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慾望、沒有夢想、沒有幹勁。
日本學者大前研一曾把這樣的一羣人定義為“物慾和發跡欲(指追求職位上升、事業發展的想法)喪失的世代”。
幾年前,他提出日本進入了低慾望社會,其特點之一就是年輕一代喪失物慾和進取心,他們不買房買車,也不戀愛結婚生子,升職加薪、出人頭地的慾望更加淡薄,過着無慾無求的低慾望生活。
大前研一表示不只是日本,“全世界都在‘低慾望社會’化”。如今雖然在整體層面上,我們離低慾望社會尚遠,但低慾望生活的趨勢正在增加。
結婚率逐年下降,單身人數不斷增長,購物上更加理性,根據《2020租房青年消費觀調查報告》,實用性成為青年人購物的首要選擇標準,一些人主動消費降級,捨棄不必要的消費。
尤其是當人們發覺自己正無意識地陷入“內卷”中,一種“反內卷”的話語在社交網絡上愈發流行——何必一定要投身於勞累而又無意義的工作中去呢?何必一定要努力投入到沒有回報的過度競爭中去呢?摸魚學、躺平學、湊合學......成了一門流行的“學問”。
這種在主流意義上的“消極”其實反而成了一種新式積極。
看破消費主義陷阱,服飾、家居,不需要什麼名牌修飾,只要自己穿着、住着舒適;摒棄無意義的社交,轉向一種更加向內的生活,把更多時間投入到自己喜歡想做的事情裏......一些人正在進入一種低消簡約、注重精神感受的生活中去。
豆瓣熱門話題#「低慾望」人羣生活實錄#這樣形容這些低慾望人羣:
“低慾望並不是沒有慾望,而是傾向於尋找一種簡單的替代品滿足慾望,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比如不囤用不上的東西,不強迫自己戀愛結婚,不消耗過多精力去社交,也不力爭升職加薪……低慾望人羣在生活中似乎總是不爭不搶,不求輸贏。”
30歲的@桃子 是他們中的一員,在她看來,“生活其實很簡單,生活成本也並不高。只是現代人的慾望太多,所以再多的金錢也會覺得不夠花;低慾望不是沒慾望,只是要認清自己,找到自己真正的需求。”這樣的生活讓她“更清楚自己的想要的方向和東西,更容易感受到生活的快樂。”
我們和一些低慾望生活的人聊了聊,關於他們如何進入這種生活,以及他們從中的獲得。
逃離社會加給自己的慾望
@半夏
書評人/寫小説的/環保踐行者/極簡踐行者
我覺得,人的慾望分兩種,一種是社會加給你的,一種是自己發自內心的慾望。
我現在主要想逃離第一種,也就是資本洗腦的這一部分。銷售的套路之一就是給你一個願景,讓你認為只要用上這個產品,你就會成為怎樣的人。比如讓你認為只要背上有特定logo的包,你就會是有錢人,只要用上特定牌子的手機,你就會成為高科技產品代言人。
但這個其實很可笑,和虛榮還不一樣,但無論怎樣,它確實不代表你這個人。這不是我想要的人生,我不需要物質來證明我是怎樣的人。
促使我低慾望原因之一是裸辭。那份工作我做得不是很開心,也不符合我對人生的期望。我覺得如果人生只是為了掙錢,就不得不從事不喜歡的工作是不值得的。
裸辭之後收入大幅減少,讓我開始思考花錢的問題。意識到直播也好廣告也好,其實都在宣傳一些非生活必需品,換句話説是可有可無的東西,買來之後還非常不環保。在環保和省錢共同作用下,我就開始了現在的這種生活。
買的東西變少了,其實會給生活帶來非常大的影響。買的東西多,家裏就會很滿,可能需要購買更多的收納工具,甚至更大的房子,那就需要更多的錢;而且看直播、挑選、對比、收快遞、退貨,都非常佔用時間和精力,這部分時間其實可以做很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至於第二種慾望是我現在仍然有,並且也不想戒掉。我現在也會去上一些培訓,學一些感興趣的技能,倒不是為了技多不壓身,只是覺得這是我想要做的事情。還有一些也是我很想體驗的,去吃我沒有吃過的食物,去我沒有看過的地方。
只為自己的心而活也是一種快樂
@Pavlova
24,文員,工作兩年
從疫情中頓悟到了很多,其中就有:生活中大部分原本以為不可或缺的東西都可以丟棄,甚至丟棄了以後能生活得更好,心態更放鬆。
社交方面:拒絕一切無用社交,以前熱衷於找同學朋友聚餐玩樂,覺得多個朋友多條路。後來發現同學情誼都只會停留在以前,硬是湊在一起也能維持表面的融洽,但散夥之後彼此生活裏連個水花都不會有。所以我完全拋棄了這種社交生活,朋友就像緣分,強求不來。
職場方面:可能性格使然從小比較孤僻,不喜歡也無法加入各種小團體。剛畢業的時候覺得自己工作了還不合羣會有麻煩(曾經因為不跟辦公室的人一起吃飯被刁難被辭職),後來也想得很開,公司文化容不下我,我走就是了。現在工作很穩定,幹得也很從容。我待人禮貌客氣,但不會主動發展關係,我非常滿意這種完全由自己主導的工作節奏。不合羣也許會錯失機會,但我既然抓不住這種機會,索性就不去期待了。
日常生活:上班的時候兩點一線,不上班的時候基本都是宅居,不網購不玩任何遊戲,喜歡聽音樂看電影看電子書。偶爾去樓下書店翻閲剛上市的新書,不超過半小時,如果覺得好看就購買電子版。
飲食習慣:公司有飯堂,週末都是自己做飯,從不叫外賣(因為吃不完)。我的需求就是快,簡單,好收拾。這樣一頓飯極大的節省時間和精力,吃得又飽。
穿衣打扮:工作日有固定的五套運動裝、運動鞋兩雙替換,只塗防曬霜不化妝,只會買內衣褲或者秋冬打底做淘汰替換。外衣的話就是穿破或者穿變形一件買一件。
以前的我是一個非常浪漫小資的人,購物聚會約會,每天不着家。現在從極繁到極簡,從高物慾到低慾望,體會到了什麼叫alone but not lonely,也許drama的生活是一種快樂,這種只為自己的心而活也是一種快樂。
降低慾望,失望會變小,滿足感和驚喜會放大
@阿瑟,80後
我的慾望一向很低,本來就是社會底層的草根家庭,在某些命運轉折點的時候,又曾經被陌生人惡意扼殺了轉折的希望,這種運氣之下,我又怎麼能奢望呢?
我做過文員、售後、電話銷售等,曾經在國企、私企、社會團體、央企都幹過,短的半年以上,長的有幾年。但好工作是不會讓你一直幹下去的,大公司裏舒服的崗位永遠有無數領導的親戚朋友子女盯着。
曾經覺得靠努力工作、求上進會改變人生,後來發現不是這樣的,像我這種天生倒黴體質的草根,轉過無數次了,但始終是在一個箱體裏,一直出不來。
我或許就是天生缺錢又缺愛,但即便這樣,也要尋找自己的快樂。在這種情況下,唯一的活路就是降低慾望,否則永遠開心不起來。期望越大失望越大,降低慾望,你的失望都會變小,滿足感和驚喜卻可能會成倍地放大。
首先就是大多數消費都壓低,能用低價買的就不用高價。我在參加某些公司培訓時,接觸了一些銷售類話術,公司又鼓勵所有銷售人員發揮想象力,編寫更多的話術。商品還是那個商品,就看誰能吹罷了。
那時候做銷售都是靠提成,底薪很少,而女孩子們壓力一大,就想通過買買買來緩解。其實在薪酬不多的情況之下,再這樣發展下去只不過是惡性循環。掙錢這件事情實在是太難了,省錢相對容易得多,合理的省錢等於多掙出一小筆錢。
社交上,道不同不與為謀,微笑一下,保留我自己的觀點,也尊重別人的觀念,不會強求。因為人的精力就這些,不可能同時和那麼多人保持聯繫。與其那麼虛偽那麼累,真的還是簡單點好。人活着本來就很累。為了一些與自己無關的、不值得的事情累,更沒勁。
其實從某種角度上來説,降低慾望等於放棄一部分東西,然而有舍才有得,老祖宗總結得太有道理了。幸福是多種多樣的,那些錢賺得很多的人,你問他們幸福嗎?他們或許還有很多事情沒有達到目標,覺得不滿足。
而我失去過很多很多,物質上得到的很少,這些我沒法改變,然而我覺得和親人相處在一起很快樂。因為親人是這個世界上對我最好的人,其他人對我的好都是暫時的有限的,不是無私的。
如果有一天一個和我沒有血緣關係的人對我付出無私的愛,或許那就是我想找的人。
生活上的低慾望,精神上的高慾望
夏冰雹,26,自由職業
曾經工作了兩年,一年在香港做英文記者、一年在大陸一家教育集團做海外業務運營,兩份工作都是近三十萬年薪。
在香港那年,工資60%以上進了房東口袋、40%用來勉強支撐食物、生活用品、上班通勤開銷,最後月底什麼都沒剩下。很多人都經歷過在城市擠地鐵的時間,昏暗的地下通道,人擠人,每個人臉上都面無表情疲憊不堪,我這時候看着他們,覺得有些人活着,他們已經死了,而我也即將死去。
浙江工作期間,每天像個機器一樣打卡,一個人做整個團隊的工作,一半時間都耗費在處理瑣碎的流程,和非專業卻指手畫腳高高在上的人作無謂的爭執,還要隱藏自己的真性情。
我犧牲了最寶貴的青春年華、犧牲了屬於自己的時間,嚴重損耗了生理健康(睡眠不足引起的身體不適、呼吸高濃度霧霾導致鼻炎咽喉炎反覆發作多次失聲)和精神健康,最後一遍遍鑽入寫字樓中盒子房間的陰暗角落裏。
有一天在填寫冗雜的工作表格的時候,我突然隱約看見了未來的自己,60歲還未退休,在大城市有着一套可有可無的房子,一身傷病。我突然發現我做的一切都沒什麼意義,換來的又是這些可有可無的、最後留不下帶不走的東西,我又是何苦呢?
現在我住在浙江西部森林的村屋裏,不買房、不買車、不應酬、不熬夜、不加班、不飲酒、不放縱飲食、不買奢侈品;除了基本的買菜買水果開銷、偶爾進鎮裏買菜的公交費用,基本上沒有其它消費行為。
我享受燦爛的陽光、新鮮的空氣、無污染的農產品,和我的狗狗一起在鄉間散步,每星期和家人團聚。我的慢性病緩解了很多,在城市裏無法呼吸的鼻子通了、咽喉不腫了、腰和頸椎不酸了。
也有更多的時間去發揮我的特長,我大學期間拿過一些國家級英語演講和辯論的獎項,但英語演講在工作中使用的次數並不多,壓抑自己的特長是讓人抑鬱的。當把這個特長放到我的自媒體的時候,做全英文的解説視頻、英語學習知識分享,反而獲得了更多的認可。
身邊有很多這樣類似生活方式的人:有一個朋友他過着城市遊牧生活,以最低的物質慾望去建立年輕人的社羣。還有個好朋友,是學哲學的,從高校工作不快樂而辭職,去山裏做了和尚,每天他最愛的佛教哲學和歷史;還有朋友放棄了大學所學的知識,去從零開始做學徒學茶藝。
大多數人肯定不理解,認為前期沒有工作經驗、後期不能晉升,也有人會認為脱離社會。我不認同這些説法。
我的低慾望恰恰是追尋自己生命本身的樣子、貼近自然的生活方式,人不可能沒有慾望,只是我追求的慾望和社會賦予大家的慾望不同而已,我追尋的恰恰是精神高慾望。
我可以思考我的未來、我的人生、我的價值,這點很重要,我不再是一個任人宰割可以替換的機械,我作為一個自由、會思考的人而存在。
和他們聊過之後發現,其實低慾望的生活並非是不思進取,甚至恰恰相反,許多人都是在這樣的嘗試之後,慢慢發現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當然,低慾望不過是眾多生活方式的一種。當我們被捲入繁複、疲憊、焦慮的生活中去,有時也不免思考,如果去過一種更為簡單的生活會更快樂嗎?
而這個問題,需要每個人自己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