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上午9時,在朱日和訓練基地舉行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週年閲兵,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將檢閲部隊並發表重要講話。屆時,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將現場直播。
朱日和是亞洲最大、也是解放軍最先進的陸空軍事訓練基地,可與美國的“國家訓練中心”媲美,被稱為東方的“歐文堡”。《環球人物》記者曾在2014年8月獨家探訪過這個神秘的軍事基地。
走進朱日和
朱日和位於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和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境內,佔地1066平方公里。這裏地形複雜,分佈着哈爾德勒山地、都新草原、烏登草原、察汗敖包丘陵、杭蓋登吉丘陵等,由沙漠、草原、山地、溝壑等組成,具有獨特的排兵佈陣優勢。
看得出,這是一處絕佳的戰場。的確,整整800年前,成吉思汗的鐵騎由此揚鞭遠征,橫掃亞歐;300多年前,康熙皇帝御駕親征,經此征討準噶爾叛軍。如今,這片廣袤的古戰場崛起為一座現代化的軍事訓練基地。
高速公路兩旁的碧樹綠草在眼前疾速閃過,遠處茫茫蕩蕩的草原讓人產生無限遐想。忽然,一個有上百匹駿馬的馬羣、一片幾百只綿羊的羊羣接連闖入視野,令人頓時想到“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詩句。
從內蒙古二連浩特市機場乘汽車3個小時後,《環球人物》記者終於來到了訓練基地門前。走進大門,迎面就看到一座10多米高的平台,上面停放着一輛我國自行研製的99式新型坦克。它昂首挺立、威風凜凜地注視着進出基地的人流和車流。
神秘的“戰場”
朱日和曾是一個神秘的地方,當年在報紙上連名字都不會提,僅以“華北某訓練場”代替,外軍也只能在偵察衞星圖片上,目睹它的風采。近幾年,隨着我軍與外國軍事方面的交流日益增多,這裏才慢慢地揭開了神秘的面紗。
2012年前,記者第一次來朱日和採訪時,就被它的恢宏氣勢征服了。站在察汗敖包山上,俯瞰這片廣袤的訓練場,聽朱日和訓練基地高級工程師、全軍訓練基地建設專家組組長張冀湘講它的傳奇故事。
20年前,這裏還只是一個簡單的裝甲兵訓練場。1997年7月,中央軍委為適應未來戰爭需要,決定將訓練場擴編為陸空合同戰術訓練基地。1998年初,時任北京軍區通信部指揮自動化處長的張冀湘,被任命為朱日和訓練基地副司令員,負責基地的信息化建設。
當時,基地的信息化可謂是一窮二白。巨大的現實差距,促使張冀湘只能快馬加鞭地建設。
歷經10個月的苦戰,一個以信息技術為支撐,以計算機網絡為平台,集導調監控、戰場仿真、輔助評估、綜合保障、基地管理“五大系統”於一體,着眼未來預留拓展空間的高技術體系,正式啓動運行。7名中國工程院院士組成的鑑定委員會評價稱:“該系統屬軍內首創,填補了國內空白,技術性能達到了國際同類信息系統先進水平。”
朱日和基地建成後,主要擔負的任務是組織師、旅、團級部隊完成合作戰術演練,協同裝甲兵和其他兵種進行技術、戰術訓練,可容納5個整編師同時進行實兵演習,併為陸軍裝備的各種武器進行實彈、實爆作業和航空兵實施對地面部隊攻擊演練提供保障。
在基地的導調中心,記者見到的中國最大信息化戰場,果然氣象萬千:密如蛛網的“電磁叢林”、奔騰不息的“數據江河”、“從子彈到導彈”的靶標戰術設計、扣人心絃的實兵模擬交戰。數字化導調大廳內,在一面國內最大LED顯示屏上,演兵現場影像、交戰三維動畫、戰鬥力指數曲線、裝備和人員損傷統計等各類信息一目瞭然。
2005年9月27日,“北劍—2005”軍事演習在朱日和舉行,中國國防部邀請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德國等24國40多名軍事觀察員前來觀摩演習。這是建國以來解放軍邀請觀摩國家最多、對外展示規模最大、開放透明程度最高的一次涉外觀摩演習,朱日和也因此受到外軍的強烈關注。也就是從那時起,有人將朱日和稱作“東方歐文堡”。
記者曾問張冀湘:“朱日和,在蒙語裏是什麼意思?”他指了指心口説:“心臟。”如今,朱日和又匯聚了中、俄、哈、吉、塔等國數千精兵在此進行反恐聯合軍演,這裏又何嘗不是“心臟”呢?
專業化模擬藍軍誕生地
走進基地深處,記者看到智能化混合雷場、染毒地段以及塹壕暗堡等工事星羅棋佈,城市作戰、特種作戰陣地犬牙交錯,彷彿進入了一個真正的現代化戰場。
朱日和的魅力,就在於它是我軍首個“複雜電磁環境應用系統”和唯一“聯合作戰實驗場”,正引領軍隊加快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
所謂“複雜電磁環境”,主要是指在一定的作戰時空內,人為電磁發射和多種電磁現象的總合。構成複雜電磁環境的主要因素有敵、我雙方的電子對抗,各種武器裝備所釋放的高強度、多頻譜的電磁波等。現代的信息化戰爭多是從電磁場拉開序幕,實施電子干擾是奪取電磁戰勝利的基本手段。而“聯合作戰實驗場”則是指,該訓練基地可以組織信息化條件下陸空聯合、新型作戰力量聯合的作戰實驗。
近年來,朱日和訓練基地已先後導調、保障了上百場陸空聯合戰術兵團實兵和網上對抗演習;上千名軍師旅指揮員率近百個師旅數十萬名官兵,在這裏輪番鏖戰,創新了上千個訓法戰法。
我軍第一支專業化模擬藍軍部隊即在朱日和訓練基地誕生。前不久,來自南京、廣州、濟南、瀋陽、成都和蘭州六大軍區的各一支陸軍合成旅在朱日和展開代號為“跨越—2014”系列演習,這是解放軍首次組織的多支部隊跨區機動演習。在這次演習中,藍軍充當了“磨刀石”的角色﹐表現不俗。當時,朱日和基地及其藍軍部隊,為各軍兵種進行聯合戰役和合同戰術訓練,提供了全時空的舞台和強勁的戰場對手。
據一位親臨朱日和觀摩此次演習的美軍高級軍官評價,朱日和訓練基地完全可以和美國歐文堡“國家訓練中心”相提並論。
天生有虎氣,做事有“虎膽”,帶兵有“虎威”,這是張永賀最明顯的特徵。東部戰區某旅偵察營營長張永賀身上有股子虎氣,帶起兵來虎虎生風,獲得的成績更是讓人羨慕:入伍14年,先後被評為原南京軍區“優秀獵人”、國慶60週年閲兵“訓練標兵”、福建省“新長征突擊手”,被四總部表彰為“全軍愛軍精武標兵”,3次被集團軍、師、團評為優秀共產黨員,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
張永賀給戰士們做示範
千里挑一入選“獵人”集訓隊
説到張永賀,領導是一種欣賞,戰士們則滿臉崇拜。2008年4月,軍校畢業才兩年多的張永賀以選拔考核全團第一的成績走進原南京軍區“獵人”集訓隊。“入選有兩個重要的基本條件是體能和忠誠。”張永賀説,獵人集訓要完成30多個訓練項目,包括武裝泅渡、機降、野外生存、逃生訓練等等,訓練是真正的魔鬼訓練。
2008年,張永賀參加原南京軍區組織的“獵人集訓”
在獵人集訓中被稱作基礎訓練的體能訓練,張永賀的描述和我們熟悉的電視劇《士兵突擊》中許三多扛個大圓木進行越野不同,“圓木是200公斤重,我們是5人一起扛,而且還要背上全部單兵裝備,每個人負重60公斤左右,而且最難的是5個人要一起跑。”張永賀説,他們每天早上5點開始這樣的體能訓練,訓練到7點整,兩個小時的體能訓練一分鐘都不可以少。
逃生訓練中有一項是手腳都被捆住,然後被扔進海里,他們要靠強大的腰腹力量擺動身體,調整好呼吸並游回岸邊,“那個項目訓練下來,我們每個人喝下去的水都有好幾臉盆了。”張永賀説着輕巧,其實由於他患有輕度耳鳴,每次潛水只要潛到5米,就頭暈腦漲耳膜疼痛,上岸後更是臉色蒼白。看着張永賀疼痛得幾近扭曲的臉,隊友們心疼極了,紛紛勸他放棄這個課目,但倔犟的張永賀堅定地説:“我是扛着紅旗來的,決不能給單位的榮譽抹黑。”
2008年,張永賀參加原南京軍區組織的“獵人集訓”
就這樣,他給自己加了小灶,在大家不忍的目光中穿上潛水衣,毫不猶豫地跳進水池,10米、11米、12米……他不斷地挑戰着自己的身體極限,最終達到了潛水15米的要求,成功地挑戰了身體極限,達到了訓練要求。結業考核時,張永賀奪得綜合排名第七、幹部組第一名的好成績。
“一次受閲,終生受益!”
2008年12月11日,剛參加完原南京軍區“獵人”集訓的張永賀,突然接到參加國慶60週年大閲兵的命令,立即和其他戰友一起進入了全封閉式訓練。
2009年10月,張永賀(左一)參加了“建國60週年國慶閲兵”。
“每天早上5點30分起牀,晚上10點休息,除了吃飯和午休,一天的訓練時間將近10個小時。”“閲兵訓練要求1小時不晃、2小時不動、4小時不倒!”為達目標,張永賀和戰友每天都重複相同的訓練:240分鐘靜站、50次排面標齊、50次等距離訓練、5000米跑體能訓練。由於張永賀訓練刻苦,先後被評為隊列、體能、內務、作風紀律“全能標兵”,多次被原南京軍區、集團軍評為“訓練標兵”。
“我所在的方隊是原南京軍區某集團軍防空導彈方隊,先後兩次要擺頭。”張永賀告訴筆者,兩次擺頭,對站在第一排面的受閲人員要求更為嚴格,而張永賀恰巧站在第一排面的第3個位置,所以擺頭時絕對不能眨眼睛。“集訓地點在開闊的戰備機場,冬天遇到大風練眼功,風吹得眼睛乾澀不説,砂塵飛進眼裏讓人不得不‘淚流滿面’!”
“在閲兵村,夏天地表温度高達攝氏60度,穿着密不透氣的黑色皮靴站在柏油路上,腳底有種被灼燒的感覺。汗水從頭頂流過後腦勺,流過脊背,浸透衣服,最後流進皮靴。訓練半天下來,皮靴裏都能倒出水來!”
2009年10月,張永賀(左一)參加了“建國60週年國慶閲兵”,凱旋歸來。
白天,汗水與淚水交織,似千萬只螞蟻在臉上爬行,奇癢難忍;夜晚,飽受蚊子“騷擾”,又不能輕易晃動身體。“簡直太深刻了!”回憶起在閲兵村訓練的這段經歷,張永賀説出了這6個字。
據測算,防空導彈方隊通過天安門只有36秒。但就是為了這短短的36秒,張永賀和戰友無論遇到什麼天氣,都始終沒有停下閲兵訓練。
“從小到大,平時訓練再苦,我都沒有流過一次淚,但當我順利通過天安門,完成這一神聖使命之後,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淚水打濕了我的雙眼!”談到閲兵時的情景,張永賀的眼睛再次潤濕了。
再次赴京擔任“閲兵教頭”自豪之情無以言表
盛大的抗戰勝利70週年大閲兵,雖然已過去兩年了,但回想起受閲方隊的風采,張永賀仍然激動澎湃。6年前,張永賀和連隊戰士李波參加2009年的建國60週年大閲兵,憑藉過硬的基本功,他又接到了一項新任務,被選中擔任閲兵“夜襲陽明堡戰鬥模範連”英模部隊方陣的一名教官。説來也巧,從排長、副連長、連長張永賀成長於“夜襲陽明堡戰鬥模範連”。
2015年9月3日“勝利日大閲兵”,張永賀作為“夜襲陽明堡戰鬥模範連”英模部隊教練員
“接到任務時,應該是在2014年年底,當時就要抽調精兵強將參加閲兵訓練,早做準備。”消息傳來,“夜襲陽明堡戰鬥模範連”光所在的部隊中,很多官兵爭相報名。
選拔嚴格程度超乎想象,僅單兵訓練考核就刷了不少人。還有很多兵因體能素質不達標被迫淘汰,“幾乎是千里挑一,每天要訓練14個小時。”
集訓之後,張永賀便加入到了訓練他人的“戰役”當中。“一個方隊有14個排面,從原則上來講,一個教練員負責1個排面”,張永賀介紹從訓練之初,每個排面的人數達40人以上,但到最後,能真正留下來的只有25人。為了讓隊員們能順利過關,張永賀的“教學經”裏寫着一個大大的“嚴”字,“不嚴不行,不嚴的話,你可能就會被淘汰”。在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對於受訓隊員來説,訓練的每一天都充滿挑戰,對於方隊教官來説,又何嘗不是呢?方隊一開始有14個教練員,到最後只剩下9個,有的是因為體力不行堅持不了,也有的是因為教學水平達不到相關要求。“我們要比隊員還積極,不然會挨批”,張永賀和其他教官一樣,每天凌晨5時起牀,長達10多個小時的訓練,讓這羣幕後英雄付出的遠比普通隊員多得多。
張永賀説,訓練期間,戰士們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磨壞一雙鞋子。他笑着説,2009年國慶閲兵訓練時,他磨壞了7雙皮鞋,這次帶隊訓練,磨壞了4雙鞋子。
2015年9月3日,官兵參加勝利日大閲兵,光榮接受黨和人民檢閲。
9月3日的閲兵儀式上,夜襲陽明堡“戰鬥模範連”英模部隊方陣是11個徒步方隊中的一個。當看着隊員邁着整齊有力的步伐走過天安門時,作為教官的張永賀,心中的自豪感唯有自己才能體會。正如張永賀所言,能夠看到自己帶的隊員以昂揚的姿態走過天安門,是他最大的滿足。
以身作則,講解射擊動作
“士氣是魂,一支蔫巴巴的部隊是沒有生命力的。”今年張永賀被任命為某旅偵察營營長,他是這樣説的,也是這樣做的。張永賀認為自己有一身虎氣還不夠,帶出一支“嗷嗷叫”的部隊才是自己的使命擔當。擔任營長後,他廣泛開展實踐創新、愛軍精武、愛崗敬業等標兵評選活動,把膽量、耐力、信心、意志力和判斷力訓練納入訓練體系,融入夜間訓練、野外訓練、精準訓練和體能訓練。
採訪中,有位戰士説,“營長帶兵很嚴格,但是他把兵放在心上。我們打心眼兒裏佩服營長,有人説他太嚴格,甚至不近人情,但我們覺得從嚴是最大的人情!”
作者 | 王問、劉文龍
編輯 | 左海亮、靳奎
監製 | 代烽
(2017-06-29)
每個國家對待閲兵式都很慎重,因為這是一個國家的門面,但是由於各國的實力相差比較大,所以給人的感覺也不同。
進行年來,受到最多好評的就是中國閲兵了。中國女兵的英武靚麗,箭型正步的整齊劃一,展現了中國軍魂的震撼!
有日本網友看了中國的閲兵後這樣評價:中國的大閲兵太強了。那麼多軍人一絲不亂地前進,太壯觀了。懸掛國旗的那一幕也是,紅旗一下子展開的時候很美。
中國的大閲兵非常壯觀非常酷。看到那樣的戰車和戰鬥機,覺得特別強大。”“刷新了對中國的認知!”
我們都知道日本是一個非常自大的民族,即使是二戰被打敗了,在日本人的眼裏也是隻服美國的,對中國,日本從來都沒有好感。但是看到有日本網友如此評論中國的閲兵,真是讓人感到有點意外和尷尬臉紅呢。
(2017-06-22)
閲兵,是對武裝力量進行檢閲的儀式。通常在國家重大節日、迎送國賓和軍隊出征、凱旋、校閲、授旗、授獎、大型軍事演習時舉行,以示慶祝、致敬,展現部隊建設成就,並可壯觀瞻,振軍威,鼓士氣。
俄羅斯,舉行閲兵最多的國家
據不完全統計,二戰後,僅在莫斯科紅場舉行的閲兵就達150次,在全俄羅斯,閲兵式已舉行了近200次。今年5月9日的紅場閲兵,也是現代史上規模最大的閲兵。“戰鬥名族”愛閲兵,在這裏體現的淋漓盡致,也體現了這個國家深入骨髓的英雄主義。
印度,閲兵最愛表演雜技的國家
印度閲兵儀別具一格,摩托車疊羅漢表演特技、倒立騎行、多人騎行、鑽火圈等等,這些開掛的表演出神入化,足以驚呆雜技團。但雜技表演等屬於印度國慶閲兵中花式巡遊部分,類似於中國國慶閲兵結束後的遊行隊伍。
中國,閲兵方隊規模最大的國家
閲兵式整齊程度上,中國和朝鮮難分伯仲,但方隊規模上中國更勝一籌,大連海軍艦艇學院曾成功展示橫排25人、42個排面的超大規模方隊。只要中國願意,還可以排出更大的方隊。
普魯士,閲兵最早踢正步的國家
正步最早是普魯士軍隊發明的,走起來像公鵝一樣,又稱“鵝步”,起源於中世紀歐洲的一種民間舞蹈,由於希特勒將其發揚光大,這種正步的納粹印記太過明顯,所以在二戰後變逐漸式微。
印度、巴基斯坦,踢正步最高的國家
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雖然是死對頭,但兩國在閲兵式上的踢正步很一致,兩國士兵踢正步能達到膝蓋貼下巴、腳尖過頭頂,踢腿的高度甚至超過了朝鮮的文藝女兵,印巴邊境的降旗儀式,由於雙方的正步大PK富有戲劇性,而成為景點,畢竟是瑜伽之國,韌性很好。
美國,最不熱衷搞閲兵的大國
美國長期以來反感舉行大規模的閲兵式,主要是受歷史和傳統影響,但美國各軍種大小基地的閲兵活動很多,不過絕不會踢正步,全美最負盛名的是西點軍校的閲兵式,每年的畢業典禮閲兵都會邀請總統參加。
法國,每年閲兵有不同主題的國家
歐美國家中,法國最鍾情於閲兵,7月14日國慶閲兵幾乎每年舉行,法國每年舉行閲兵主題不同,2002年,“911”事件中多人殉職的紐約消防隊參與了閲兵,受到法國觀眾的熱烈歡迎,此外還有過印度和巴西等國的主題。
英國,閲兵最愛懷舊的國家
英國閲兵受閲部隊的方陣及隊列基本繼承了維多利亞時代的傳統,側重於緬懷本國軍隊過往的光榮歷史,閲兵式上會出現很多早已淘汰的兵種及武器裝備,部分方陣官兵會穿着老式軍服受閲。
(2017-06-09)
1946年10月10日中午時分,國民政府首都南京的上空出現了接連不斷的“白花”。這些連成一線的“白花”分成數條徐徐“飄落”,形成一道亮麗的景觀。首都市民紛紛眺望着晴朗的天空,一邊欣賞着,一邊讚歎着,對於他們來説,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能夠欣賞到傘兵的空降表演。但對許多市民來説,他們更希望能夠看到一次閲兵,一次已經有15年都沒有舉辦過的首都閲兵式。
1931年國慶閲兵
閲兵,由檢閲式和分列式組成。它是國家對武裝力量進行檢閲的一種儀式。通常在重要節日、迎送國賓等情況下舉行,以示慶祝、致敬之意,同時也展現國防力量的建設成就,起到振奮軍威、鼓舞士氣的作用。
那麼,國民政府的首都閲兵是怎麼進行的呢?
查閲史料,我們可以得知國民政府在南京定都到撤往台灣的22年間,一共舉辦過8次首都閲兵。分別是1927年4月定都南京閲兵、1927年7月北伐一週年閲兵、1928年10月雙十閲兵、1929年1月元旦閲兵、1929年10月雙十閲兵、1931年1月元旦閲兵、1931年5月國民會議閲兵和1931年10月雙十閲兵。1927年舉辦的兩次閲兵由於並不正規(第一次形同遊行、第二次是會議結束後的簡化校閲),所以在國民政府的官方説法中,1928年10月的雙十閲兵被認為是第一次正式閲兵。
鑑於當時軍隊裝備簡陋,又不具備重工業的生產能力,所以參閲部隊以步兵為主,輔以小規模的騎、炮、工等兵種。現在閲兵,一般都是提前半年確定受閲部隊並進行操練,而國民政府則是在閲兵的前一天,才正式任命閲兵指揮官和閲兵參謀長,設立閲兵指揮部,並確定參閲部隊。參閲部隊包括就近調集的野戰部隊和臨時編組的暫編部隊兩種。閲兵無固定場所(前兩次在小營、此後都在飛機場),在提前一天確定檢閲地點後派遣專員搭建閲兵台和觀禮台,並由首都憲兵負責警戒工作。
閲兵台居閲兵場地正中,台上正中懸國旗、黨旗和總理遺像、遺囑,兩旁懸“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對聯,台之四周懸紅綠花。歷次閲兵的觀禮台數量不一,如初期不專設台,觀禮座位置於閲兵台的左右兩側。之後的歷次閲兵,根據需要設有3到5座不等。閲兵場兩旁各搭彩色牌樓一座,上嵌“民國××年元旦(國慶)日閲兵典禮”字樣,場之正中,豎木杆一根,上懸國旗一幅。
閲兵台要員雲集
參加閲兵觀禮的有國民政府中央各委員、各主要機關負責人、各國使節,以及社會團體代表。在這些人中,除了軍事武裝力量最高統帥蔣介石和夫人宋美齡外,其餘參閲人員都需持證入場,這個證件叫做“閲兵證”。“閲兵證”分為四種,其中政府中央部委人員持淡青色證件(特別證),並配帶紅色紙質圓證;各國代表持大紅色證件,其餘外賓持淡紅色證件,普通觀禮者持黃色證件。
根據規定,閲兵式從蔣介石攜夫人宋美齡乘坐專車入場、軍樂連奏樂開始。專車駛至閲兵台,身着軍禮服的蔣介石攜夫人登台,並與等候在台上的重要軍政人員和外賓逐一握手。在稍事休息後,司儀官高叫“肅立”,全體立正唱黨歌(後改為國歌),向國旗、黨旗和總理遺像行三鞠躬禮,蔣介石隨後恭頌總理遺囑。
1929年元旦閲兵
事畢,閲兵指揮官騎馬行至閲兵台前,大聲高呼“請主席閲兵”,隨後轉身向受閲部隊發“立正”號令。接着,蔣介石與選定軍政高官陸續下台換乘馬匹,由掌旗官(歷次閲兵始終由侍衞長王世和擔任)高舉“國民革命軍總司令”旗(後改為“陸海空軍總司令”旗)在前引導。閲兵的第一階段——“檢閲式”開始。
接受檢閲的部隊根據兵種分列,按照步、炮、騎、工的兵種順序從左至右。其中軍樂連作為先導,離閲兵指揮官16步,受閲旅長距軍樂連10步,團長距旅長8步,團旗距團長4步,營長距團旗4步,連長距營長4步。全營成方隊,營與營距15步,團與團距21步,炮兵營距步兵旅30步,成營並列縱隊,騎兵團距炮兵營30步,成並列縱隊。各部隊幕僚均在所屬主官之後,步兵團如附機槍連時,與本團第3營距15步,成連縱隊。
蔣介石在抵近第一個受閲的步兵方陣約6步的距離時,站立於前的隊列主官高喊“敬禮”(騎兵軍官喊“舉刀”)的口令,該受閲部隊的軍樂隨即響起,受閲官兵隨即陸續高呼“國民政府萬歲”、“中國國民黨萬歲”、“中華民國萬歲”的口號。第一階段一般歷時20到30分鐘結束,蔣介石隨後帶領跟隨的文武官員返回閲兵台,並站於台口。閲兵的第二階段——“分列式”隨即開始。
元旦閲兵
閲兵台前的場地在事前會預先劃三道線,分別稱為第1、第2、第3標兵處。閲兵指揮官及閲兵指揮部幕僚最先入場,指揮官在乘馬行至第2標兵處向主席行禮,經過第3標兵處後,停止敬禮,隨即向右轉至閲兵台前右側的軍旗旁邊,侍從陪閲,幕僚則繼續前進至閲兵檢閲點停止。
跟隨入場的軍樂連在前進到第3標兵處即向左轉彎,約行50步後向左轉彎走,再左轉彎立定,面正向閲兵台,仍繼續吹奏軍樂。接着,各受閲部隊開始依次經過閲兵台,由指揮官分別報告部隊番號及官長銜名。各旅團營長行至閲兵台第2標兵處行禮,至第3標兵處停止敬禮,仍向前進。各連長至第2閲兵前行舉手禮,並高呼“向——右看!”之口令,該連官兵即向主席行注目禮,蔣介石一一舉手答禮。部隊在通過第3標兵處後由連長高呼“向——前看!”之口令,部隊恢復行軍原狀並前進至檢閲點停止。其中,團旗及護旗官兵在進至第2標兵處,旗官將旗向前傾斜約30度,同時護旗兵均向右看。騎兵帶隊軍官經過台前時,均撇刀行禮,後隨騎兵則抱刀向右看。
閲兵過程一般持續30分鐘左右,待分列式完畢、各部隊返回原位後,蔣介石再次與閲兵台上各軍政要員和外賓握手為禮。之後,參閲部隊及社會團體民眾齊聚台前,由蔣介石開始為時約30分鐘的訓話。事畢後,整個閲兵儀式即宣告結束。
接受檢閲時行舉槍禮
值得一提的是,從1929年1月的元旦閲兵開始,陸軍航空隊也參加檢閲,並在進行“檢閲式”前飛過閲兵台,撒放彩紙,南京城外的炮台隨即鳴放禮炮,以增添閲兵氛圍。而在1931年1月的元旦閲兵開始,坦克部隊第一次加入受閲陣容。
從1929年開始,國民政府就形成了每年辦兩次閲兵的共識,即元旦閲兵和雙十閲兵。但1930年卻因為蔣唐戰爭和中原大戰而被迫中斷。從1932年開始又因蔣介石下野、淞滬抗戰爆發、實行國難財政等原因,而被迫喊停。抗戰全面爆發後,位於陪都重慶的國民政府曾計劃在1939年9月18日以紀念“九一八事變”為由舉行閲兵,卻又因故取消。
抗戰勝利後,又因財政緊張而取消了雙十閲兵,僅以傘兵跳傘表演而替代。此後直到1949年之前,再也沒有閲兵慶典出現了。(文/胡博)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户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2017-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