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動聽響亮的名字,能給別人加深印象,一個不理想的名字,則容易被別人所遺忘。對於大部分農民來説,寶寶降臨人世以後,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給他取一個好名字。有的家長在孩子出生前,就已經開始着手準備了。以前大家給孩子取名字,都是按照輩分來取的,這就是我們常説的“字輩”。這是我國傳承了上千年的取名方式,也是古代一種特別的“禮”制。
不過,隨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用這種方式取名的人越來越少了,“字輩”也就漸漸成為了歷史。之前在農村那麼流行的方式,現在卻沒人用了這是為啥?是因為土還是因為尷尬?有的人認為這種取名方式,沒有什麼太大的意義,但是村裏的老農卻説了3句話,告訴我們正確答案的同時,也打臉了所謂的偽專家!
一,農民的思想變了
以前的農民思想保守,什麼都按照傳統習俗來,像取名字這樣的大事,肯定就按照“字輩”來取了。但隨着社會的飛速發展,農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對以前的習俗也就沒那麼重視了,起名字也是這樣,怎麼聽着舒服就怎麼來了。其實這種方式並不土,只是用的人少了而已。
二,以前的取名方式,不夠時尚
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民朋友對取名字的想法,也從以前的單一呆板,變成了現在的多元時尚。如果還按以前的方式取名,不僅沒有這麼多時尚的名字,甚至還經常出現重名的情況,既然滿足不了現代人的需求了,按輩分取名字的農民,自然也就越來越少了。
三,為了避免尷尬
其實,不按照輩分起名的情況,是從五六十年代以後才出現的,尤其是在現在的年輕人身上,體現的更加明顯,這又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很多晚輩的年齡,和長輩的年齡相仿,甚至比長輩的年齡還大,見面總不能叫人家弟弟吧,為了避免尷尬,很多人也就不願用輩分取名了。
四,家族之間的交流少了
以前的農民都住在一起,為了方便家族之間的交流,所以大家都用輩分來取名,但現在很多人在外打工,幾年都不見得回來一次,家族之間的交流少了,對“字輩”也就不怎麼講究了,所以用輩分取名的人就越來越少。
最後小編想説的是,字輩作為姓氏文化的一部分,我們應該將它好好的發揚下去。你們那裏還有人按輩分取名嗎?你們對此事有什麼看法嗎?歡迎大家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