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話題:如何看待台灣過去八年? 最大成就是兩岸政策 2016.5.20日
台灣地區領導人今日換屆,執政八年的馬英九政治生涯告一段落。如何評價這八年的得失,寶島民眾對他是什麼樣的態度,這是一個令人感興趣的話題。
要點速讀1馬英九未能有效解決島內民生經濟問題是最大敗筆,但對其進行歷史評價還為時過早。2馬英九最大的執政遺產是發展了兩岸關係,這點對台灣未來非常重要。臨近下台,台灣民眾對馬英九評價已趨緩和,歷史評價為時尚早
卸任前兩天,即5月18日,馬英九在臉書上發佈了一則視頻,以自嘲方式調侃網友留言。在這則據説精心準備了一個月的視頻裏,馬英九以頗為超脱的態度回應了“死亡之握”(傳説不少外國政要與馬握過手後不久離世)、“鹿茸”(馬曾經把鹿茸説成是鹿耳朵裏的毛)、“馬腦水母”(網友嘲諷他缺乏智慧)、“逆轟高灰”(馬曾把“逆風高飛”唸錯)等台灣網上流傳的段子。視頻末尾,馬英九表示執政八年服務人民“是我一生的榮耀”,並向網友道別“珍重”。
馬英九卸任之際與網友調侃自嘲
以這樣輕鬆的姿態卸任,馬英九贏得了不少掌聲。對於外界關於他“執政無能”的批評,馬英九前幾日也進行了回擊。馬英九的這種自信,或許與近段時間以來民調滿意度回升有關。 不久前他接受媒體專訪時特意提到,前段時間因衝之鳥礁與日本發生矛盾後,他派海巡署到周遭公海強力護漁的做法,在媒體民調中得到67%的支持率。馬英九認為,這表示選舉期過了、惡意批評少了,民眾也比較能冷靜看待他做的事情,支持他的決定。
的確,年初台灣選舉國民黨敗選,馬英九理所當然該被視為責任人,但在過渡期內民望反而提升,看起來是有些奇怪。其實不然,拿同期的美國總統奧巴馬的民調滿意度來對比,會發現兩人的支持度走勢意外的接近——當選時滿意度都比較高,雖然一路下滑但第一個任期整體情況還行;第二個任期的時候則很快出現大幅度下滑,奧巴馬“跛腳”的標誌是2014年中期選舉大敗,同年台灣“九合一”選舉慘敗也被認為是馬英九民望最低的時候;而等到兩人都快下台的時候,滿意度都出現了回升。
上圖為馬英九的滿意度走勢,來自聯合報;下圖是奧巴馬滿意度的走勢,來自蓋洛普
這種情形其實是選舉政治的規律,與相當多因素有關,如領導人在第二任期通常可以不計較民望、放手改革損害民眾短期利益,又比如民眾對領導人施政耐心不斷減少從而會降低評價,所以一般來説領導人的第二任期在當時的滿意度都比較低,而到快下台的時候,人們對領導人的要求降低,也能更客觀地看待,從而評價會回升。但要對一個領導人做出更為公允的評價,還需要更長的時間。馬英九的幕僚羅智強就表示,“風風雨雨都過去了,至於功功過過,留給時間去沉澱。”他對馬英九的歷史評價有信心,“只是還需要一點耐心,去等待這個公道的評價。”
未能有效解決島內民生經濟問題,是馬英九執政最大遺憾
然而不得不説的是,雖然走勢接近,但整體來説馬英九的滿意度要比奧巴馬低很多,八年來滿意度整體只有23%,不滿意度達58%。這已經是個比陳水扁要出色不少的數字(陳水扁整體滿意度是13%,不滿意度69%,數據均來自TVBS),但對於一個執政者來説,無疑是不能令人滿意的。原因主要在哪?
答案是民生和經濟。評價馬英九的政績,“633”是個繞不過去的話題,這是馬英九2008年當選時的承諾,“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6%;失業率降至3%以下;2016年平均國民所得達3萬美元。”然而現實是馬英九上台以來年均增長不足2%;失業率比高峯期已經降了不少但仍然有4%,還有許多隱性失業;收入3萬美元的目標也還差得很遠。馬英九任期內不要説增長,很多時候台灣的經濟、民生狀況應該説是陷入了困境才對。理想與現實的差距自然招來了很大的不滿,才引發了各種社會事件。一位叫做羅景壬的廣告導演,在馬英九卸任之際,就貼出了自己過往8年拍過的18支廣告,來間接盤點馬政府的失職。
比如2009年的一支廣告的主題是“省錢運動”,羅景壬點評到:“ 省錢逐漸變成國民運動:它絕不能純粹被視作廣告創意,如果不窮,就沒有這種創意立足之地。”2011年的幾支廣告主題是青年失業,羅景壬表示:“ 青年失業率高,教育制度失敗,讓就業難度也高。這時候的廣告只能不斷正向激勵每一位年輕朋友,要他們去衝去相信。然而另一支廣告卻道出其中的潛台詞:青年就業?十之八九靠人罩。”回顧2014年,羅景壬更是稱“ 貧富差距、居住正義等議題也進入廣告裏。中產階級消失中,許多有工作的人被迫犧牲生活/家庭,為工作付出更多時間,以保住飯碗。這幾年來,補充加班體力的廣告早已堂而皇之地登場。”
2015年羅景壬一支反映貧困現象的廣告
“好人政治”未獲得好評價,與馬英九本人性格或許有很大關係
自然,民生、經濟問題,與外部環境有很大關係,全部推諉給執政者也並不是恰當的做法。“633承諾”之失,也不只在馬英九身上出現過,這也算是選舉政治的常態,韓國前總統李明博也有類似的“747”口號(經濟成長率7%,人均所得4萬美元,將韓國發展為世界第七大經濟體系),但也未曾實現。
而馬英九之所以被島內輿論詬病得不輕,與馬英九本人性格或許有着莫大關係。馬英九被公認為“好人”,且被稱作是“律己與苦行”,在台灣政壇黑金成風的年代,他一直被視為“不粘鍋”,沒有什麼腐敗或個人的醜聞可以打擊到他;馬英九交好的人,也多是正直、有學問的知識分子,馬英九也愛選用這些“博士密友”作為理政的干將。 這使得馬英九往往被評價為過於愛惜羽毛,不能容許被批評,也不會用可以補不足的人。他選用人才的方式被稱為“照鏡子”,即照着自己的樣子——包括性格、品行、學問來組建執政團隊,這使得整個團隊容易跟他犯一樣的錯誤。
馬英九與前“行政院長”江宜樺,江是政治學博士,被認為是馬“照着鏡子”提拔的
台灣知名政治觀察家林正修就指出,馬英九比起民進黨的同代人,對網絡與新知還算是比較瞭解,但他治下的府院黨卻慘敗於網絡世代。原因就在於馬英九和他的同僚,“找了一些像自己的年輕人妝點門面,卻從未尊重獨立異議的年輕人。”“馬之過,在於對自己的舉子性格不察,又無法廣納兼聽,讓他個人有限的才智成為治國的天花板。”林正修還認為,在政治方面,馬英九缺乏勇氣,“馬王政爭”中他本來應該佔據優勢速戰速決,但由於缺乏勇氣,使得王金平全身而退,使得這場“糜爛三年的政爭,拖垮了國民黨最後的元氣”。
馬英九缺乏“統治術”,在很多具體政策執行的時候都有所體現,比如“油電雙降”、“開徵證所税”等等,本來都未必是壞的政策,但由於缺乏政治智慧,強行硬上,導致輿論和民意反應不佳。八年政績最終評價不是太高,與此不無關係。
兩岸政策是馬英九最大成就,若無法得到良好繼承,新一屆政府困境可能來的更早
公允地説,馬英九的最大成就,來自於兩岸政策,也是八年施政中民眾滿意度最高的一項,有47%的民眾對此給予了肯定(據TVBS數據)。在台灣論者看來,馬英九透過八年的點滴建構,打下了“一甲子以來最好的兩岸關係”美譽,這是不可能透過一時的政治語言扭曲否定的——“陸客來台達於空前,使得台灣每年可以創造二千億元的觀光外匯,為建構台灣邁向觀光大國,注入龐大的能量;廿三項的兩岸協議,每一項協議,都是一個迷你的兩岸和平協議;漢賊不兩立的對立也改觀,從恢復海基海協的交流功能,到建立陸委會與國台辦的官方互動平台,再到歷史性的兩岸領導人的會面,這些都是歷史貢獻。”
“習馬會”是馬英九處理兩岸關係方面的最大成就
通過兩岸政策奠定的良好基礎,馬英九在“外交”方面也能交出好的成績單,包括參與各種國際組織、達成台灣與新加坡、新西蘭的經濟協議,台日漁業協議成為處理海域糾紛的範式、大增的免籤國等等。相比起經濟、民生等不好把控的方面,這些可以説是實打實的政績,長遠來看肯定會受到良好評價。
當然,在兩岸關係這方面馬英九的方針也存在令台灣人不滿的地方,比如更重視企業家利益而非民眾利益,比如兩岸協商透明度和監督不足等等。但總的説來,馬英九執政時期為兩岸進一步和平友好交流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新一屆政府若是因民粹原因而損害這樣的基礎,則其執政困境可能來的更早,像近期發生的肯尼亞遣送台灣詐騙犯回大陸事件引發的爭議,就並不是一個很好的苗頭。
馬英九八年執政結束,歷史評價還早,但總結他執政時期的得失與遺產,對於兩岸民眾來説,都是很有意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