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運的是,中國還有更多‘下金蛋的鵝’”

“幸運的是,中國還有更多‘下金蛋的鵝’”

香港《南華早報》1月9日文章,原題:中國需要中產羣體的擴大和消費延續經濟成功

去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中國宣佈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並消除了絕對貧困。如今,中國的人均GDP接近1.05萬美元,約4億人成為中產。中國不僅是全球第一大貿易國,也是外國直接投資的最大接受國。

顯然,中國正在失去勞動力優勢。如今中國的生育率降至自1978年以來的最低點。資本密集型增長導致中國過度依賴龐大的房地產行業。

在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貿易、投資和消費中,中國的新經濟哲學已堅決將其繁榮寄希望於後兩者。即便如此,去年前10個月貿易對中國GDP增長的貢獻率仍然高達19.5%。面對供應短缺問題,中國扮演着滿足全球需求的世界工廠的角色。然而,儘管在貿易領域表現優異,中國的消費復甦依舊緩慢,過去兩年來的消費總額幾乎持平。

那麼,2022年中國還有“下金蛋的鵝”嗎?北京希望消費和科技驅動的工業化支撐經濟增長。可持續消費經濟的關鍵是社會低收入羣體的收入增長和中產羣體的壯大。中國計劃再使4億至5億中國人躋身中產。如果中國能實現該目標,那麼這些新的中產羣體將繼續推進中國的城市化進程,還將購房買車和利用包括外賣、旅遊與教育等在內的各種服務,併為城市新增產業勞動力。

他們不僅是中國消費的驅動器,還是中國工業化背後的動力。數億低收入羣體的命運將決定中國能否實現到2035年使其經濟總量翻一番的目標。全球技術競爭的核心是技術和供應鏈,但這主要是人才之爭。技術和供應鏈的流動性遠低於人力資本。儘管中國培養的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學科學生遠多於美國,但中國科技巨頭決心招募全球精英科學家。一旦擁有人才,中國能否擁有所需的芯片只是時間問題。

中國將繼續通過其擅長的以國家為中心的戰略刺激國內經濟:頗具前瞻性地提前建造大規模基礎設施。中國需要向基礎設施投資,尤其是數字和綠色技術,以維持一種可預測的經濟增長速度。此後,中國就能從21世紀的數字和環保基礎設施中獲得更廣泛的經濟收益。幸運的是,中國還有更多“下金蛋的鵝”。派對還遠未結束。

作者於澤為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研究員,王會聰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879 字。

轉載請註明: “幸運的是,中國還有更多‘下金蛋的鵝’”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