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早的空射彈道導彈「第一款隱身導彈 」


全球最早的空射彈道導彈「第一款隱身導彈 」
全球最早的空射彈道導彈「第一款隱身導彈 」
2020年5月25日,美國維珍軌道公司利用波音客機發射運載火箭失敗,許多人將其與俄羅斯米格-31攜帶的“匕首”彈道導彈相比,認為在這方面美國落後於俄羅斯,並稱俄羅斯“匕首”是世界上第一種進入現役的空射彈道導彈。但實際上美國早在上世紀70年代初就有一種空射彈道導彈服役,並實戰部署20年,這才是世界上首型進入現役的空射彈道導彈——“近程攻擊導彈”(SRAM,“斯蘭姆”,AGM-69)。
“近程攻擊導彈”(SRAM)是美國研製的第二代戰略空地導彈,以取代“獵犬”導彈,其發展和退役基本見證了美國空基核力量在冷戰中的興衰。
恐怖的“薩姆陷阱”眾所周知,美國在上個世紀50年代曾經獨霸核武器,但由於二戰中戰略轟炸基本是由空軍完成的,因此這些核武器也基本都由空軍的戰略轟炸機投放。但這個優勢在50年代末期遭遇了重大挑戰,這就是蘇聯發展了新型防空導彈系統。蘇聯最早的S-25“金雕”防空導彈的威脅尚不明顯,但美國很快發現越來越多的S-75“德維納”(Dvina,SA-2)導彈隱蔽部署在邊界地區,構成連續的防護傘,成為靜待美國空軍的一個個“陷阱”。因此美空軍非常希望擁有一種能在此類防空導彈射界之外就能發射對其打擊的武器。最早進入美國空軍視野的是諾斯羅普公司的GAM-67“十字弓”導彈方案。這是一種使用常規彈頭的反輻射導彈,但其體積龐大攜載困難,而且缺乏足夠高的飛行速度,難以突破蘇聯防空系統,只製造了14枚即被美空軍叫停。這時美國空軍發現當時的制導技術無法實現精確打擊,需要依靠較大的殺傷範圍彌補精度不足,好在當時已進入核時代,因此發展一種射程遠的核導彈就被提上了議事日程。這就是被稱為空射彈道導彈先驅的GAM-87/AGM-48“天空閃電”(Skybolt)。但這種導彈很快被證明存在嚴重缺陷,在1962年11月最終取消。這在當時曾引發美國空軍和英國皇家空軍(也計劃採用這種導彈)的武器危機,為此美政府甚至計劃取消空射核導彈部署。
全球最早的空射彈道導彈「第一款隱身導彈 」
全球最早的空射彈道導彈「第一款隱身導彈 」
B-52機翼內側掛載了4枚AGM-48空射導彈
“大獵犬”的替代者在相當長的時間裏,美國空軍只有1960年服役的“大獵犬”(GAM-77,最後是AGM-28)巡航導彈擔負戰略轟炸機遠程核突擊任務。這種導彈只能用類似B-52這樣的空中巨無霸攜載發射,攜帶核彈頭,射程超過1200千米,速度只有2馬赫左右,勉強可以應付蘇聯的防空系統。但該導彈的性能基本被它巨大的尺寸和重量所抵消,即使B-52也只能採用外掛形式攜帶,這對載機的機動性和安全性都是巨大考驗。為此,美國空軍在1964年3月通過《第21號特別行動需求》提出了新型“近程攻擊導彈”(SRAM,“斯蘭姆”)的發展要求,並在1965年3月得到被稱為核戰略專家、時任國防部長的麥克納馬拉的批准,項目代號ZAGM-69。1966年10月,美國空軍與波音公司簽訂了新型“近程攻擊導彈”的開發合同,計劃將其作為B-52、FB-111A的配套攜載。
該導彈在研發中實際並不順利,主要是當時固體燃料火箭推進技術剛剛起步,而“斯蘭姆”的戰技指標對發動機的高速穩定性提出了較高要求,這使得“斯蘭姆”的推進劑在很長時間裏難以滿足空軍對安全、穩定和服役年限的要求,導致該型導彈直到1969年7月才開始首次試射。到1971年該導彈完成全部飛行試驗,共計從FB-111飛機上進行16次試射。該導彈在射程、高度、雷達截面積和可靠性等方面都超過了設計要求,但發動機問題仍存在不確定性。為了填補戰略威懾和美蘇核競賽的需要,最終還是在1971年1月批准了導彈的全面生產,在1972年3月開始交付部隊。
全球最早的空射彈道導彈「第一款隱身導彈 」
全球最早的空射彈道導彈「第一款隱身導彈 」
剛剛投放的“斯蘭姆”導彈
“斯蘭姆”的升級改進AGM-69A“斯蘭姆”空地導彈服役後成為美戰略空軍擁有的第二型戰略空地導彈,在技術上也是美國的第二代戰略空地導彈,主要補充和取代當時的“大獵犬”導彈,在戰略轟炸機突防時壓制地面雷達、地空導彈和其它重要目標。由於其射程比“大獵犬”導彈近得多,故命名為“近距攻擊導彈”(ShortRangeAttackMissile,SRAM)。其產量很高,是冷戰時期美國最具代表性的核彈之一,參與維持了美20年空基戰略威懾。但其在服役過程中,也暴露出種種麻煩和危險。為此,美空軍對其的改進升級基本沒有間斷。各方為提高它的多功能性提出了很多建議,包括加裝雷達制導系統將其變為空空導彈,或者安裝反輻射導引頭以攻擊移動防空雷達,但這些建議都沒有被採納。
全球最早的空射彈道導彈「第一款隱身導彈 」
全球最早的空射彈道導彈「第一款隱身導彈 」
正在起飛的B-52戰略轟炸機,可以看到其機翼內側掛架各掛載1枚AGM-28導彈
AGM-69A的基本型在1975年停止生產,共生產了1482枚(含20枚研製試驗鑑定彈)。此後為配合B-1A“王者之劍”轟炸機的發展,開始對AGM-69A的制導系統、發動機和彈頭進行升級,被稱為AGM-69B。但美國總統卡特在1978年終止了B-1A計劃,AGM-69B計劃也隨即終止,這導致以後發展的B-1B“槍騎兵”轟炸機使用的仍是標準的AGM-69A。這一時期美國空軍還曾研究過用“斯蘭姆”導彈助推段與輕型大氣層外射彈(LEAP,LightExoatmosphericProjectile)組合成一種彈道導彈攔截器的可能性。在這種攔截彈上,“斯蘭姆”用作LEAP動能殺傷飛行器的助推器,由飛機發射後將其送入太空。1993年成功地進行了首次飛行演示,原計劃於1994年第四季度進行一次實際攔截試驗,但最終其隨着LEAP計劃的終止而中止。到1988年,除部分導彈被改作彈道導彈攔截彈外,尚剩餘約1100枚,這些導彈在冷戰結束後的1991年全部退出現役,拆除的核戰鬥部也被封存。至此,世界上首型空射彈道導彈AGM-69A退出了歷史舞台。
導彈全長4.27米,彈體直徑0.45米,翼尖至彈體中心線0.38米,導彈重1010千克。雖然該導彈採用了上世紀60年代的技術,但整個導彈設計理念還較為先進。
總體佈局導彈整體呈細長的鉛筆形外觀,彈身為長圓柱形,向後逐漸變細至彈身尾部,尾部呈現三角形,裝有3片互成120°配置的全動式尾翼,升力主要由彈體產生。彈身由有效載荷段和助推段兩部分組成。其中有效載荷段包括裝觸發引信的頭錐和戰鬥部艙,助推段包括電子艙、發動機艙和控制艙三個可分離的艙段。發動機艙內裝1台雙脈衝固體火箭發動機,控制艙由整流罩和電液伺服控制系統部件組成。沿助推段頂部縱向設計有一個狹長的凸起槽帶,主要佈設控制艙到尾部的電纜。火箭發動機尾部為逐漸收緊的噴嘴設計。這使整個彈體呈現為較好的流線型。1975年的空軍報告透露,該導彈彈體大部分為不鏽鋼,且為了減小超音速飛行時的空氣阻力,尾部配有可拋式整流罩,裝在飛機艙內發射架上的導彈無整流罩。
全球最早的空射彈道導彈「第一款隱身導彈 」
全球最早的空射彈道導彈「第一款隱身導彈 」
“斯蘭姆”導彈的外觀
動力裝置導彈的動力裝置由火箭發動機和保險/解保開關組成。發動機採用洛克希德公司的雙脈衝固體火箭發動機,總長2.44米,直徑440毫米,質量約680千克,使用端竣基聚丁二烯推進劑,採用端面燃燒方式。該發動機設計較為複雜,這也是其試驗一再推遲的原因。它的內部燃料由加速藥柱和巡航藥柱兩部分組成,裝在同一燃燒室內,但分別用橡膠包覆,中間由隔熱板隔開,並由各自的點火器點火,燃燒時間均為17秒。加速藥柱燃盡到巡航藥柱點燃之間的時間間隔可根據預先設計在1.5~80秒之間人為調整。
制導系統導彈的制導系統由彈載計算機、慣性平台、電子設備、雷達高度表和電源組成。導彈的大部分任務計算由載機上的主計算機完成,可最大限度地簡化彈載計算機。發射前,彈上計算機根據載機計算機傳來的數據,控制慣性平台與載機慣性導航系統的對準。慣性平台內裝有兩個二自由度陀螺,一個雙軸加速度計和一個單軸加速度計。雷達高度表為AN/DPN-83A脈衝型雷達高度表。在不用彈道模式,而選擇地表飛行模式時,主要是雷達高度表發揮作用。控制分系統包括3個彈簧約束型單自由度速率陀螺、飛行控制電子設備和電液伺服控制系統,根據傳來的操縱指令,控制導彈的姿態並保持導彈穩定飛行。
全球最早的空射彈道導彈「第一款隱身導彈 」
全球最早的空射彈道導彈「第一款隱身導彈 」
在廠房內進行裝配的“斯蘭姆”導彈
導彈彈頭導彈彈頭主要由戰鬥部和引信兩部分組成。戰鬥部為威力可達到21.7萬噸TNT當量的W69型核裝置,是一種採用鈈彈為初級的熱核裝置。彈頭引信採用空爆雷達和觸地壓電兩種引信並聯方式,由計算機控制彈頭在預定離地高度爆炸,主引信系統一旦失靈,就由頭錐內的觸發引信引爆。
全球最早的空射彈道導彈「第一款隱身導彈 」
全球最早的空射彈道導彈「第一款隱身導彈 」
正在出庫的“斯蘭姆”導彈
AGM-69型空射彈道導彈雖然誕生在上世紀70年代初,但代表了冷戰時期美國導彈和核武器技術的最高水平,有些方面即使在今天仍值得稱道。
動力複雜,儲存時間較長導彈發動機的加速藥柱段加速性較好,可在數秒鐘內使導彈速度達到最高的3.5馬赫,然後經過一定的滑翔後,再點燃巡航藥柱段維持導彈在大部分剩餘時間裏以較高速度繼續飛行。兩個藥柱段工作間的無動力間隔時間,用於調整不同投放高度造成的滑翔時間差異,和不同攻擊距離的飛行時間差異。通過這種動力設計,使導彈可以以較高的飛行速度,達到低空沿地表飛行模式的80千米的最大射程,在高空的半彈道飛行模式的最大射程為220千米。這在今天來看並不優異,但該導彈在設計之初就定位為“近程空地導彈”,在當時應對S-75(SA-2)這樣的防空系統綽綽有餘。在日常儲存中,導彈發動機用乾燥氮氣密封增壓防止受潮,這使其從原設計存放期為5年實際提高到了7.5年。上世紀80年代初,美國空軍將所有AGM-69A導彈用錫奧科爾化學公司的端輕基聚丁二烯推進劑發動機改裝,存放期延長到10年以上,大幅減少了維護成本。
全球最早的空射彈道導彈「第一款隱身導彈 」
全球最早的空射彈道導彈「第一款隱身導彈 」
制導複雜,綜合隱身性好導彈制導系統的主導航系統為KT-76慣性測量單元,這種系統與大多數常規空地導彈相比是出了名的不精確。該導彈的圓概率誤差(CEP)為430米,這對於打擊部署直徑只有20~300米的“薩姆”導彈陣地而言似乎太大了。但由於其彈頭是21.7萬噸TNT當量的核裝置,因此在這種“牛刀殺雞”的打擊方式下精度就無所謂了。其次,這種慣性導航方式的工作是完全被動的,沒有可探測的輻射信號,因此其基本上是不可被幹擾和欺騙的。但是如果採用沿地表的巡航飛行模式,其就要使用斯圖爾特-華納雷達測高儀,其實質是一個對地探測的雷達,利用地表反射信號感知導彈高度,這種方式就可能遭受干擾。不過,除非導彈飛越陡峭複雜的垂直地形(如山脈),否則這對導彈的精度影響不大。
全球最早的空射彈道導彈「第一款隱身導彈 」
全球最早的空射彈道導彈「第一款隱身導彈 」
美國空軍FB-111戰鬥轟炸機掛載“斯蘭姆”導彈
由於主要用於打擊防空系統,因此該導彈在隱身方面下足了功夫,這些技術至今仍保持先進性,使其成為了世界上第一款隱身導彈。導彈幾乎整個彈身由不鏽鋼製成,但外表塗有6.3~9.5毫米厚的硅酮隔熱材料,以減小超低空飛行時的氣動熱效應和雷達反射截面,其雷達反射截面積僅為0.2平方米。而突出的彈翼組件則使用了酚醛材料,這些材料都可以較好地吸附電磁波。再加上導彈較高的飛行速度和較小的電磁信號輻射,大幅降低了被雷達探測和跟蹤的可能。
全球最早的空射彈道導彈「第一款隱身導彈 」
全球最早的空射彈道導彈「第一款隱身導彈 」
在機場上準備掛載的“斯蘭姆”導彈
速度較快,攻擊彈道多樣雖然“斯蘭姆”的最高速度只有3.5馬赫,與當今流行的高超聲速導彈相比似乎慢了很多,但較優的兩級藥柱的動力設計使其幾乎可以全程保持這樣的高速飛行,即使在今天這也是了不起的。根據飛行程序,它可以這一高速在高空飛行160~220千米,低空飛行56~80千米。這使得轟炸機在冷戰時期,就能夠從幾乎所有防空系統的有效射程之外發起攻擊,令敵幾乎沒有時間做出反應,即使他們能及時對其開火(不考慮SRAM具有隱身能力),也很難擊中如此高速的目標。為了實現高效突防和保證載機投放的便捷性和安全性,工程設計人員為其設計了多樣的飛行彈道,使得“斯蘭姆”常常被誤認為是巡航導彈,其標準飛行軌跡實際與其前身“天空閃電”一樣是彈道式的。發射後,導彈可以按照陡峭的弧形接近目標,從高處直接墜落打擊目標。不過,也可以為提高低空突防能力,在接近目標前壓低彈道,利用雷達高度表和尾部彈翼作用,沿地表按照編程巡航飛行。最為奇特的是其可以通過編程,在發射後不久執行一個非常尖鋭的轉彎,甚至是180°的“U形轉彎”,這使得轟炸機可以攻擊後向的目標。這讓載機可以在撤退中攻擊任何方向的目標,而不改變航線,具有許多戰術優勢。
威力較大,爆炸當量可調“斯蘭姆”導彈使用的彈頭是W69,這是一種當量可調的核彈頭。發射導彈的機組人員可以在任務期間和發射前對W69進行遠程編程,當量最低設定為1.7萬噸,最高達21.7萬噸。W69本質上是一種氫彈,其高當量是通過裂變爆炸對氫核的爆轟而產生核聚變來實現的。而低當量的設定則可以通過破壞產生核聚變的機制,只完成初級的裂變來實現。因此這類裝置經常被稱為“裂變-聚變”彈頭。這種可調當量的設計使其應用範圍更廣,不但可以用較小當量打擊防空導彈陣地,還可以用較大當量打擊城市和港口、機場及重兵集結地等戰略目標。這就是“斯蘭姆”導彈可以在冷戰中眾多核武器紛紛退役的情況下堅持服役20年,併成為美國戰略空軍司令部的主要核武器的秘密。
全球最早的空射彈道導彈「第一款隱身導彈 」
全球最早的空射彈道導彈「第一款隱身導彈 」
在旋轉掛架上測試的“斯蘭姆”導彈
載機多樣,系統兼容性佳“斯蘭姆”導彈最初裝備B-52和FB-111轟炸機。其中,B-52可以在彈艙的旋轉掛架中攜載8枚,在外部的6聯裝掛架(題圖,前後各3枚)上最多可以再攜載12枚;FB-111A攜載較少,2枚內部攜載,4枚外部掛載,共6枚。科研人員為導彈在外部攜載專門設計了一個長0.56米的可拋整流罩以減小阻力,這使其具有良好的空氣動力適應性。“斯蘭姆”大大提升了轟炸機可攻擊目標的數量,且使轟炸機有能力在攻擊首要目標的路上攻擊沿途的防空系統。此後,又將其作為B-1B轟炸機的標準攜載武器,使其具備了對敵國土縱深和海上大型編隊的打擊能力。
全球最早的空射彈道導彈「第一款隱身導彈 」
全球最早的空射彈道導彈「第一款隱身導彈 」
彈艙內旋轉掛架上的“斯蘭姆”導彈
作戰流程“斯蘭姆”導彈通常用於攻擊已知座標的固定目標。通過戰場偵察獲取的目標座標數據記錄在盒式磁帶上,在載機起飛前輸入機載主計算機。對於防空雷達這樣的強電磁輻射目標,可由載機上的目標截獲系統(如B-52上的AN/APS-105雷達告警接收機)獲取並由機載設備計算確定其位置座標。飛機起飛後,導彈的慣性平台自動與載機慣性導航系統對準,在載機計算機確定最佳發射時機後,目標數據輸入彈載計算機。這種方式使導彈不僅僅可以攻擊預先指定的目標,還可以攻擊在執行任務途中臨機發現的、威脅更大的目標。為了減輕載機武器操縱員的負擔,導彈的發射過程被設計為自動的。武器操縱員的工作只限於接通系統、解除保險以及狀態監控。從開始準備到準備完畢,只需幾秒鐘的時間。必要時也可以採取人工控制方式發射。飛機進入突防走廊後,再對導彈慣性平台進行最後一次對準。當到達發射點時,主計算機就選擇分配導彈並按自動發射程序發射。
全球最早的空射彈道導彈「第一款隱身導彈 」
全球最早的空射彈道導彈「第一款隱身導彈 」
地勤人員正在為B-52 轟炸機裝載“斯蘭姆”導彈
使用旋轉發射架發射時,導彈通過彈上的兩個吊耳固定在發射架的彈射器上,並用兩組止動杆防止導彈滾動和偏離。旋轉發射架一次彈射一枚導彈,每枚導彈下落1.5秒後發動機點火。從外掛架上發射導彈時,為確保安全,發射前控制系統就工作,使升降舵面偏轉10°。首先發射前排內側的導彈,接着發射中間的,再發射外側的;然後再依此順序發射後排的導彈。各導彈的發射時間間隔為5秒。
全球最早的空射彈道導彈「第一款隱身導彈 」
全球最早的空射彈道導彈「第一款隱身導彈 」
FB-111戰鬥轟炸機的內部彈艙可掛載2 枚“斯蘭姆”導彈
載機能在低空亞音速或高空超音速下,向任何方向的目標(甚至飛機後方的目標)發射,發射後的導彈可自動改變方向飛向目標。導彈可以採用四種彈道攻擊目標。一是半彈道式彈道。導彈低空發射後在慣性系統控制下沿橢圓彈道飛行,這種彈道使導彈可以獲得最大射程。二是地形跟蹤彈道。在雷達高度表控制下以沿地形跟蹤方式飛行。三是從雷達遮蔽地形後面發射,爬高,然後轉入慣性飛行,這最有利於載機的隱蔽和脱離。四是在慣性系統控制下爬高,然後轉入地形跟蹤方式飛行,這是彈道和巡航兩種飛行方式的結合,打擊靈活性也更大。
全球最早的空射彈道導彈「第一款隱身導彈 」
全球最早的空射彈道導彈「第一款隱身導彈 」
B-1B戰略轟炸機準備裝載“斯蘭姆”導彈
戰場運用從“斯蘭姆”導彈的基本性能和戰場地位來看,其運用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戰場威懾
上世紀70年代初期,“斯蘭姆”導彈的服役大大提高了美國戰略空軍司令部轟炸機的核威懾能力。其所取代的AGM-28“大獵犬”巡航導彈是一種巨大而笨重的武器,很容易被發現和擊落。1架B-52只能搭載兩枚“大獵犬”導彈,且必須掛在機翼下,這造成巨大的飛行阻力,犧牲了載機的空中靈活性。相比之下,“斯蘭姆”要小數倍,重量輕很多,且速度也要快得多,B-52能夠在內部攜帶多達8枚。即使B-52在機翼下再掛載6枚“斯蘭姆”(總共12枚),也要比2枚外掛的“大獵犬”導彈重量輕,且飛行阻力小。除B-52外,FB-111A和B-1B也能夠攜帶“斯蘭姆”。B-1B可以使用3部旋轉發射架,攜帶共計24枚“斯蘭姆”導彈。這樣的“超飽和”核武器攜載方式,大大增強了美國戰略空軍的戰場威懾能力。
2、前沿突破
“斯蘭姆”導彈發展之初的戰場定位就是打擊蘇聯邊界部署的龐大“薩姆”防空羣,為後續空中力量的更大規模戰略轟炸開闢通道。前面談到“斯蘭姆”不僅可以打擊已知的固定目標,還可以在載機飛行過程中對新發現的目標實施臨機打擊。這使得“斯蘭姆”導彈載機可以利用充足的載彈不斷打擊遭遇到的地面威脅,直至完成邊境地區空中通道的開闢。這種近乎“暴力破解”的前沿打擊方式,在面對以地面防空火力強度著稱的蘇聯防禦“鐵幕”時,似乎是唯一的辦法。
全球最早的空射彈道導彈「第一款隱身導彈 」
全球最早的空射彈道導彈「第一款隱身導彈 」
B-52轟炸機一側機翼的外部掛架即可掛載6枚“斯蘭姆”導彈
3、縱深打擊
“斯蘭姆”導彈最大射程達到220千米,彈頭最大威力達到21.7萬噸,足以毀滅一座中等規模的城市。“斯蘭姆”導彈可以利用其良好的隱身性和高速性,或利用其“超飽和”的載彈量自我開闢通道,深入敵國土縱深,對城市、工業基地、軍事中心等戰略目標實施毀滅性打擊。因此,雖然“斯蘭姆”導彈發展之初是作為打擊防空導彈陣地等戰術目標而設計的,但美國空軍卻一直將其作為戰略核武器部署。
“斯蘭姆”導彈在冷戰高峯期曾是美國空基核力量的主力之一,但在冷戰結束的1991年,它還是沒有逃過退役的命運。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目標防禦能力不斷增強“斯蘭姆”發展的最初目的是應對蘇聯上世紀50年代末期發展起來的“薩姆”戰略防空羣,而到冷戰後期,蘇聯S-300遠程防空系統的出現徹底使“斯蘭姆”再難有用武之地。這是“斯蘭姆”退役的根本原因。
導彈燃料可靠性受質疑“斯蘭姆”在發展中的發動機燃料問題曾一度困擾美國空軍,在其服役後也並未根本性解決,在導彈的整個服役壽命週期內一直存在較大風險,波音公司對此遮遮掩掩,曾保證逐步改進並最終解決。這也是波音公司在以後發展AGM-69B導彈時採用了化學穩定性更好的端羥基聚丁二烯推進劑的原因。
全球最早的空射彈道導彈「第一款隱身導彈 」
全球最早的空射彈道導彈「第一款隱身導彈 」
AGM-86B空射巡航導彈,射程遠,載機載彈量大,是美國重要的空中戰略武器
武器系統老化難以挽回雖然美國空軍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通過換裝推進劑曾大幅提高發動機的壽命,但其發動機和核彈頭的老化仍不可避免。
更先進武器系統的競爭在上世紀80年代末期,美國空天偵察和計算機技術發展迅猛,解決了遠程目標的偵察和航跡規劃問題,這使得遠程武器的精確制導技術的實用成為可能。在這種情況下,原不看好的空射戰略巡航導彈發展的較為順利。在取消AGM-86A計劃後,AGM-86B在80年代初開始部署,其射程2500千米以上,攜帶20萬噸當量的W80-1核彈頭威力與“斯蘭姆”導彈接近,而射程和精度要遠高於彼。因此在1980年火災後,美國空軍即有意用AGM-86B和即將出現的“先進戰略空射導彈”(ASALM)代替“斯蘭姆”,雖然後者不久即下馬,但AGM-86B在1983年即已生產1574枚,在空中核力量的地位已經取代了“斯蘭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8318 字。

轉載請註明: 全球最早的空射彈道導彈「第一款隱身導彈 」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