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期節目中,“小朋友被欺負打回去or告老師”的辯題一經播出便引起了不小的反響。金星在節目中講述兒子在超市的被打經歷,並且分享自己的“育兒經”,不僅引起了大眾的共鳴,也在網絡上激起了一番熱議。到底孩子被欺負應不應該再打回去?你家孩子遇到過這種情況嗎,最後是如何解決的?
舞蹈演員、主持人金星,也是三個孩子的媽媽
金星:那個孩子打了你了,你不給我打回去?
在節目中,面對“小朋友被欺負要不要打回去”的話題,金星以身説法講述自己孩子被打的過往。有一次她的兒子在超市,因為一輛兒童購物車被一個很蠻橫的小孩子給打了個耳光,這把不遠處的金星給急壞了,可兒子捂着臉給回來了,金星脱口而出“兒子,那個孩子打了你了,你不給我打回去?”但兒子説“我不,她打我是她媽媽沒教育好她。”
最後,金星總結自己的觀點和立場,如果是孩子自己犯的錯就應該受懲罰,若不是孩子本身犯的錯就要用理智的做法應對。她還給出了兩個觀點:一是不贊同將告老師視為找個比自己更強大的人依靠就有用;二是家長更不能認為孩子去學校有老師管,自己就不管了。
節目播出後,一部分曾有過被欺負經歷的網友深有體會,抹淚道:“看來我不是一個人,終於找到組織了啊。”但是也有一部分網友認為“有問題告訴老師有助於規範的養成”,“小時候就提倡暴力,長大了還得了啊”。
舞蹈演員、主持人金星,也是三個孩子的媽媽
熱議:孩子被打應更多教導如何處理
@Adele_跳槽再戰:為什麼不打回去!我小學的時候被男女同學混合打了六年,告老師屁用不管,到後來連老師都開始欺負我,上了初中和男生扇了一次耳光,再沒人敢惹我。
@ji78ng心綻放:被一起玩的小朋友欺負,就終止孩子們的交往?孩子沒有錯,卻老是被打,媽媽一定很心疼。終止孩子們交往,也許可以為孩子解決眼前的問題,但孩子就沒機會學習怎麼保護自己了,日後如果再次遇到被欺負的情況,他可能還是跟現在一樣無助,所以教導孩子怎麼處理,比完全隔離更好。
@夜小雞愛吃肉 : 當年我爸教育我被欺負了別回來哭打回去就是了……後來據他回憶説每次接我放學告狀的家長就沒消停過……也不知道那些孩子有沒有心理陰影。
@陳禾:教孩子被打要還手是不是正確的做法?從兩方面考慮:①如果是因為懦弱而被欺負,這樣的要求只會讓孩子更加惶恐不安,從此更為膽小怕事,因此必須在教導孩子應對方法上用心;②如果是面對熊孩子熊家長的霸凌,孩子一旦還手便永無寧日,應該尋求父母及老師的保護。
@凡女不凡:上週末,在跟小孩玩的地方,看到有個小孩跟我家寶搶東西,我家寶被打,一直在哭,我説:寶寶,打他啊。他一直哭,我下去拉開。悄悄問:你怎麼不還手啊?寶寶:媽媽,我不會。慶幸寶寶善良,也擔心受欺負啊。
@勿怪幸:女兒性格隨我,非常和善。有小朋友搶她的玩具甚至有時動手她都只是走開。於是昨晚我倆教育她:我們不主動打人,如果有人先動手,一定更狠地打回去。今天一同齡小女孩,搶她玩具不着,動手打她。她立刻使勁打回去,兩人你來我往數回合,結果那個小傢伙被打哭了。我們回來都猛獎勵她。
金星第一次當媽媽時的照片
專家:處理孩子的打人與被打問題要看孩子情緒
對於孩子被打要不要還手的問題是很多家長的心頭難題。打了,怕孩子以後充滿戾氣,覺得錙銖必報是問題唯一的解決方式;不打,又怕讓孩子變“慫”。有專家對這個問題已經有比較詳盡的建議,希望能幫到各位苦惱的家長們。
情況1.孩子沒有情緒上的問題,大人就不要去打擾
早教專家羅靜表示,絕大部分時候,孩子們之間的衝突並無危險性,基本都屬於遊戲,尤其是男孩子,他們會將肢體看成交友的方式。比如這個裏,這個孩子會覺得“小爭搶”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並不認為是自己“被欺負”。這個時候,倒是大人有些焦慮了。
所以,一般孩子們之間玩耍,有爭搶,都屬於正常。只要他們都投入到當時的情境中,並沒有遇到情緒上的問題,那大人就不要去打擾。孩子之間有時候就是通過一些肢體的接觸來交往的。他們之間的肢體接觸更多帶有遊戲的成分,並沒有太多“吃虧”不“吃虧”這樣的想法。大人要做的,只是盡到監護人的責任,確保孩子們的基本安全。
而且,孩子現在沒反應,跟以後“容易被欺負”沒有任何邏輯上的聯繫。只要能在日常教養過程中,教會孩子界限區分,那麼等孩子長大,若遇到觸及自己的底線,Ta就一定會懂得捍衞自己的權利。
情況2.當孩子情緒有影響,幫助孩子正確歸因
孩子情緒有變化,説明這個事情對他來説是有影響的。當孩子講述並求助了之後,父母最重要的就是幫助他做正確的歸因,跟他一起來解決問題。比如:
引導孩子不要畏懼和逃避。遇到欺負自己的小朋友,直呼“不能打人!”以保護自己;
引導孩子想一想怎麼樣應對 “如果他是一個兇惡的大熊,我們怎麼去對待他呢?”“我們好好吃飯長個大個子,有力氣了他就不敢欺負我們了對不對?”幫助孩子以更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和解決問題。
下面這個故事也許會給你一些啓發。
一個4歲男孩,他打從開始和其他小孩一起玩,身上的傷就沒斷過。孩子看起來沒有受到多少影響。只是有時候被打疼了,情緒會低落。這位媽媽為這個事情沒少憂心。不過,她既沒有一怒之下教孩子“誰打你,你就打誰”,更沒有因此阻止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玩兒。而是陪孩子看那些富有力量對抗的繪本,或者乾脆給孩子編故事。
故事的背景常常是這樣的:
你的面前站着一個惡狠狠的人,不讓你回家,你怎麼辦呢?
寶貝,這有一條黑暗的路,你必須要走過這條路……
現在,我們要講一個你自己的故事,你有一個任務,那就是去消滅一頭兇惡的怪獸……
故事的結局,總會在媽媽一步步的引導下,讓孩子戰勝虛擬的敵人。而當孩子表現出退縮的時候,媽媽從不嘲笑。她甚至告訴孩子,自己曾經也很膽小。除此之外,媽媽還會多營造機會,讓爸爸陪孩子玩力量對抗的遊戲。説白了,就是“打架”。爸爸經常會被孩子打敗,然後孩子就會興奮地哈哈大笑。
現在,他仍然不是一個強悍的孩子。但是,當別人有傷害他的動作時,他能夠自己大聲制止,或者走開。他開始會按照自己的判斷,去選擇和誰一起玩。
(新浪育兒綜合廣州日報 中國日報等)
金星全家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