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鄉村荒地變“寶地” “帶貨”吆喝聲聲響

由 聞人海瑤 發佈於 綜合

    連樟村建起5G基站、鄉村振興學院、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等項目,村容村貌發生鉅變。梁素雅 攝

    兼任鄉村新聞官的英城街道長嶺村幹部肖立鑫在直播中銷售英德農特產品。

    梁素雅 攝

    提起農民二字,不少人腦海裏浮現出這樣的場景:戴上草帽、捲起褲管,頂着烈日在鋤地除草,揮汗如雨……

    然而,如今情況已經變了。

    花園式的居住環境、家門口就可以上班、5G網絡全覆蓋、電商直播吆喝響……

    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離家。在英德市連江口鎮連樟村和英德市電子商務產業園,甚至更多的鄉村裏,一場農業、農村和農民的“蝶變”正在發生。

    中宣部11日舉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報道活動啓動儀式,清遠市作為全國八個分會場之一,舉辦了相關活動。其中廣東清遠分會場啓動儀式成功舉行後,當日下午來自中央、省、市各級主流媒體記者先後來到英德連樟村和英德市電子商務產業園,深入挖掘脱貧先進典型和感人事蹟。

    ●南方日報記者 陳國飛 陳詠懷

    在“花園式”鄉村裏幸福棲居

    走進連樟村,村道開闊整潔,清澈的河流兩岸,一排排新種下的綠化樹茁壯成長,整齊劃一的樓房牆面粉刷一新。田頭地間裏放置的“肥女”系列雕塑,為村裏添上了幾分藝術氣息。

    動作歡快豪邁、笑容憨態可掬的“肥女”雕塑,正是連樟村民幸福生活的一面寫照。

    “跟着我的節奏,一二三……”每天晚上,連樟村廣場的“肥女”雕塑周邊總會聚集數十位婦女,村裏舞蹈隊隊長陸秀媚帶領村民隨着音樂的節奏舞動起來,笑臉與“肥女”的歡笑交相輝映。

    “現在村裏環境變化很大,既漂亮又有活動場地,晚上很多村民都跟着我們跳廣場舞。”陸秀媚説。

    但是,陸秀媚和其他村民以前的生活可沒這般舒坦。

    翻看連樟村舊照,村裏曾有一大羣破敗的泥牆瓦頂房,巷道堆放柴禾甚至垃圾雜物,空曠處還能時常見到斷壁殘垣。

    “當時村裏都是泥巴路,出行十分不方便。”陸秀媚回憶,以前的連樟村貧窮、落後,為了擺脱貧窮局面,她與家人前往英德市區發展,做起服裝生意。

    隨着扶貧政策的落實,連樟村的村容村貌發生鉅變。5G基站、鄉村振興學院、連樟客廳(旅遊接待中心)、碧桂園連樟村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等項目建起來;村頭的文化中心、體育廣場、村敬老院也正抓緊裝修。

    陸秀媚被家鄉的變化吸引,回鄉創業,在村中的特產街擺起檔口,售賣當地農特產品。“現在村裏有很多遊客前來參觀,農產品賣得也火,有時候一天可以賣上千元。”陸秀媚説。

    連樟之美還在路上。村黨總支部書記陸飛紅介紹,結合打好脱貧攻堅戰,連樟村抓好“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深入實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人居環境改善等扶貧惠民工程,積極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加快創建連樟村新農村示範村,全村發生鉅變。

    連樟村馬下村小組長陸奕標笑了,“住在村裏就像住在花園一樣,是一種享受。”

    “穿布鞋幹農活都不會髒”

    早些年,山多地少、地處偏遠山區的連樟村,人均水田不足半畝,年集體經濟收入不足2000元,農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7720元。村裏的經濟發展不起來,改善生活更是無從談起。

    2016年,連樟村被列為省定貧困村。如何才能破題,走出困局?

    連樟村給出的答案是,喚醒“沉睡”的資源,大力發展“造血”產業,探索“公司 基地 專業合作社 貧困户”的生產模式,構建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機制,使鄉村荒地變成“寶地”。

    扶貧工作開展以來,連樟村與企業合作,建成如今的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主要種植美月西瓜、草莓、水果黃瓜、櫻桃番茄等優質品種。

    6月是西瓜上市的季節。示範園裏,連樟村民張頂娣正戴着草帽,站在移動式升降台整理西瓜苗。有意思的是,她穿着的是布鞋,也沒沾上泥。

    “大棚裏土地鋪上專用薄膜,我們也經常站在機子上自動前進、升降,穿布鞋幹農活都不會髒的。”這種先進種植方式,讓張頂娣很喜歡。

    鄉村種植在升級,示範園的建設是連樟村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的一種探索。

    示範園負責人何為介紹,園內運用現代農業互聯網技術,根據温度、濕度、光照等數據,對農作物的生長環境進行科學調整,對於病蟲害採取物理及生物防控技術。項目建成5年後,使用權及經營權將移交連樟村民委員會,村民將實現自主管理園區。

    在示範園的不遠處,扶貧車間、靈芝公園(仙草公園)、鄉村振興學院等一批扶貧項目逐漸建成,這些項目讓連樟村形成了羣眾家門口就業“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離家”的鄉村振興模式。

    “以前靠耕田維持生活,一年下來只有幾千元收入,我現在到扶貧車間上班一個月就有2500元了,老公還養起蜂蜜。”李彩均是一名貧困户,如今家裏的新房子也建起來了。

    通過產業發展,構建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機制,連樟村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助推鄉村振興。截至2019年底,全村54户130名貧困人口全部達到脱貧退出標準,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户家庭年人均收入達2.2萬元,村集體收入達68萬元,去年已實現整村退出貧困村。

    “數字鄉村”激發鄉村發展新動能

    “通訊和網絡為我們搭建起農產品和外界接觸的橋樑。”5G基站高高豎起,連樟村成為全國第一個5G覆蓋的行政村,陸飛紅帶領村民開展農村電商、製作短視頻帶貨等新嘗試。

    “很多人知道我們這邊有不錯的農產品,他們就會過來買,人多的時候有一兩千人。”陸飛紅説,最近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的美月西瓜上市,他也在微信朋友圈發了電子商城銷售鏈接作推介。

    網絡化、信息化和數字化在農業農村觸手可及,“數字鄉村”正不斷激發鄉村發展的新動能。

    沿着蜿蜒的道路駛出連樟村,來到英德市富強東路,迎面而來的是一股濃濃的“電商味”。

    馬路一邊,是免費對外開放的英德電商主題公園,紅白相間的宣傳欄,講述着英德電商的發展歷程。

    馬路另一邊,一棟三層小樓——英德市電子商務產業園更是“內有乾坤”。

    “很快就是父親節了,該送什麼禮物呢?”“可以送一盒英德紅茶,健康茶,很暖心了,還有優惠呢。”英德市電子商務產業園,清遠市鄉村新聞官、英德市英城街道長嶺村幹部肖立鑫面前架起五部手機在直播帶貨。

    肖立鑫從桌上、貨架上拿起九龍豆腐、紅茶等農產品,和同伴一唱一和,對農特產品如數家珍,與觀眾互動良好,直播已經玩得“非常溜”。

    他説,這種新的營銷方式為村民解決了不少難題,今年2月,長嶺村400萬斤冬瓜滯銷,他自發拍視頻“帶貨”、聯繫新聞媒體,幫助村民渡過難關。

    農特產品正通過網絡走出深山。近年來,隨着清遠全市上下掀起發展電子商務的熱潮,久負盛名的清遠麻黃雞、烏鬃鵝、英德紅茶、駱坑筍、連州菜心等農副產品走出深山,送到廣大客户手中。

    以英德市為例,網絡零售總額從2016年15億元上升到2019年26億元,年均增速為21%,全市累計培育電商扶貧企業56家,獲評“廣東省消費扶貧產業創新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