們已經預見到了危機——説到底,沒有人願意吃力不討好。
在這個階段之後,面對已經到來的危機,人們又往往會浪費大量時間來思考對策,因為分不清即將到來的危機哪個才是需要首先應對的危機而反覆斟酌、不斷地自我質疑,卻總是怯於行動,無端地浪費了危機初期很多的寶貴時間,錯失了將危機控制在最小範圍和程度的良機。而之後,當危機已經變得巨大到不可控制,絕大多數人都會陷入巨大的恐慌之中,再也無法以平常心去設計對策。隨着時間的流逝,危機的最後階段也就不可避免地來臨了,人們陷入完全被動的匆忙對付,或者直接陷入自我崩潰之中,完全無力自拔。
所以,正如米歇爾·渥克警告過,問題的關鍵不是發生危機的可能性有多大, 而是發生危機的時間節點離我們有多近。這本書提醒我們, 否認問題的存在是一種諱疾忌醫的行為,有百害而無一利。同時, 這本書的作者還給我們提供了當危機來臨之時可以採取的避險步驟:首先是承認危機的存在,不要害怕犯錯誤,不要迷信專家,要養成質疑權威、獨立思考的習慣。其次,要定義灰犀牛風險的性質。對於問題的定性和描述,決定着能否即刻行動,以及應對策略是否奏效。然後,作為處理危機的前提,需要儘快定義危機的性質,為了讓身邊的人信服你對危機的判斷,問題最好以一個容易引發情感共鳴,足以讓危險事件更加生動鮮明的方式描述。同時還要看到,危機與機遇是一枚硬幣的兩面,積極應對它的過程,可能也是迎來原先不曾想到的機遇的過程。所以面對危機,千萬不要靜止不動,也不要浪費已經發生的危機,要真正做到從災難中吸取教訓。還有,在整個過程中,要力爭站在順風處,眼睛緊盯住遠方,摒除猶疑心態,優化決策和行動過程。
在這本書裏,作者還強調了一點:,即:發現灰犀牛風險的人,就能成為控制灰犀牛風險的人。因為如果能更早發現重大風險或其問題苗頭,就更可能較早採取行動,控制風險,成為最終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