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醫保藥品管理指向降費增效
近日,中國藥學會和中國醫療保險研究會聯合發佈《醫保藥品管理改革進展與成效藍皮書》,展示近年來醫保藥品管理改革進展與成效。研究發現,醫保藥品目錄調整、藥品集中帶量採購等舉措,以常態化、制度化措施減輕了羣眾的就醫用藥負擔。
如果説發達國家藥品供應體系建立在高價創新藥、完備的衞生基礎設施和監管能力、高度集中的醫藥產業以及有限人口等條件之上,那麼以中國為代表的廣大發展中國家,需要用較低的經濟成本和尚不健全的醫藥服務與監管能力,為人口規模巨大的民眾提供藥品保障身體健康。
此前一些年,我國醫藥衞生政策以治病為中心,強調“有醫治病”和“有藥可用”。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我國已經從結構上解決了缺醫少藥問題,藥品數量問題不再是主要矛盾。於是在實踐中,預防為主、醫保控費、仿製藥一致性評價、新藥審評審批改革等一系列政策,都指向藥品降費增效的目標。
2018年以來,我國在推進醫保藥品管理改革領域取得重要成效,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準”,醫保目錄內藥品使用持續增加,醫療機構用藥結構更加合理,藥品費用佔比連續下降,醫療生態得到重大改善。二是“強”,重大疾病治療和特殊人羣用藥保障水平明顯提高,尤其是抗癌藥等救命新藥可及性顯著提高,社會公平正義得以維護。三是“高”,集中招標採購和國家醫保談判的藥品價格下降且用量增加,患者用藥質量水平提升,隨着未過評藥品市場份額驟減,中國醫藥產業正走上高質量發展道路。四是“新”,集採藥品費用佔比顯著下降,創新藥進入醫保速度加快,提高了藥物可及性也降低了患者負擔,為人民羣眾高品質生活打下健康基礎。
相關成效的取得絕非偶然,得益於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的有機結合。
一方面是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一些製藥企業已深刻體會到,醫保目錄調整頻次明顯加快,流程與各項制度逐步完善,給企業帶來巨大改革紅利。醫保藥品管理改革不僅加速了創新藥納入醫保的進程,企業可以更快從創新投入中得到回報,還通過產品放量效應為公司提供了穩定、清晰的市場預期,增加了企業大力進行科技創新的信心和研發投入的決心。
另一方面是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經驗表明,醫藥產業既受到政府嚴格監管又被積極鼓勵,公益性和市場化並行不悖。由於醫藥市場信息高度不對稱,好的醫保政策很難被先驗地設計出來。必須通過政府和企業彼此尊重、反覆互動,才能有理想的實踐結果。換言之,關起門來制定政策和產業界自説自話,都是不妥的。
除了要繼續做好醫保目錄藥品管理的降費工作,接下來還需要更多考慮如何增效。例如,如何更好地激勵創新藥進入醫保目錄,如何在守住社會公平正義底線的基礎上追求醫保用藥效率,這些都是值得深入破題的領域。下一步,我國將進一步提升藥品治理效能,努力為人民羣眾提供數量充足、價格可及、質量安全、療效創新的藥品,更好地守護人民羣眾身體健康。
來源/經濟日報
編輯/樊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