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大眾品牌的時候,已經很少會有人下意識地聯想到 桑塔納這款車型了。這個在老一代消費者眼中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神車,隨着時光荏苒已經變成了一款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家用車。可即便如此,在過去的2020年裏,這款車依然交出了近18萬輛的成績。
準確的説,是175728輛,那麼平均下來每個月也就是還能賣1.45萬輛左右。
自主品牌的轎車,最好的吉利帝豪去年總銷量超過22萬輛,算得上是自主品牌轎車裏唯一的閃光點。可是除此之外,長安逸動、榮威i5、奇瑞艾瑞澤GX、名爵5這些車型依然比不上桑塔納。
(數據來源:乘聯會)
我們總是説自主品牌的車型早已經今非昔比,不僅有着出眾的設計、厚道的用料、豐富的配置和實惠的價格,可是即便是在轎車領域追趕了這麼多年,能夠拿得出手的車型寥寥無幾。從乘聯會公佈的數據來看,2020年我國轎車銷量達到了9249689輛,自主品牌轎車約為1827000輛,僅僅佔到總市場的9.5%而已。
幾乎同樣價格的桑塔納,似乎不費吹灰之力之力,就將整個自主品牌轎車壓在身下,老掉牙的桑塔納究竟何德何能呢?
誠然,桑塔納這個車在很多人眼裏還是帶着情懷在裏面的,先入為主有時候總是一種很奇怪卻又十分容易植入腦海的概念。作為最早進入到國內銷售的家用車型,桑塔納可能是很多60,70後和80後的集體回憶,也是90後對於駕校的回憶。
這個跨越的兩三代人的車型,不僅先入為主,更是以其可靠性強、皮實耐用、保有量大、維修便利、結構簡單等諸多原因,深刻影響了人們對於汽車的認識,也鑄造了大眾品牌如今輝煌的成就,"擁有桑塔納,走遍天下都不怕"這句廣告語早已經深入人心。
從1978年改革開放開始,德國大眾汽車公司以中外合資的方式在上海實施汽車項目,德國大眾按照中方的要求提供了當時正在研製的一款中級轎車-Passat B2,並以美國加利福利亞州一座山谷經常颳起一股強烈的科羅拉多旋風,命名為桑塔納。
第一台桑塔納是直接進口整車零件到國內組裝完成的,由於國內汽車工業落後的緣故,桑塔納的國產化之路不順利,一路磕磕絆絆。
不過到了1992年1月28日,上海大眾第10萬輛桑塔納轎車下線,也正是在這個時候,人們可以在街上陸陸續續地見到桑塔納。
在那個時候,能夠開上桑塔納的消費者,非富即貴。可是隨着時間的推移,桑塔納的檔次和價格都在不斷的降低,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和人們收入的增加。桑塔納也由高高在上變得觸手可及,而大量出租車和駕校學員車的使用,更是拉低這款車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如今的桑塔納,廠家指導價為8.69-11.59萬元,還有着三萬元左右的市場優惠。不僅設計上是大眾那一套平平無奇的語言,內飾的用料也是極其粗糙和廉價,當你再去研究一下它的配置你會發現,基本上各種舒適性便利性配置一樣都沒有。
在翻看官網的時候,我們還可以看到它將ESP車身電子穩定系統作為宣傳的亮點,看來真的是沒有什麼其它亮點了。如今的桑塔納可以説是非常純粹的一輛交通工具,致力於解決最基礎的代步問題,其它就不要想太多了。
要不怎麼説它的優點是質量穩定呢,發動機變速箱這些用了老些年,基本上出現過的問題早已經解決,而其他地方嘛,你會發現它真的沒有可以壞的了!所謂大道致簡,就是這個道理,所以為什麼很多人印象中老車質量好,或許還有這麼一個緣故。
而自主品牌轎車,基本上的售價也是在6-10萬元左右。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它們更加懂得如何去討好消費者。
消費者要設計?談不上天花亂墜,但是該有的時尚感、精緻感,這些表面功夫一定要做到位了。
消費者要用料?真皮給不到你,起碼仿皮還是有的,各種軟塑料、鋼琴烤漆、仿碳纖維不能少。
消費者要配置?基礎配置都給你,買個高配基本上啥都有,一個都不會少,你還要什麼自行車。
消費者要動力?自吸馬力也整大點,不行加個渦輪,不求速度與激情,但是超車不能掉鏈子。
消費者要價格?售價基本上已經很低了,還能給你優惠個萬八千,賣車不掙錢,就是交個朋友。
好傢伙,即便是這些一頓操作,很多消費者要麼還是買了英朗、桑塔納、伊蘭特,要麼加錢買軒逸、朗逸、卡羅拉,只留下自主品牌轎車在原地苟延殘喘。
因為牌子嗎?或許是。畢竟自主品牌的車再怎麼物美價廉,有時候依然比不上車頭的一個車標。在國內這種講究人情世故,講究面子的環境中,即便是一台十萬元的車型,依然存在明顯的高低檔次之分。這些檔次,有時候遠遠比汽車本身還有重要得多。
因為質量嗎?或許是。自主品牌質量差以前是因為工藝不行,現在大多數是因為車身配置多導致零部件故障率也高。而合資品牌用的是比較穩定的技術,追求的是一如既往的可靠口碑。從長遠來看,合資車的確是要更加穩定一些。這些穩定,恰是消費者從長計議的安全感的重要來源。
因為油耗嗎?或許是。居高不下的油價,是購車用車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輛省油的車更能夠觸發人們出行的意願,讓車主在加油的時候沒有那麼糟心。同價位、同級別、同排量的自主品牌轎車,在油耗的控制上遠比不上合資品牌。出於省錢的原則選擇合資,也是可以理解的。
因為保值率嗎?或許是。保值率永遠都是給自己留一條後路,因為誰也不知道未來幾年會因為發財換車呢,還是會因為急用錢賣車呢。本着到時候能多賣點錢的原則,選擇保值率較高,出手較為容易的合資車,也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
所以,基本是看上去一無所有的桑塔納,其實背後卻是人們對於合資品牌固有認知的集合體,以及周遭羣眾的口口相傳中,普通人選車時被動的選擇。而真正跳脱出這些看法,有着自己獨特見解與認知,真正懂得自己需的是什麼的消費者,往往是少之又少。他們只會走多數人走的路,不會錯就足夠了。
畢竟,不是所有人都懂車,大部分消費者連個發動機工作原理都説不清,他們只有在買車的時候才會去了解一下。真正選車的理由要麼就是身邊這個車見得多,要麼就是身邊的朋友極力推薦。這些源於真實車主的評價,往往是最具説服力的。
所謂的合資自主二選一,也不是非對即錯的選擇,更多的是一個取捨的結果,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合資與自主處在一個極端的對立面,合資佔據品牌、口碑、油耗、保值等優勢,自主在設計、用料、配置、價格方面有優勢,二者雖説你來我往,但是合資品牌在轎車方面依然無可撼動。
一方面,合資品牌在轎車領域產品眾多,價格甚至下探到五萬元,基本上覆蓋了人們選車時的所有價格區間。另一方面,長久以來形成的市場固有認知,以及在產品特性方面不得不承認的優勢,在這種對比之下自主品牌就顯得渺小無力,十分打擊消費者的購買信心。
所以,光是簡簡單單的桑塔納,就像是金字招牌一樣,雖然部分車型的銷量可能用於滴滴、出租車、駕校用車,但是不妨礙它一年近18萬輛的成績,將自主品牌遠遠甩在身後。這種現象,在短期之內是難以改變的,畢竟合資品牌幾十年上百年的發展中,所藴藏的深厚底藴,並非自主品牌一朝一夕可以追趕的。
我買桑塔納就是喜歡因為大眾品牌,這沒有錯;我買比亞迪就只單純支持國產,車型用着也挺好,也沒有錯。無論選擇什麼車型,終究是個人決定,扯不上什麼愛國不愛國這麼遠大的觀念,只要自己用着舒服、省心、滿意就足夠了。反而是對於別人車型指指點點的行為,在大多數時候只是無病呻吟,只會讓自己掉價而已。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