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很多父母來説,教育孩子都是十分令人頭疼的事情,很多孩子似乎都會有讓父母“瞬間爆炸”的能力,即使父母內心不想發脾氣,但還是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但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如果只會一味的“大喊大叫”,可能也會給孩子的內心造成一些不好的影響。
案例
小雙有一個5歲的兒子,雖説孩子年紀不大,但脾氣也不小,常常做出一些出格的行為惹小雙生氣。一次,兒子偷偷拿小雙的手機在看動畫片,無論夫妻倆怎麼勸都不停,見到兒子如此“頑劣”,小雙也徹底怒了,一把奪過孩子手上的手機,還摔壞了兒子最喜歡的玩具。
小雙的這一行為也徹底傷害了孩子的內心,接下去的一週,孩子幾乎都不怎麼與小雙交流,而小雙的心裏也很不是滋味,表示:“兒子傷心我也很難過,今後再也不敢隨便亂髮脾氣了”。其實像小雙這種類型的父母還有很多,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總是無法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緒。當教育孩子情緒即將失控時,父母不妨試試“ABC教育法”。
什麼是“ABC教育法”?
“ABC教育法”即包括前置條件(antecedents)、行為(behaviors)和後果(consequences),簡稱“ABC”。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可以巧用“ABC”教育法,最後的結果往往事半功倍。
前置條件(antecedents)
A代表前置條件,即提前告知孩子需要做的事情。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可以試着提前讓孩子知道即將要做的事情,讓孩子心裏有一個預期準備,比如在孩子玩玩具時,父母可以告知:玩完玩具之後要自己把玩具收起來,這種情況下,孩子也更願意接受父母的意見。
行為(behaviors)
B代表行為,即父母對孩子行為的教育。孩子年齡尚小,所以對於自己的一些行為通常無法分辨好壞,所以在這種時候,父母就要對孩子的行為進行正確的教育。父母可以試着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當孩子做出一些錯誤的行為時,父母要及時發現並糾正,並且告訴孩子應該如何做,重新定義和塑造孩子的行為。
後果(consequences)
C代表後果,即孩子的行為會產生怎樣的後果。當孩子正在做一些事情時,父母可以提前告知這麼做可能會產生哪些後果,當孩子做到父母所希望做到的事情時,父母也不要吝嗇自己的表揚,應該通過一些合適的語言和肢體行為,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愉悦和表揚。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應該如何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脾氣?
1、發現根本的問題所在
孩子在做出一些令父母無法理解的行為時,背後往往都會有一些更深層次的原因。所以孩子有一些令父母生氣的行為時,父母也不要着急發脾氣,更不要對着孩子大吼大叫,而是應該先了解清楚孩子行為背後的真正原因。
當孩子做出一些不好的行為時,父母可以先試着思考孩子是否有更深層次的原因,比如是否不舒服、還是想引起父母的注意,或者是根本不清楚這個行為是否正確。只有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真正意圖,才能幫助孩子更快地解決問題。
2、學會反省自己的脾氣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常常會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當孩子做出一點點出格的行為時,父母就會暴跳如雷,甚至對孩子大吼大叫。父母無法很好控制自己的情緒,主要還是與自身有關,當脾氣比較大時,父母要學會定期反省。
要清楚自己比較容易“暴怒”的點,並且時刻提醒自己再遇到這種情況時,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適當收斂自己的脾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正確認識到問題所在,並且及時加以改正,避免下次再犯。
3、發完脾氣要及時道歉
很多父母在發完脾氣之後都會感到後悔,但“説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父母一些過分的行為舉止對孩子造成的影響,往往是無法估量的。所以當父母和孩子發完脾氣之後,一定要主動承認自己的錯誤,並且及時向孩子道歉。
父母平復自己情緒的過程,同時也是療愈孩子內心的過程,發完脾氣之後,父母一定要及時、主動地向孩子道歉,並且承認自己的錯誤,這不僅是孩子重新接納自己的過程,同時也是父母自己重新接納自己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