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紛紛,多方猜測的南北馬自達合併一事終於塵埃落定。
8月24日,馬自達汽車株式會社(以下簡稱馬自達)、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安汽車)及中國第一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一汽)發佈聯合聲明,三方就中國一汽參股長安馬自達事宜達成共識。
自此,長安馬自達將變成由三方共同出資的合資企業,公告中稱為(新)長安馬自達,由馬自達持股47.5%、長安汽車持股47.5%,中國一汽持股5%。同時,一汽馬自達將變更為由馬自達和(新)長安馬自達共同出資的合資企業。
此前,輿論場對南北馬自達合併已有預期,不少消息人士説的有板有眼,就等着馬自達中國出來官宣了。
為什麼這件事如此受關注?
因為對於所有利益相關方,以及關心喜愛馬自達的人來説,南北馬自達合併對馬自達在華未來發展有百利,是人心所向。同時,在汽車產業鉅變,以及馬自達開啓戰略轉型的大背景下,也大勢所趨。
事實上,除更好地發揮協同、聚焦效應等表層優勢以外,南北馬自達合併更是三方基於宏觀和未來視角,經過深思熟慮和多方權衡後,達成的最優解,有望實現三贏。
首先是馬自達。
馬自達是一個極具魅力,又極其執拗的品牌。其屢次公開表達類似觀點:全世界只要有2%的消費者認可馬自達就足矣。
某種意義上,雖然這一隻為悦己者容的品牌態度進一步提升了品牌魅力。但在當下汽車產業鉅變時刻,馬自達顯得更加格格不入,放大了品牌發展的不確定性。
另一方面,近兩年馬自達在華髮展遭遇瓶頸。其2020年銷售21.45萬輛,今年1-7月累計銷售11.03萬輛,大概率將以負增長收尾。去年初,馬自達宣佈到2022年前不再推出新產品。這讓其在華本就狹窄的產品線更加捉襟見肘。
如此狹窄的產品線還要被分割為兩個渠道銷售,讓南北馬自達各自經銷商難以為繼。同時,體量日益縮減的馬自達也亟需正視資源浪費、無法聚焦的弊端。
所以,偏執如馬自達也需要認清現實。今年7月份,馬自達宣稱到2025年將推出13款電動汽車,包括BEV、PHEV和HEV多種動力,並宣佈到2030年實現所有產品電氣化。
這可以認為是馬自達向趨勢妥協,多少淡化了外界對其仍投入大量資源研發直6發動機的質疑。
但馬自達仍是“馬自達”。2022年,搭載直6發動機,採用縱置後驅佈局的全新一代阿特茲將面世,馬自達希望以此開啓一個新世代。而這款重磅產品也勢必將交給體系更完整,以及與馬自達利益牽連更深的長安馬自達來投產。
對於中國一汽,如果沒有換代產品引入,意味着一汽馬自達已完成了歷史使命。
事實上,一汽馬自達本就是一個特殊企業。與擁有生產-銷售職能的長安馬自達不同,一汽馬自達只是一個銷售公司,產品由一汽轎車代工,馬自達負責技術投放。
得益於一汽和馬自達在2003年簽訂的技術合作協議,在多年合作中,一汽轎車獲得了多項馬自達核心技術,持續賦能奔騰品牌,實現了合作初衷。
此一時、彼一時。對於中國一汽,馬自達深耕的大排量發動機技術和產品太過小眾。奔騰不僅沒有推出類似產品的計劃,且一汽轎車為其改造升級生產線不划算。
所以,中國一汽的這道選擇題並不難做,也能給廣大銷售網絡投資人一個妥善交代。
換到長安馬自達視角,此次合併無疑為其帶來了更大的發展空間。正如聲明所講:“(新)長安馬自達將繼承長安馬自達和馬自達的相關業務”,意味着其將成為馬自達在華唯一商業主體。
馬自達勢必將投放全部資源給(新)長安馬自達,包括但不限於換代阿特茲,以及未來全新電氣化產品。馬自達本就是一個粉絲眾多、且忠誠度較高的品牌,未來更多新產品的加入,將讓(新)長安馬自達有望充分兑現馬自達的市場潛力,逐步實現馬自達的高端夢想。
另一方面是南北馬自達優質渠道資源的整合。在新合資公司中,中國一汽佔股5%,等於官宣兩家公司的銷售網絡將融合。站在運營視角,長安馬自達節約了大量成本,擁有了大量成熟可靠的線下銷售軟硬件和人員。
但擺在(新)長安馬自達和馬自達面前的挑戰仍存在。在2022年新產品到來前,馬自達在華仍將經歷陣痛。在沒有新產品刺激的情況下,如何維持市場聲量,保持存在感,將是(新)長安馬自達的最大課題。
另一方面,儘量安撫原一汽馬自達銷售網絡投資人,避免出現大量退網情況,也是(新)長安馬自達的當務之急。
觀點:
其實馬自達在華整合業務的跡象早已顯現。
過往幾屆國內A級車展,馬自達都以“One Mazda”的姿態登場,淡化長安馬自達和一汽馬自達。而馬自達中國於7月5日發佈的推文引用了中國古訓“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強調合作才能共贏的觀點。
希望(新)長安馬自達能在三方順利合作的基礎上,真正將馬自達品牌的魅力一覽無餘地展現給中國消費者。中國市場需要馬自達這樣小而美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