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養雞中大畢業生:瘦了30斤 在嘲諷中堅持
回家養雞5年,張柏銘瘦了30斤,如今有3家養雞場,養着10多萬隻雞,是“羅定山雞王”。 本文圖均為澎湃新聞記者 陳緒厚 圖
回鄉養雞的5年,張柏銘瘦了30斤,體重從120斤減到90斤。張柏銘稱“用腦太多”,吃得多,要思考的也多。
去年10月,張柏銘在一項創業大賽被風投看好,獲得8000萬投資。“養雞引來8000萬風投,父親仍覺得兒子丟臉”,這是當時一篇新聞報道的標題,張柏銘把這則報道從剪下來,擺放在自家養雞場辦公室裏。
張柏銘表示,父親反對他回鄉養雞,認為這是沒有前途、丟臉的事,父子關係一度很僵。至今,張柏銘早已身價千萬,但張父仍在深圳打工。
獲得8000萬風投後,張柏銘準備大幹一場,在原來3個養雞場的基礎上,新建一個2000畝的養雞場。“8000萬隻是天使輪,後面還有A輪、B輪。”在張柏銘的規劃中,項目前期就有上億的投資。儘管一向自信,張柏銘仍有些焦慮,説很多事都需要考慮。
張柏銘的養雞場,他會把自己的一些小發明運用其中。
張柏銘出生廣東羅定市羅平鎮古勇華光村,是該村5個大學生之一。考上中山大學,他曾是整個家族的驕傲。張柏銘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他的返鄉創業之路歷經磨難,是在罵聲、嘲諷中堅持。
張柏銘稱,除了草料,他還會給雞喂一點奶粉
“跟牛一樣工作不會累”
7月6日,與張柏銘見面時,他穿着隨意,T恤、牛仔褲搭配皮鞋,衣服上面的污漬未洗盡。他説自己有10多輛車,各種車都有,當天,他駕駛一輛舊車,座位的多處表皮歷經磨損已脱落。
回鄉養雞5年,張柏銘的體重減30斤,財富卻隨之增長。如今,他有三家養雞場,養着十幾萬只雞,還做着紅木、酒廠的生意。多位羅定本土經商人士稱,張柏銘雖只有27歲,但名氣很大,是“羅定山雞王”。張柏銘不願透露他的家底,稱超過1000萬。
談起返鄉創業,張柏銘有些感慨,反覆説自己歷經磨難,曾被罵、被嘲諷。
張柏銘是村裏5個大學生之一,在中山大學讀計算機,實習大半年晉升技術主管,工資7000多元。在返鄉之前,他是全家的驕傲。實習那段時間,父母經常給他打電話,認為他很有前途。
做了三個月技術主管,每天重複上班、睡覺和上班,張柏銘對父母所傾慕的工作心生厭倦,“覺得人生沒有意義”,決定拿存下的4萬元返鄉養雞,其中2萬元已經被人借走。
張柏銘記得,那天是2012年9月23日,電話中,在深圳開車的父親得知後,沒有出聲;後面給父親發短信,父親沒有回覆。第二天,父親幫張柏銘搬行李,送其去汽車站,一路一聲不吭。
張柏銘表示,父親長年在外務工,一年回家一兩次,他不願重複父輩背井離鄉的命運。養雞是張柏銘綜合權衡後的選擇,“養豬、養牛成本高,養雞成本低,有成功的例子”。
2012年10月1日,張柏銘買了500只雞苗,在村內散養。他之前看過很多養雞書籍,但真正實踐時發現不頂用。不到一週,500只雞苗死了499只,一次性虧了幾萬元。
作為知名高校畢業生,張柏銘回鄉養雞,遭家人強烈反對,父子關係至今緊張
張柏銘的返鄉養雞舉動,家人反對,村民嘲笑。他掛出橫幅“大學生自主創業野雞夢工廠”,第二天橫幅就被人扯掉。85歲的親奶奶跟他説,“5個孫子(注:指該村5個大學生),最差勁就是你”。
張柏銘説,爸媽勸他打工,全村人罵他讀書讀傻了,“除了女友,沒有任何人支持”。
抱着“人活着就有希望”,張柏銘繼續養雞,他買鳥網上山捕野雞,抓到4只母雞,然後改裝消毒碗櫃孵化雞蛋。經過幾個月的持續孵化,野雞數量達上千只。問題隨之而至,沒有銷路,張柏銘欠了1萬多元的飼料錢。
張父去找賣飼料的人,要求不能給張柏銘賒賬。張柏銘徹底和父親鬧僵,抱怨道:“他不支持我就算了,為什麼還要害我?”
沒有飼料,張柏銘只得割草餵雞,每天五點起牀,一直幹到凌晨兩三點。旁邊的村民跟張柏銘的爺爺説,“你孫子怎麼跟牛一樣不會累?“張柏銘説,他聽到這話後心很痛,但他得咬牙堅持,不然一切都白費了。
“走過的路都是一段段心酸路”
沒有辦法,張柏銘不得不去一家公司兼職,但他的堅持最終獲得回報。2013年年底,羅定一位陳姓老闆出現,以75元每隻收了張柏銘的上千只野雞,張柏銘獲得7萬元雞款。
嚐到甜頭,張柏銘一口氣買了4000只雞苗,雞養多了,銷路卻成大問題。張柏銘去一百公里之外的肇慶市找銷路,他想到了“請託推銷“的辦法。
經過這樣一週的轟炸式宣傳,效果立竿見影,前來諮詢的電話不斷,張柏銘很快賣掉4000只雞,收到30萬元。
這是張柏銘的第一桶金。
張柏銘的養雞規模越來越大,如今擁有3家養雞場,養着十幾萬只雞,更有“羅定山雞王”之稱。張柏銘表示,在辦養雞場的過程,他曾遭遇過被騙的經歷,一度讓自己陷入困境。
2015年,一位合夥人私吞48萬雞款,並退股要回此前投資的20萬元。由於該合夥人負責銷售,他的離開導致張柏銘的雞嚴重滯銷。
張柏銘連續三個月發不出工資,十幾個工人走了一大半。他低價轉賣了小汽車,連加油錢都沒有;沒錢買飼料,他只得親自割草餵雞。
困境之中,張柏銘發現賣雞苗利潤高,一隻雞苗價格的三分之二是利潤。通過批發賣雞苗,張柏銘走出了困境。
2016年10月,張柏銘倡導養殖生態系統,計劃養100萬隻雞,出雞蛋10萬噸,該項目獲得8000萬元的風投。當初反對張柏銘的村民,如今有人喊他是本地版的馬雲。但在張柏銘看來,他的創業還談不上成功,需要考慮的事情很多。
張柏銘表示,這一路他走得很艱辛,不懂社會關係,全靠自己摸索。對於剛剛創業的人,他希望政府能給予相應的扶持、指導,有所補貼,並提醒創業者不能過度依賴外在的支持,要自己做大做強,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張柏銘的妻子李蓉表示,一個高學歷的人回家養雞,被認為是一件很丟臉的事情,為夢想拼搏還要遭人白眼;丈夫沒有創業、管理、銷售等經驗,都靠自己打拼,“走過的路都是一段段心酸路”。
李蓉是中山大學中文系學生,畢業後和張柏銘一起返鄉,如今在羅定羅平鎮當小學語文老師。張柏銘笑稱,連校長都説,妻子回來委屈了人才。
李蓉的同學多數都留在城市,但她不後悔返鄉。李蓉説她出身農村,回到農村很親切,並不會因為學歷而拋棄最初的生活,“農村的生活很淳樸,小孩子很單純,靠自己努力,發奮讀書。”
22歲的伍楓想複製張柏銘養雞的成功,多次嘗試養雞,都失敗了,自嘲像豬一樣蠢。
連續四次的失敗帶來的自我懷疑
看到張柏銘養雞成功,22歲的伍楓也想複製,但卻一再失敗。
伍楓出生在羅定隔壁的鬱南縣千官鎮榃冰村,距離羅定市區約12公里。未讀完初三,16歲的伍楓便隨堂叔來到廣東惠州打工。
前往珠三角地區打工,是羅定、鬱南多數青壯年的選擇。在羅定從事運輸行業的彭程(化名)表示,羅定就業機會少,勞動力外出,平時人少,春節等節假日人多,羅定前往珠三角的地區大巴常常人滿為患。
在惠州一家五金店做了三年,髒、吵、苦的工作環境讓伍楓難以忍受,他自認為沒有興趣,於是選擇返鄉。伍楓直言,他是走投無路才回家的。
回村後,伍楓拿打工所存下的錢在羅定市區擺地攤賣女鞋。由於質量不過關,鞋賣不出去,伍楓虧了幾千元,被家人罵慘了。
看到張柏銘的創業故事,伍楓也想到了創業。他找到張柏銘,買了兩隻山雞,一直養到生蛋,於是一口氣花1200元買了200只雞苗,但不幸的是,雞苗接連死亡,200只很快只剩下7只。
伍楓沒有放棄,他又買了300只,在家附近養。雞苗依舊沒有長大,只剩下1只。第三次,伍楓和人合夥,養了200只珍珠雞,依舊沒有成功。
至今,伍楓不知道雞苗死亡的原因,僅歸因為“不懂養殖技術”、“天氣太熱”、“沒人教”等。伍楓説,他的接連失敗導致家人強烈反對,“被各種罵”。
為了學習養雞,伍楓曾前往張柏銘的養雞場工作,但不到兩個月便被炒了魷魚。那天,伍楓早上外出送貨,回來有客人買雞苗,發現雞苗死了一堆。伍楓説,他“意外犯錯”,白乾了兩個月,什麼沒有學到,反而賠了2000元。
扛不住壓力,伍楓跟隨親戚去澳門打工,做了九個月後,伍楓再次選擇養雞,“在哪裏跌倒,在哪裏站起來”。
伍楓的小養雞場就在家旁邊,母親反對伍楓養雞,給他下了最後通牒,養雞場必須馬上搬
2016年,伍楓再次從張柏銘購買一千多隻雞苗,用500元租下一畝地養雞。7月7日下午,澎湃新聞探訪伍楓的養雞場時,伍楓剛和母親吵了一架,母親給他下了最後的通牒:養雞場必須搬,太臭了。
上千只雞苗死了大半,如今只剩下兩三百隻。伍楓透露説,雞千辛萬苦養大了,但賣不出去,他只賣出了幾十只,每隻賺幾十元。
伍楓已經把第四次養雞認定為“完全失敗”,他希望張柏銘能夠伸出援手:能低價收購他的雞。這樣他能少點損失。
養雞失敗已經讓伍楓破產,也讓他承受巨大的壓力。同村人罵伍楓,性格倔,難説服,不賺錢的工作(注:指養雞)還要做。伍楓的母親盧秀華説,雞根本養不大,總是虧本,她堅決反對兒子養雞。
盧秀華表示,整個村子的青年只有伍楓一人留村,她希望伍楓能趁年輕多出去闖闖,早日成家。
瘦弱、黝黑的伍楓還沒有放棄,稱還會堅持養雞。不過,連續四次的失敗也讓伍楓對自我產生懷疑。
羅定電商城由舊廠房改造而成,目前入駐電商企業30多家
“如果做不好,我們可能也會離開”
伴隨外出打工潮,羅定少數外出者也選擇返鄉創業,陳氏堂兄弟便是其中之一。
41歲陳勁波,汕頭大學化學專業畢業,曾在國企、外企、私企工作,有海外工作經驗;36歲陳柱波,大學讀數學,曾在500強工廠、外企工作。外出打拼多年,兩人均已在外地安家,有所積蓄。
陳勁波表示,他們在羅定圍底鎮大沙村長大,如今家鄉淪為留守老人、兒童的空巢村,不少上了年紀的老人仍在幹農活;看好現代農業,想幫助家鄉發展,2016年,他和堂弟一拍即合,一起回鄉搞農業。
租20畝田地種植富硒大米,卻發現大米難以銷出。陳勁波説,羅定大米儘管名聲在外,但本地企業缺乏品牌意識,銷售渠道沒有打開。
陳勁波、陳柱波轉頭做渠道,進軍農村電商,“開始做微商,通過朋友圈、微信公眾號銷售羅定土特產,但效果不好。”
恰逢羅定與京東合作,創建京東羅定特產館,陳氏堂兄弟如願中標。陳勁波説,羅定的電商正處起步階段,中標可能看上他們的想法和工作經驗。
大米、豆豉、腐竹、竹蒸籠、米餅等本土特產通過羅定特產館銷往外地,羅定特產館自今年1月開業銷售額逐步攀升。陳勁波表示,目前,整個團隊共有6人,他希望未來兩年,團隊能達到20人,銷售額破兩千萬。
羅定特產館的辦公室位於羅定電商城,由舊廠房改造而來,目前入駐電商企業30多家,不少辦公區域正在裝修中。
選擇回鄉創業,陳勁波、陳柱波也承受着不小的壓力。陳柱波表示,剛開始,家人、朋友也是不理解,資金一度緊張,也是在失敗、挫折中總結經驗。
陳勁波表示,回來創業的成本可能更高,人才緊缺、物流成本高均制約着農村電商的發展。為了招到合適的電商人才,去年春節期間,陳氏堂兄弟曾找返鄉人才洽談,但無一人願意留下。相比珠三角地區,羅定工資偏低,城市配套差,這是陳勁波眼中留不住人的關鍵因素。
羅定電商協會今年成立,該協會一位管理人員向澎湃新聞表示,近年來,羅定也在鼓勵電商發展,在資金補貼、人才培訓等方面均有動作,但相比其他地區仍有差距,仍處於“看到其他地方在做,我們也做”的階段。
對於返鄉創業,陳勁波説,他多年在外工作,回鄉一時還難以適應,“地方的圈子比較固定,融入有一定困難,可能需要時間”。
在陳勁波看來,羅定確有一批人回來,但也有一批人離開,他沒有看到明顯的返鄉創業趨勢。“創業不成功的就會離開,如果做不好,我們可能也會離開。”
責任編輯:張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