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泵站13天可抽乾湯遜湖
江岸區水務局工作人員在韋桑路路口駐守。
長江日報記者徐錦博 攝
常青泵站工作人員正在清理設備。
7月7日,瓢潑大雨再度來襲。暴雨連軸轉,入梅後的第七輪強降水攻勢格外兇猛,且耐力十足。
6時35分,武漢市氣象台發佈暴雨黃色預警信號;7時54分,暴雨預警信號升級為橙色;8時16分,暴雨預警再次升級為紅色。不到兩個小時,暴雨預警級別連升兩級。
7時,長江漢口站水位突破27.30米!到達警戒線。
雨一直下,江水持續上漲。武漢防汛排漬形勢嚴峻。
7日上午,長江日報十二路記者,分赴武漢市內多個泵站、排漬明渠及易漬水點進行直播:全市水務等部門全員值守,嚴陣以待,嚴格按預案落實預警、應急值守和現場搶排工作。高考第一天,全市未發生因漬水導致影響交通和考生誤考情況。
三大泵站“火力全開”
江南泵站一天抽排4600多個游泳池的水
24小時,922萬立方米的水,從湯遜湖抽排到長江,相當於4600多個標準游泳池的水量。數據顯示,6日到7日,武漢單體最大的城排泵站——江南泵站滿負荷開啓15台泵機,抽排水量破泵站2017年試運行以來單日紀錄。
江南泵站服務於湯遜湖水系的直排區,也是南湖出江排水工程的核心組成部分。該泵站共有泵機17台,其中2台屬於尾水泵,一般只有在水位很低時才會啓用。故6日已屬於“滿開狀態”。
10時許,長江日報記者來到現場,整個泵房轟鳴不已,幾乎無法聽到旁邊工作人員説話的聲音。
長江水位持續上漲,對於江南泵站來説,壓力又增,“泵站排水口已完全沒入江水中,意味着泵機運轉負荷更大。”
坐落於白沙洲大橋北橋頭和國博之間的四新泵站,是漢陽地區最大的雨水泵站,承接範圍包括四新片區和墨水湖地區37.9平方公里的雨水排放。
10時,記者走進泵房內,12組藍色泵站機組一字排開。四新泵站站長劉波介紹,4組泵站機組正在運行,每小時排水量為12.6萬立方米。在5日晚到6日晨的持續大暴雨中,該泵站首次啓用了7台機組同時運行。據悉,四新泵站12台機組總抽排量達105立方米每秒,具備了較強的排水能力。每台機組的排水管道直徑兩米,成年人可在管道內正常行走。
12時,記者探訪漢口地區匯水面積最大的泵站——常青泵站,該泵站服務面覆蓋江漢區、礄口區及東西湖區部分城區。降雨期以來,30餘位工作人員住在站裏,24小時開機,機組不停機運行,僅5日一天的抽排水量就超過700萬立方米。截至目前,在該泵站服務的近80平方公里範圍內,尚未出現一處明顯漬水點。
站長艾運波介紹道:“最近雨勢增強,站內每天都有5到6個小時,開啓全部23台機組滿負荷運行。” 僅7月5日一天,常青泵站的抽排水量就超過了700萬立方米。
記者在二期泵站看到,工作人員已將牀搬到了監控室裏。助理工程師方一泓説:“水不退,我們就不退。”
老漬水點“不見了”
“韋桑路已經幾年沒淹水了”
“早上7時超市開門,水務局的人已經在那裏了,凌晨2時關門,他們還沒走。”63歲的杜先生在江岸區韋桑路和工農兵路十字路口處,開了20年的超市。他告訴記者,早些年夏季大雨,韋桑路漬水嚴重,水會沒過膝蓋,自己只好蹚水回家。“以前年年淹,2017年以後到現在就沒淹過了。”
10時許暴雨如注,江岸區韋桑路和工農兵路交會處,一台“龍吸水”泵車停在韋桑路路口,旁邊駐守着4位江岸水務的工作人員。
韋桑路地勢低窪,遇上強降雨時,北側二七路和南側黃浦大街的雨水容易彙集於此,而出水通道工農兵路水位較高,韋桑路的積水無法排出,極易成為漬水點。
記者在韋桑路和工農兵路十字路口看到,路兩邊的水溝幾乎看不到樹葉等堆積物,雨落到地面後,很快便沿着水溝流入路邊的疏水井,路面未形成積水。沿着韋桑路朝解放大道方向走5分鐘左右,便能看到韋桑路最低的區域——武漢市第八十一中學。
八十一中正對面,是鍾女士開了11年的一家粉面館。鍾女士説,以前學校門口經常漬水,嚴重時會灌進自己的店鋪,“前面有抽水車,管道也修了,韋桑路已經幾年沒淹水了。”
“黃浦路泵站建成後,周邊2公里的居民也受惠了。”江岸區水務局應急搶險分隊隊長羅成武介紹,近年來通過實施地下管網改造,韋桑路和東立街兩處地下管道得以接通。平時及時疏撈水井和管道,汛期來臨時,搶險分隊和排水泵車每天24小時在這片區域駐守,管道水量一旦過大,就會啓動泵車抽排漬水。
“7月2日到現在,5天沒回過家了。”排水隊員顧師傅在搶險分隊工作了3年多,連日來強降雨不斷,他和同事每天輪流在韋桑路值班,一個人累了就到泵車上眯會兒,另外3人則在路口駐守。“每年梅雨季對武漢是個大考驗,我們守好了,居民才能正常出行。”
月湖橋礄口一側地勢低窪,是一處“久負盛名”的易漬水點。記者昨日現場探訪時,卻未見到道路中斷的現象。
8時,天空中飄着細細雨絲,礄口區水務局工作人員在月湖橋靠近沿河大道的一側豎起隔離欄杆,準備對月湖橋地段進行巡查,現場車輛通行自如。工作人員介紹,月湖橋地勢低窪,橋面的雨水容易散排到地面,加上橋體施工時,雨水邊管管徑偏小,雨勢一大,就容易漬水。今年5月份,礄口區水務局聯合施工單位,對月湖橋的排水管網進行了改造,同時新增加了一個雨水井,將排水管接入主管,增加排水量和排水速度。
武漢入梅以來,該路段未發生過漬水。
12時許,漢陽區建港路,淅淅瀝瀝的雨突然增大,剛剛買來午餐的王桂清來不及吃上一口,就奔到了值守點位的泵車旁。
此時,漢陽區水務局這位排水隊員已在此值守了20多個小時。
以往由於地勢低窪、下水管網不暢,每逢雨季,建港路很容易淹水。而道路盡頭的建港中學是高考考點之一,自前一日中午1時到達後,王桂清和另一名同事一直在此蹲守。
“整體情況良好!”王桂清表示,忙完一通後,二人渾身濕透,確定一切正常後,才回到車裏把午餐吃了。
記者探訪發現,從夾河路沿建港路行至鸚鵡大道,這段500米左右的路段無漬水現象,人車通行正常,建港中學門口,道路暢通。
排漬明渠“堵點打通”
雨最大時曬湖涵洞也沒淹水
送了12年快遞的中通快遞小哥王秀勇説,今年梅雨季,雨下得大且時間長,但路上積水情況有明顯好轉。
王秀勇負責的快遞片區是洪山區南湖大道瑞安街一帶。
王秀勇説,他還記得2016年的情景,這一帶到處都淹水,快遞根本沒辦法送,“我主要送貨的路上有兩大漬水點:一個是通往曬湖小區的涵洞,一個是井崗菜場門口鐵路橋下面。那裏完全成了河,水有一人多深,汽車衝進去都沒頂。我們電動車根本過不去,只能繞着走。”他説,今年道路通暢,也讓他“心情舒暢”,“昨天雨最大的時候,我從鐵路涵洞下過,也不影響通行。”
9時30分,記者冒雨趕到洪山區南湖大道通惠橋附近的軍威苑小區。小區大門前有一座橫跨巡司河的橋。通過南湖連通明渠引過來的水在橋下與巡司河水交匯,然後在下游100米處拐了一個大彎,形成了一個巨大的U形。在此可以看到,南湖連通渠和巡司河的河水較往日已明顯上漲,水面已經齊平水邊的步行道。水面離堤岸和馬路至少還有6至7米的落差。
10時許,雨勢驟然加大,雨水順着馬路兩側的下水道輕快地排入了巡司河中。雨量雖然很大,但無論是連通渠和巡司河的水流都十分通暢,沒有發現明顯的阻礙和堵點。可以説,連通渠和巡司河排水功能運轉正常,且有足夠的空間接納和排泄沿途更多更大的雨水。
據瞭解,作為連接南湖、湯遜湖水系的重要通道,巡司河是南湖片區的主要排漬通道。此前,由於淤堵,河道斷面縮窄,南湖連通渠排水能力大大減弱,嚴重影響了南湖片區排水效果。如今,改造後的巡司河河道由原來的20米拓寬至50米,過水、排漬能力明顯增強。2.58公里的南湖連通渠“堵點”也被徹底打通,成為緩解南湖片區漬水的關鍵。在汛期,南湖湖水通過南湖連通渠排至巡司河,最後經江南二通道抽排入江。
7日上午,記者從虎泉乘坐公交車前往南湖大道通惠橋,沿途幾乎貫穿南湖片區,記者發現,這裏以往暴雨來襲時的不少“老大難”漬水點都消失了。
10時30分,記者在另一處明渠——東湖港明渠看到,雖水位明顯上漲,但武漢火車站周邊綠道和道路未出現漬水,車輛行人通行正常。
據介紹,武漢火車站周邊雨水匯入楊春湖後,經東湖流往東湖港,從而快速緩解漬水。
(長江日報記者王怡人 萬旭明 萬建輝 徐錦博 王靜文 湯光磊 張琳 雷衎 通訊員廖宇智 詹鷗 羅文 實習生黎瑞)(統籌 蔣立青)
武漢泵站之最
截至目前,全市外排泵站的數量已達55座,總抽排能力達1960餘立方米/秒,相比2016年的980立方米/秒實現倍增。
綜合評估武漢市中心城區排水防澇能力,基本能夠抵禦24小時降雨量150毫米的暴雨,即中心城區不出現大面積、長時間漬水。
製圖 職文勝
來源:長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