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矛盾最佳解決方法:看懂對方的情緒模式,做最恰當的溝通
親子關係緊張,孩子仇視父母,夫妻感情失和,家庭矛盾最佳解決方法在哪裏?
有個現象是:越對孩子上心的家長,就越容易養出脾氣暴躁,不懂感恩的孩子。
對於這種情況,家長覺得心寒。尤其是為了孩子全職的母親,自己放棄了事業發展,全身心的投入到孩子的照料上,結果孩子卻與自己越來越遠,時常向自己發脾氣。
上海17歲男孩,就因為被媽媽罵了幾句,立馬跳橋,從此與家人訣別。這麼衝動,絕不是因為一件事。而是從小跟母親的關係。
一旦有了親子矛盾,夫妻感情也必然會受到影響,於是家庭矛盾就會頻發。
因為都是在一個家庭系統中,相互之間有着緊密的情感連接。
所以,解決家庭矛盾,還是要從本質上看清,問題的起源在哪裏?
一、雙親家庭,優於單親家庭。
在雙親家庭,兒童會與父母雙方形成依戀關係。由於父母不可能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回應孩子,所以孩子與父母雙方的關係也會不盡相同。
這是有利於兒童的發展。
因為孩子可以習得一種以上與他人建立關係的方式。
但如果出現了以下兩種情況,就會對孩子的發展形成不利影響:
父母照料兒童的模式都各自很極端且差異巨大,那麼這種情境對於孩子而言過於複雜,使其難以舒適地應對。
當孩子察覺父母的關係緊張時,孩子會感到不安全。父母可以對孩子做出解釋,這能讓孩子對父母關係的緊張感受,保持在可忍耐的範圍內。但如果父母間矛盾很大,對孩子造成影響,大多數孩子會習得抑制自己,不做出那些會招引雙親注意的行為。然而,如果兒童從嬰兒期早期就開始強烈表達消極性,那麼兒童可能會表現出嚴重的行為問題。
所以,如果你希望孩子長大後,是個陽光開朗的人。那麼就先要從夫妻關係入手,保持夫妻感情的和睦。這樣能夠給孩子提供一個温暖、穩定的原生家庭。
二、覺察孩子所使用的自我保護策略,調整自己管教孩子的方法
並不是孩子表現乖巧,就是家長管教得好,很有可能是孩子選擇壓抑自己的情感表達。
孩子愛發脾氣,總是與父母抗爭,並不是不愛父母,很有可能是太渴望獲得父母的愛與關注。
很多家長由於不具備對應的知識,所以容易誤解孩子的表現,並在錯誤的管教方式上越走越遠。在
《依戀與家庭治療》
中,就為家長清晰的羅列出了孩子常見的不利於成長髮展的自我保護策略。
如果你已經發覺跟孩子的相處,變得更為困難了。不妨來看看,你的孩子是偏向哪一型的?
1.強迫性照護策略(A3型)
如果孩子擔心會失去父母的關注和保護,那麼他們會採用這個策略。
這類孩子會隱藏自己需要照料的證據,並會主動照料父母。他們會慷慨的分享玩具/食物給父母,會在父母情緒低沉時展示陽光/積極的情感。
這樣的效果是拉近了親子間的心理距離。這是好事,因為父母如果心不在焉,孩子就無法得到保護。
但採用強迫性照護策略的孩子,由於其父母放棄了自身角色,讓孩子來承擔。角色互換後,孩子只能充當專制型父母。
這種策略的心理代價是,孩子可能無法感受到自己的負面情緒,從而對這些負面情緒所提示的威脅視而不見,也就無法為自身尋求保護了。
換而言之,如果孩子對父母過於敏感,那麼可能會對自己過於遲鈍。
這類孩子,在單親家庭(由媽媽一人撫養孩子)中,比較常見。有的小男孩,甚至充當了家裏半個男主人的角色。
當媽媽的千萬不要引以為豪,認為兒子懂事,知道心疼媽媽了。孩子過早承擔成人的家庭角色,對其將來的發展是不利的。
對於這樣的情況,我們需要主動卸下對方的擔子,不要讓對方“過載”。
2.強迫性順從策略(A4型)
如果孩子擔心受到父母嚴厲懲罰時,會使用這一策略。
這類孩子會密切關注父母的願望,他們會尋求(規範性)信息,瞭解自己應該做什麼。他們擔心,如果自己做錯了,或者沒有按照專制型父母的意願做,就會遭到嚴厲的懲罰。因此,孩子調節自我的首要原則就是“不要做錯事。”
此外,他們還會保持警覺,看父母十分還有意料之外的偏好,並迎合這些偏好。
這類孩子的父母,會把孩子的誠惶誠恐,看成是對自己的尊重。另一方面,孩子不敢表現出憤怒,這會讓孩子極大抑制自己的行為。
這類孩子通常是過於安靜/肢體僵硬/動作不自然的。
我在一檔親子類節目上看到,一羣小朋友在討論吃零食是不是一種好習慣時,有個小女孩就説:“我不吃零食,零食都是垃圾。”
另一位小男孩就好奇的問道:“那薯片呢?你也不喜歡吃嗎?”
小女孩回答:“我從來不吃”,並作出了嘔吐樣,表示薯片令自己噁心。這時,鏡頭切給了小女孩的媽媽。媽媽臉上露出了讚賞的笑容,對女兒的表現滿意。
在A型策略中,孩子的視角要讓位於成人視角。所以這類孩子容易讓父母、老師、青少年團體的領導感到滿意,並且會給這類孩子的表現打高分。
但孩子的焦慮感和自我抑制時常被忽視,而且他們一味擔心做錯事或犯錯誤,會使他們難以習得新技能。
這類孩子非常成熟。但當先前受到壓抑的情感爆發,孩子就可能出現抑鬱。
所以,那些備受稱讚,家長和老師都喜愛的孩子,突然就被診斷出抑鬱了。大家都很不理解,多好的孩子,怎麼説病就病了。
其實,這一切都是原生家庭中形成的。
對於這類情況,我們需要幫助對方學會正確、健康的表達出自己的負面情緒。例如參加競技類體育運動、對着空瓶説心裏話等方式。
如果情況嚴重,可以求助心理醫生。
3.攻擊策略(C3型)
如果人際溝通的內容較為含糊或者溝通結果不可預測,那麼兒童會嘗試讓該人際關係變得清晰並可以預測。
為了讓父母一直關注自己,孩子誇大憤怒,同時抑制表現自己對舒適渴望和自己的恐懼,從而使成人更有可能來安慰自己。
這類兒童具有攻擊性,容易傷害他人,或更愛以做父母禁止做的事情來挑釁,或者愛冒險(傷害自己)。這些做法都能夠引起父母的關注。但如果父母無法解決這些問題,就會變得憤怒,形成親子間的較量。
為了安全、有效的威脅父母,孩子必須能夠消除父母的憤怒,所以當孩子察覺到父母的憤怒後,就不會再強調和表現自己的憤怒了。而是會抑制自己的憤怒,同時誇張的表現出自己的害怕,又渴望舒適。這樣父母馬上會由起先的憤怒,轉變為心疼孩子,去安撫孩子。
在這種策略下,雖然孩子獲得了父母的注意。但其代價是感到焦慮,同時深陷於親子較量中。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總是跟你發脾氣,你可能需要回想下,是否之前一直沒有給到孩子足夠質量的愛的表達。
當你的伴侶,變得愛發脾氣了,可能是她延續了原生家庭中養成的情感模式。原生家庭中養成的情感模式,比較難短時間內改變,所以你需要理解、包容,並提供給對方充分的安全感。
4.假裝無助策略(C4型)
強調自己的恐懼感,隱藏自己的憤怒。他們不會假裝強大,而會假裝弱小。由於他們太缺乏勝任力,所以成人不得不伸出援助之手。
起初,孩子獲得幫助後的賣萌,會讓父母感覺良好。但最終,父母會感到疲乏和厭倦,希望孩子表現出勝任力,父母想要擺脱孩子因為缺乏勝任力而給自己帶來的枷鎖。他們想要重獲自由。此時,父母對孩子的同情,就變成為憤怒。
孩子一旦感受到了父母的憤怒,就會發脾氣。父母就會退回原先照顧孩子的模式。
這樣的策略,會讓孩子的個體發展受到限制,因為孩子花了很多精力用來爭取父母的注意力,向外探索受到限制。
當採取行動比説話和商量更有效時,孩子的講話技能就會受阻。
這樣的孩子,將來就容易成為“巨嬰”。他們踏入社會之後,無法勝任崗位,無法應對較為複雜的人際關係。一旦遭受挫折,而父母也無力再為其代勞後,家庭矛盾就會頻發。
對於這類情況,我們需要剋制自己“立馬出手代勞”的衝動,即使孩子跌跌撞撞地往前走,也好過一直要你抱着走。
如果你娶了一位巨嬰,的確很辛苦。因為對方習慣了有人為她“代勞”。但如果你是一位享受被人依賴的類型,那麼或許很適配。
在原生家庭養成的這些策略,將來在組建新家庭後,依然會持續沿用。所以不僅是父母,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説,看到自己所慣用的情感策略,就能夠更好的包容其他家庭成員,理解他們的情感表達。
對於一向忍讓的老婆,老公要懂得,老婆慣用的是情感壓抑的策略,但這並不代表着老婆沒有脾氣。一旦爆發,老婆的情感可能會崩潰。所以老公可以鼓勵老婆以健康、安全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將其釋放掉。
家庭矛盾,其實就是最親近的人之間產生了矛盾,這很正常。原生家庭中會有親子關係問題,新組建的家庭,會有來自不同原生家庭帶來的相互磨合上的問題。
當你閲讀了《依戀與家庭治療》後,你就能明白原生家庭對你造成的影響,你也能明白你對象或配偶的那些情緒反應,更能在與孩子的相處上,儘量避免使用錯誤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