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在思考的時候,便會不自覺地把手指放進嘴裏開始啃咬指甲,彷彿啃咬指甲能帶來靈感。
從小父母就告訴我們,手指頭上有大量的細菌,啃咬指甲十分不衞生。不僅如此,長期的啃咬指甲也會造成手指的不美觀。
但咬指甲成了一個戒不掉的壞習慣,這個習慣卻很難戒掉,即使長大後,還是忍不住在思考或者發呆時,就開始啃咬指甲。不少演員、名人也都無法克服這項習慣。而某些人“啃手指”的程度可以説是一種精神疾病了。
24歲帥小夥從來不用指甲鉗
全都用“啃”的……
小章(化名)去年大學畢業,從小到大他都忍不住對自己的身體做一個羞羞的小動作,就是啃手指!參加工作後,他發現自己的這個習慣越來越“嚴重”,這才到浙江醫院精神衞生科,小章説:“上癮的時候,恨不得自己有30根手指,有時啃到手指掉皮、出血,最後都還要舔一下,回味一下。”自從長大以後,小章從來沒有用過指甲鉗,全部是“啃”的。
孩子愛咬鉛筆、啃指甲
很有可能是幼年時的“後遺症”
李先生(化名)九歲的兒子也總是愛咬手指。“最近,他的左手食指卻突然發腫!不停流着濃水,還痛得他哇哇叫。”李先生一位親戚家的孩子,也已經把數十支鉛筆咬得慘不忍睹了。
這並非個案,不少孩子都有咬鉛筆或是啃指甲的習慣,而且這個習慣並不一定能隨年齡的增長而消失,有些嚴重的甚至到成年後都難以改變。
為什麼好端端的孩子突然就變“齧齒動物”了呢?問題的根源可能得追溯到孩子幼年時期,當然,精神壓力無處釋放、內在衝突找不到出口的孩子,也容易出現“啃咬”的問題。
根據弗洛伊德的人格發展理論,1歲半以前的嬰兒,除了吃奶,還需要不斷地探索世界,而他們最先用以認識世界的“工具”就是自己的嘴巴。
這一階段的孩子,自己的手、穿的衣服、玩具等等,都喜歡往嘴巴里塞,這是他們在感知自己,以及周遭的一切。
如果口的敏感期被強行干涉,孩子就會將口的行為慾望壓抑下來,將來就可能會發展成為人格問題。
然而,很多父母並不瞭解這一點,在看到孩子吃手、舔玩具,總擔心不衞生,就開始對孩子的探索橫加干涉、強力阻止,有些過激的家長甚至還會採取打罵的方式,希望“扭轉”孩子的這一“惡習”,結果常常事與願違。
温馨提醒,在孩子幼年期時,父母應該創造條件,讓孩子的需求儘量得到滿足。如果擔心不衞生,就儘可能地幫他洗乾淨手,對於他隨時可以拿到的玩具等物品,就做好清潔、消毒工作。
咬手指真的能給人帶來
長久的滿足和緩解焦慮嗎?
實際上,並不能。
這樣的形式只能短暫的緩解當下的焦慮和情緒,與咬手指相同的方式還有很多。比如擠痘痘、暴飲暴食等,但通過傷害自己的方式獲得短暫緩解的方式,都不是一種好的方式,並且焦慮很快就會捲土重來。
要想真正的和焦慮相處,我們需要學會理解焦慮背後的情緒,認識自己的焦慮從何而來。
如何減少咬指甲這個壞習慣?
給大家一些小tips,愛咬手指的人回去可以嘗試讓自己減少咬指甲的頻率。
1.懲罰法:比如在手腕上套一個皮筋,每次咬指甲就用皮筋彈自己一次。
2.獎勵法:一個星期不咬指甲,就買自己喜歡的東西。
3.厭惡法:在手指頭上塗抹清涼油或風油精,把咬指甲和不好的感受聯繫在一起。
4.找替代品:當你想咬指甲時,你可以選擇嚼口香糖或者找些其他物品把玩。
5.找新的舒壓方式:當你感到壓力、緊張、抑鬱時候,你可以尋找新的舒壓方式,比如運動等,最關鍵要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6.如果情況比較嚴重,還是找專業人員進行評估,採取相應的治療手段。
來源:浙江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