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納沙”來襲
今年第9號颱風"納沙"今早已經到達我國台灣省宜蘭縣東偏南方的太平洋洋麪上,中央氣象台發佈颱風黃色預警,受到"納沙"影響,多地將出現強降雨。
【中央氣象台今天繼續發佈颱風黃色預警】
中央氣象台預計,"納沙"將以每小時2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動,將於今天傍晚前後在台灣花蓮到宜蘭一帶沿海登陸,登陸時為14-15級的強颱風級,30日凌晨到上午在福建霞浦到廈門一帶沿海再次登陸。登陸後,"納沙"將向西偏北方向移動,強度逐漸減弱,30日夜間到31日早晨在江西東部減弱為熱帶低壓。
【颱風"納沙"將影響華南江南等地 南方高温有望逐步緩解】
受"納沙"和南海低壓共同影響,今天8時至明天8時,福建東部、浙江東南部、台灣、海南島等地有大雨或暴雨,其中,福建東部沿海、台灣等地的部分地區有大暴雨,台灣局地有特大暴雨,巴士海峽、台灣以東洋麪、東海南部、台灣海峽、南海東北部和中東部、台灣沿海、浙江南部沿海、福建沿海將有6-8級大風。受副熱帶高壓影響,今天白天,四川盆地東部、江漢東南部、江淮南部、江南等地的部分地區最高氣温可達37~39℃,局地可超過40℃。中央氣象台今晨繼續發佈了高温黃色預警。而明天起,受副熱帶高壓減弱和颱風風雨影響,我國高温天氣範圍將逐漸減小,強度減弱。
南都訊 今年第7號颱風“洛克”將在今天登陸廣東!據廣東省氣象台發佈,南海東北部海面熱帶低壓快速汲取能量,已於昨日14時加強為今年第7號熱帶風暴,並被命名為“洛克”(英文名Roke),受其影響,廣東南部沿海市縣將有暴雨局部大暴雨。
記者從廣東省防總獲悉,今年第7號颱風“洛克”將於今天(23日)在廣東中東部沿海登陸,將帶來較重的風、雨、浪、潮等影響,為做好防禦工作,省防總於22日晚召開防禦颱風“洛克”視頻會商會,分析研判颱風發展態勢,副省長、省防總總指揮鄧海光出席會議,並對防禦工作進行全面部署。省防總於7月22日17時啓動防風Ⅲ級應急響應。
在珠海到惠來之間沿海地區登陸
原位於巴士海峽的熱帶擾動雲團於22日8時加強為熱帶低壓(7級),其中心位於深圳市東偏南方約690公里的南海東北部海面,並將進一步加強為颱風“洛克”,預計將以25公里的時速向西偏北方向移動,趨向廣東中東部沿海,23日早晨到中午在珠海到惠來之間沿海地區登陸。
另外,南海西北部的熱帶低壓(6級)將以5公里左右的時速向西北方向移動,23日夜間到24日上午以熱帶低壓級別在海南島東部沿海登陸。
截至昨日16時54分,廣東28個市縣颱風白色預警生效,其中沿海惠州、惠東、惠陽、海豐、陸豐、汕尾等7市縣颱風掛藍色預警。廣州南沙區颱風藍色預警生效。
受其影響,今明兩天,廣東南部沿海市縣將有大雨到暴雨局部大暴雨;南海北部海面、廣東沿海和海面風力6級~8級、陣風9級。今明兩天,廣州有一次中到大雨局部暴雨的降水過程。
省防總啓動防風Ⅲ級應急響應
據氣象部門昨晚最新監測,7月22日17時,位於巴士海峽的熱帶低壓加強為今年第7號颱風“洛克”(熱帶風暴級),21時,其中心位於北緯21 .6度,東經117 .4度,也就是在深圳市東偏南方向約360公里的海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8級,達到每秒18米的風速,中心最低氣壓998百帕,六級大風半徑範圍約200公里。
預計,“洛克”將以每小時2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偏北方向移動,將於今天(23日)早晨到中午在珠海到惠來一帶沿海地區登陸。
另外,22日19時,南海西北部的熱帶風暴(8級)中心位於距離海南省瓊海市東南方向210公里的海面上,將以6公里左右的時速向西北方向移動,23日夜間到24日上午在海南島東部沿海登陸。
受雙颱風影響,22日夜間-24日,廣東南部沿海市縣將有大雨到暴雨局部大暴雨,其中23日,粵東市縣、惠州、深圳、珠海、江門有暴雨局部大暴雨;南海北部海面,我省沿海和海面風力將逐漸加大到8級-9級,陣風10級。南海東北部22- 23日,有1.5-3.0m的中浪到大浪,南海西北部22-24日有1 .5-3 .5米的中浪到大浪,粵東近岸海域23日將出現1 .3- 2 .5米的中浪到大浪;粵西近岸海域23-24日有0 .8-1.8米的輕浪到中浪;珠海以東沿海地區出現30- 80釐米的風暴增水,目前正值天文高潮期,可能會出現接近或略超警戒潮位的高潮位。省防總於7月22日17時啓動防風Ⅲ級應急響應。
據瞭解,省防總於22日下發關於進一步做好颱風“洛克”防禦工作的通知,並派出2個工作組和督導組到防風一線指導防禦工作。
應對
颱風來了怎麼辦?十招教你防禦颱風
颱風“洛克”今日登陸,對於生活在受颱風影響的沿海市縣,需要注意掌握哪些防禦颱風常識?廣東省氣象局曾發佈科普內容,昨日傍晚,廣州市氣象局也即時推送了防禦颱風指南。
室內:
1 .颱風來臨前,應準備好手電筒、食物、飲用水及常用藥品等,以備急需。
2 .居家收拾窗户、陽台雜物。關緊門窗,不要在玻璃門、玻璃窗附近逗留、觀看。
3.打雷閃電時,關閉電視、電腦等電子設備,以免被雷擊壞。檢查電路、爐火、煤氣等設施是否安全。
4 .如家住低窪地帶,用磚塊等物體將一些不能浸水的電器、傢俱抬高或及時轉移。將養在室外的動植物及其他物品移至室內,特別是要將樓頂的雜物搬進來;室外易被吹動的東西要加固。
5.疏通排水管道。
户外:
6.尋找高大建築物躲避,不要貿然前行。
7.雨變小時出行,要穿好雨衣避免使用雨傘,彎腰前行,注意高空落物。
8.行車過程中,放慢速,避免低窪路段。最好找個安全場所停車暫避。勿在廣告牌及大樹下停車。地庫停車摸清情況,如有排水不暢,避免停到地下車庫。
9.如您在山區效遊或野營務必趕緊撤離。
10.不要靠近有危險的建築物,或站在大樹旁,以防遭到持續的大風捲起損壞的物體或樹技再次襲擊。
颱風登陸後,大風大雨突然轉成風小雨停時,千萬不要以為颱風已離開,可能是正位於颱風眼內,片刻後狂風暴雨可能再次襲擊,應該繼續待在安全場所,留意最新台風預警信息。
具體預報:
23日(週日),粵東市縣和珠江三角洲南部市縣有暴雨局部大暴雨,珠江三角洲其餘市縣、粵西市縣有中到大雨局部暴雨,粵北市縣多雲間晴有雷陣雨局部大雨。最高氣温:粵北和珠江三角洲的北部市縣34℃-35℃,其餘市縣30℃-33℃。
24日(週一),粵西市縣大雨局部暴雨,其餘市縣多雲間晴有雷陣雨局部大雨。最高氣温:粵北市縣33℃-35℃,其餘市縣28℃-33℃。
25日(週二),粵西市縣多雲有雷陣雨局部大雨,其餘市縣晴到多雲。最高氣温:粵北市縣34℃- 36℃,其餘市縣30℃-33℃。
採寫:南都記者 李春花 陳燕 通訊員 粵水軒
(2017-07-23)
最近都是一陣雷雨一陣晴,大家有沒有經常來看看雷達圖呀~
先來一份颱風消息:
今年第4號颱風“塔拉斯”(強熱帶風暴級)已於今天(17日)凌晨2點10分前後在越南義安省沿海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10級(28米/秒)。登陸後,“塔拉斯”減弱為熱帶風暴級,今天早晨5點其中心位於老撾波里坎賽省境內(北緯18.5度、東經105.0度),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8級(18米/秒)。預計,“塔拉斯”將繼續遠離我市。
看到這裏大家是不是很不解?都説了颱風要遠離我們,小編還有什麼好説的?那是因為,受季風槽影響,今明兩天我們廣州將有一次強雷雨過程,並伴有8級左右短時大風,大家要多留意天氣變化哦。
温馨提示:
1.請注意防禦雷電、大風以及短時強降水引發的城鄉積澇、山體滑坡、泥石流等災害;
2.南海北部和我省中西部海面風力較大,海上船隻和作業人員應及時回港避風;海邊和島嶼旅遊要密切留意颱風動態,確保海上活動安全。
(2017-07-17)
颱風“苗柏”12日晚登陸並橫掃香港東部,致使香港一度發佈俗稱“八號風球”的熱帶氣旋警告和暴雨警告。隨着“苗柏”漸離,香港13日先後取消上述警告,公共服務逐漸恢復正常。
香港天文台13日凌晨4時40分將熱帶氣旋警告從“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降為“三號強風信號”,又於上午11時10分取消所有熱帶氣旋信號。
以數字颱風信號系統向市民預警熱帶氣旋來襲的做法在香港已經沿用100年。據香港天文台介紹,這一數字信號系統包括“一號戒備信號”“三號強風信號”“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九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十號颶風信號”等。


也就是在昨天,使用了100年的數字颱風信號登上香港郵票。香港郵政昨天發行《數字颱風信號百週年》郵票一套,包含5枚郵票和一枚小全張。有朋友趣談正是這套郵票引來了颱風“苗柏”,這當然是一句笑談,但是集郵者可不願放棄這個難得的機會。
有不少香港郵友就特別使用2.20元港幣面值的郵票(該枚郵票主圖即為三號強風信號)製作了實寄封,在實寄封上還自己打印了香港天文台官方颱風信息。證明這枚“三號強風信號”郵票正是在香港遭受三號強風期間發行的。使得這套郵票更加具有意義。
(2017-06-14)
颱風條件下的海氣相互作用和海氣耦合模式研究可有效提高對台風強度的預報能力。
每到颱風季,颱風都彷彿是一隻變幻無常的洶洶怪獸,讓人不得不繃緊精神,尋找應對之法。為了掌握這隻怪獸的蹤跡,瞭解它的“脾性”和“威力”,必須對台風的移動路徑和強度進行準確的預測和預警。
得益於數值天氣模式的發展,目前對控制枱風移動的大氣大尺度引導氣流的預報能力大大提高,使對台風的路徑預報平均誤差從10年前的110公里左右提高到目前的70公里左右,我們可以較為準確地捕捉它的蹤跡;儘管如此,颱風強度變化的預報能力卻停足不前,是國際氣象界公認的難題。海洋是颱風發生發展的能量源泉,颱風強度受到海洋動力和熱力過程等複雜海洋過程的影響,同時海洋狀態也因颱風而變化,因此海洋與颱風是兩個相互作用的主體,這種相互作用過程極為複雜,讓人難以捉摸。
南海浮標列陣(紅點)和經過其附近的5個颱風
例如,颱風作用下海洋次表層冷水會上翻以降低海表面温度(SST),使颱風強度比固定海表面温度情況下弱,但海表面温度降低的幅度又與海洋温度和環流結構有關;高風速條件下,海面波浪會增加海面粗糙度,有利於颱風減弱,而海面產生的大量飛沫則會增加海洋向大氣的水汽輸送,降低海面粗糙度,卻有利於颱風增強。可惜的是,現有颱風預報業務模式通常假設海洋的温度和粗糙度等物理屬性不隨颱風過程變化,這顯然不利於做出準確的颱風強度預測。為此,在國家973計劃的支持下,中國氣象局上海台風研究所聯合相關單位組成研究團隊,開展了颱風海氣耦合預報關鍵技術研究,以期探明海氣相互作用對台風的影響。
飛越颱風
開展海洋與颱風相互作用研究的一大難題是缺少颱風過程中的海上觀測資料。在台風極端天氣情況下利用常規手段進行觀測非常困難。為了對目標颱風進行從大氣到海洋的更為全面的綜合立體觀測,研究團隊在南海北部颱風活動最頻繁的海域佈設了由5個錨定浮標和4個潛標構成的海洋觀測陣列,以獲取颱風影響下整個上層海洋和海面氣象變化信息。利用該觀測陣列,研究團隊在2014年獲得了颱風“威馬遜”和“海鷗”比較詳細的實時海洋和大氣觀測資料。這種專門針對颱風過程的海洋觀測陣列在國內尚屬首次,在國際上也很罕見,為剖析颱風過程中的海氣相互作用過程和機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第一手資料。
同時,上海台風研究所與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四院聯合設計和研發了火箭下投探測颱風新技術,即利用火箭作為運載工具飛越颱風,並多點下投探空儀。為了保持火箭彈的氣動外形與硬件接口基本保持不變,研究團隊將有效載荷換裝為裝填下投式探空儀與中繼轉發設備的載荷艙,並對制導穩定系統和飛行控制系統等進行了颱風探測的適應性改造。該火箭系統由控制系統、發動機、彈體結構和遙測系統等構成,採用車載垂直髮射方案。火箭系統成功解決了高效減速、探測儀防震和雲層對衞星傳輸信號的衰減等一系列技術難點。
火箭飛越颱風的過程中,將搭載的多個探空儀下投至颱風內部進行探測,並將探空儀測得的數據通過GPS和北斗衞星經中繼實時傳輸至地面。與一些國家開展的飛機台風觀測相比,火箭颱風探測的優勢在於:飛行高度更高,可達颱風環流的頂部15公里以上高空,其下投探空資料對台風垂直結構描述更加完整;火箭飛行速度更快,完成一次探測飛行只需幾分鐘,所測得的資料幾乎可以反映颱風同一時刻的狀態,而飛機探測通常耗時2小時以上。2015年10月3日,對1522號颱風“彩虹”成功實施了探測試驗,全球首次通過在台風不同區域投放多個下投式探空,獲得了大量颱風內部風、温、壓、濕等氣象要素的可靠資料。此次試驗的成功,標誌着快速、精準、同時獲取海上台風多部位結構信息的探測技術取得重大突破。研究團隊對台風內部精細結構的直接觀測資料分析,加深了對台風結構變化及其對路徑和強度影響的機理認識。
觀測湍流特徵
海洋與颱風相互作用的直接體現是動量和熱量的交換,而這種交換主要是通過時空尺度很小的湍流過程實現的,但常用的氣象觀測設備只能探測分鐘級的大氣平均狀態,無法對三維湍流進行直接觀測,通常數值模式中湍流的作用則由平均狀態量的參數化方法表徵,具有較大的經驗性,且普適性存在爭議。相比之下,研究團隊認為佈設超聲風温儀是直接觀測大氣湍流的有效手段。該儀器觀測資料的時間分辨率高達0.05秒,可以捕獲多尺度湍渦的三維擾動信息。
於是研究團隊在我國東南沿海佈設超聲風温儀來“圍捕”颱風邊界層湍流觀測數據,最終依此分析揭示了一些颱風邊界層大氣湍流輸送特徵的新事實。首先,研究團隊發現,在台風不同部位,不同尺度湍流之間能量傳輸方向差別較大,在台風內核區域,以小尺度向大尺度反向串級輸送為主,而在台風外圍區域則以大尺度向小尺度正向湍流串級輸送為主,這區別於認為大氣湍流能量主要以正向串級輸送為主的傳統觀點;其次,研究團隊發現颱風邊界層內的湍流平均時空尺度、動量通量隨高度變化廓線等因不同的颱風而有差異;第三,颱風近地面邊界層大氣中湍流動量垂直通量雖然主要沿平均風垂直切變梯度方向輸送,但普遍存在沿逆梯度方向輸送現象,且高度越高,逆梯度輸送現象越明顯;第四,研究團隊提出了一種去除湍流資料中船體運動和晃動影響的方法,提高了船載走航觀測方式所獲湍流資料的應用價值;第五,無論是有限風區還是無限風區,海面拖曳係數CD均存在極大值,並隨風速的進一步增大而減小,極大值對應的風速要略小於已有的多數研究結果;第六,中國沿海台風從2分鐘平均風速到10分鐘平均風速的轉換系數比世界氣象組織(WMO)的推薦值低約7%。
改進耦合模式
當前天氣預報的準確率越來越依賴數值天氣預報水平,但在我國的颱風業務化預報模式中極少使用實時的海洋觀測資料。為此,研究團隊首先建立了一個由海洋環流模式、海浪模式與大氣模式構成的颱風海氣耦合模式系統。該系統對反映海氣相互作用的耦合方案進行了改進,實現了3個模式之間更加完整和合理的能量同步交換,能夠更加真實地描述複雜的颱風海氣相互作用過程。例如,研究團隊採用分粒徑段組合方式對海洋飛沫生成函數進行改進,在此基礎上發展了一個考慮海洋飛沫作用的新拖曳係數方案,由此改善海氣界面海氣動量和熱量交換表達方式。
研究團隊應用集合最優插值方法(EnOI)同化高分辨率衞星遙感海表面温度資料,通過與本項目南海強化觀測陣列海洋資料的比較,證實該方法有效地改進了海洋環流模式初始場。另外,該系統還改進了颱風模式的初始場,主要發展了集合混合同化技術,實現了對衞星、探空(包括火箭探空)和海洋浮標等多源資料的集合同化,並據此開發了颱風集合預報技術和產品。大量颱風個例數值模擬試驗表明,改進後的颱風海-氣-浪耦合模式可有效提高對台風強度和結構變化的模擬和預報準確性。
實踐證明,研究團隊開展的颱風條件下的大氣與海洋綜合觀測、海氣相互作用研究和海氣耦合模式技術開發等工作可有效提升對台風強度的預報準確性,將在我國防颱減災領域發揮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永平、雷小途
(2017-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