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劇報告:必要時才用現金成生活常態 紙幣會不會消失?
原標題:出門,你還帶現金嗎
本報記者 翟鼕鼕 劉 豔
打開自己的錢包,數數還剩多少現金,過百了嗎?“在必要的時候才使用現金”,已成很多人的生活常態。
資料圖:市民購物後利用網絡支付。 陳超 攝
據騰訊、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調研機構益普索發佈的《2017智慧生活指數報告》顯示,超過70%的人在只能用現金支付時,才會使用現金,100元的現金他們可以用一個多星期;84%的人表示,“不帶錢、只帶手機出門”可以很“淡定”。小到買瓜果蔬菜,大到買房購車,我們和現金見面的機會真是越來越少了。
移動支付加速線下場景覆蓋
國際社會公認,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國家成為支付行業發展的新引擎。據中國支付清算協會政策研究與宣傳部主任陸強華在近日召開的第十八屆中國金融發展論壇上介紹,2015年,我國非現金支付筆數就已佔全球非現金支付筆數的22.12%,增速是全球平均速度的4倍以上。也就是説,全球每五筆非現金交易支付,就有一筆產生於中國。並且,我國移動支付在國際上已處於領先地位。
據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互聯網經濟研究室主任李勇堅介紹,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佈的第三十九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去年12月,我國網民手機網上支付的使用比例達67.5%。雖然普及率與肯尼亞等國家尚有一定的差距,但仍高於美國等發達國家。
沒看錯,肯尼亞等國家使用移動支付的普及率高於我國。由於缺乏固定的信息傳播技術基礎設施,再加上昂貴的寬帶使用費用,許多非洲用户藉助手機等移動終端而跨越固定互聯時代,直接進入了移動互聯時代。數據顯示,肯尼亞在手機端轉賬和支付的使用率全球領先,有高達71%的受訪者表示曾使用過手機金融業務。
如今,在移動支付企業的強力推廣和相關機構的支持下,移動支付對線下消費場景實現迅速覆蓋。現在,即使是菜市場裏賣菜的攤位前,都會豎着兩個二維碼的牌子(微信和支付寶),攤主對那些不會使用移動支付的老爺爺、老奶奶的輔導熱情和耐心甚至超過了對菜金的斤斤計較。
據李勇堅介紹,我國有50.3%的網民在線下實體店購物時使用手機支付結算。
對我國移動支付現階段的發展狀況,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歐陽日輝給出了這樣的描述:對外向海外擴展,對內下沉到農村市場;技術上更加成熟,普遍使用生物識別技術。
歐陽日輝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隨着數字貨幣研究逐步深入,移動支付技術的逐步成熟和使用逐步推廣,有可能紙幣會減少在市面上的流通,非現金支付的場景越來越普遍。”
現金消失只是個誤會
進入8月,貼身肉搏已成習慣的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幾乎同時啓動“2017無現金日”“無現金周”,對滿足條件的移動支付給予多種獎勵,甚至抽獎領黃金,將移動支付再次炒熱。
“我錢包裏的現金,除了加油幾乎用不到。”在加油站等待加油時,一位車主對科技日報記者説。移動支付這麼方便,紙幣等貨幣形式會不會消失?
多位專家認為,並不會。
“貨幣是一種制度,用作交易的媒介。”歐陽日輝強調,在互聯網經濟社會中,以實體通貨方式(紙幣或硬幣)作為交易媒介的場景逐步減少,大部分交易都將使用非現金支付方式進行。
“但是,紙幣不會消亡,仍然是流通手段和支付工具。就如有了飛機和高鐵以後,汽車的存在也是有必要的。”歐陽日輝強調,“無現金”這一提法並不嚴謹,容易讓普通老百姓誤以為現金會消失,同時,很多傳銷組織也在利用“數字貨幣”“虛擬貨幣”等概念從事非法活動。
歐陽日輝説:“如果形容在支付過程中不使用現金,‘非現金’的提法顯然比‘無現金’更合適。因為,廣義的現金包括庫存現金、銀行存款和其他貨幣資金三個部分。從農業經濟到工業經濟時代,貨幣的形態不斷變化,數字經濟時代貨幣的形態也會發生變化,但現金是仍然存在的。”
李勇堅亦認為,雖然紙幣的應用範圍將越來越小,但至少在未來十年裏,紙幣還不會完全被取代。據李勇堅介紹,在手機移動支付出現前,各種信用卡支付以及其他方式的非現金支付方式就在國外非常盛行。如信用卡是美國的主流支付方式,在日本,交通卡(suica)被廣泛用於各種支付場景。中國則跳過了信用卡或其他非現金支付方式,跳躍着進入了全民移動支付的階段。
李勇堅強調:“正如信用卡出現了差不多七十年,仍未能取代現金一樣,移動支付雖豐富了各類非現金支付的手段,但仍依賴於各種基礎設施(如信息基礎設施)以及技術(如生物信息識別技術),不可避免的存在着風險,如,某些災難導致信息基礎設施破壞、技術受到攻擊等,都會影響到移動支付的使用。”
對此,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生導師李連發教授也認為,現金紙幣有它的不可替代性,對設備等無任何要求,紙幣的使用量雖然在下降,但不會完全取消。李連發説:“刷臉、虹膜支付都需要非常強的外部環境,並非在任何外部條件下都適用。”
移動支付引發新問題
當移動支付火遍大街小巷,它所引發的諸如金融安全、企業強行推廣等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副巡視員高級工程師陳立吾表示,隨着互聯網與相關業務的深度融合,金融業務的正常開展越來越依賴於網絡信息技術的安全,金融網絡已成為金融安全最重要的主題之一。
對此,李勇堅表示,除了傳統的資金安全問題,移動支付的安全風險主要來自數據安全。移動支付使豐富的數據信息匯聚於第三方支付機構,一旦數據泄露或被濫用,將帶來極其嚴重的後果。
移動支付所帶來的金融安全風險及防範始終被熱烈討論和尋找解決辦法中,將成為相關機構和企業的長期命題。但是,近期因某些電商強推移動支付,拒絕收取現金的做法,引起了社會的普遍反感。
最近,各互聯網巨頭紛紛開展“無現金城市”“無現金周”等移動支付營銷戰,第三方支付平台與線下商家簽訂協議,約定移動支付需達到的業績標準/返現門檻,線下商家為達到該業績標準/返現門檻,明確對消費者表示不收現金,只接受移動支付方式。
“移動支付的覆蓋性普及雖然值得鼓勵,但企業端的強推政策不可取,他們沒有權利限制人民幣的使用。”生鮮電商專家、中粵金橋投資合夥人羅浩元對科技日報記者説。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上海漢盛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李F對科技日報記者表示:“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法》,拒收人民幣的行為是違法的。商家可能會以僅拒絕了‘收取現金’的支付方式,並未拒收人民幣作為抗辯理由。但我們認為,現金的收取無需相應技術支持,且根據《人民幣管理條例》,人民幣是指中國人民銀行依法發行的貨幣,包括紙幣和硬幣,所以,商家拒收現金的行為顯然是違法的。”
“拒收現金,實際上是商家設置了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條件,侵害了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和自主選擇權。”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盈科(杭州)律師事務所方超強律師説,“第三方支付平台開展的相應營銷或推廣活動,目的在於推動移動支付的推廣和應用,而不是帶有強迫性地消滅現金支付方式。不管是部分商家過分追求平台獎勵等蠅頭小利,把經念歪了,還是與支付平台達成默契。支付方式的變革應當是潛移默化的,隨着消費者習慣的改變而完成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