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的感情,都講“利益”

知乎上有個提問:“如何理解人際交往的實質?”

有個高贊回答説:

深感認同。

所謂人際關係,其實就是利益交換的過程。

只以犧牲一方的利益,去滿足另一方,只會讓彼此關係失衡,從而慢慢疏遠。

各取所需,相互交換,才是維持彼此關係長久的相處之道。

就像《極簡力》中所提到的:“等價的交換,才能換來合理的幫助。”

説的正是這個道理。

長久的感情,都講“利益”

人與人的本質,就是“利益互換”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大多數情感皆是因利相交,大多數的關係也都是有利可圖。

無論社會還是人情,利益是一切關係的基礎。

電視劇《三十而已》裏,顧佳本不喜歡虛偽的王太太,得知王太太連梵高和莫奈的畫都分不清時,非常嘲笑她。

但是,為了自己家孩子能去心儀的幼兒園上學,顧佳做好甜點親自送給王太太;

得知公寓的電梯壞了,顧佳趕緊穿着拖鞋一層層爬上樓,為的是跟王太太換鞋,讓王太太能穿拖鞋下樓。

後來,顧佳又憑藉和王太太的關係,成功進入了太太圈。

在這裏,為了幫助家裏的煙花廠拿到訂單,她主動示好於太太,並且幫助於太太搞定了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問題。

於太太作為回饋,才幫助顧佳和丈夫説情,促成了兩家的合作。

顧佳幫助王太太搞定事情,自己也得到了相應的價值回報,這就是典型的“利益互換”。

老子説:“預先取之,必先予之。”

想要得到,必須首先給予;想要收穫,必須首先付出。

生活中那些人際交往的高手,大多都是懂得利益交換的利他主義者。

他們看清了人際交往的本質,懂得用不同的價值與對方交換,來滿足自己的慾望。

錢鍾書先生在寫《圍城》的時候,楊絳為了照顧錢鍾書,停止了自己的寫作,再加上錢鍾書新作品還未寫成,家裏一度入不敷出。

在生活難以為繼時,導演黃佐臨採用了楊絳的喜劇劇本並及時支付了稿酬,才讓錢鍾書渡過了難關。

而黃佐臨導演之所以願意這樣做,不僅看重錢鍾書夫婦的創作潛力,更重要的是,他知道日後,他們一定會產出更優秀的作品。

多年後,當黃佐臨之女黃蜀芹導演想要進軍電視劇市場時,錢鍾書作為回報,把《圍城》的影視版權贈與黃蜀芹。

有句話説:“人脈的基礎,是學會去交換資源。”

所謂的人脈,其實大多都是由利益交換而來的。

所有人都希望別人能夠給予幫助,付出對自己有利的價值。

而聰明人則懂得利用人性,先用自己的價值交換對方的價值,最終成為人際交往的受益者。

長久的感情,都講“利益”

長久的感情,都講“利益”

等價交換的關係,才能長久

李笑來在《時間的朋友》書中寫道:

真正的人脈,就是一個人的真功夫。

你只有給到他人同樣的價值,對方才會給予回饋,否則只能是泛泛之交。

作家李尚龍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他的一個作家朋友,成名之前曾多次給一家報社投稿,可編輯總是愛搭不理。

後來,朋友有了聲望,那位曾拒絕過他的編輯竟然主動聯繫,兩人還成為很好的朋友。

李尚龍不解,問道:“你為何和這家報社的關係那麼好?”

朋友説:“等價的交換,才能有等價的友誼。”

網上有一句話,很有意思:

的確,想要長久維持一段社交關係,最重要的是擁有“等價交換”的價值。

曾看到一個受歡迎公式,是説一個人的受歡迎程度≈你的【可交換價值】=你的【價值】×你的【可交換系數】。

這裏的價值就是你的硬實力,即本事;而交換系數就是軟實力,是指兩個人之間的關係程度。

20世紀70年代,沈弼擔任香港匯豐銀行董事長,李嘉誠是當時香港第二大房地產開發商。

兩人私交極好,所以當李嘉誠需要銀行支持,給自己延期付款的特權時,他首先想到的就是沈弼。

沈弼深思熟慮,答應了他要求的同時説:

對於大多數交往來説,利益是首位,關係才是次位。實力才是交往的基礎,關係只能是錦上添花。

説到底,人與人之間能長期維持情感,靠的就是相互“有利可圖”。

長久的感情,都講“利益”

不談利益的感情,才值得珍惜

俗話説:“相互補台,好戲連台;相互拆台,一起垮台。”

很多關係,的確需要彼此幫襯,共同成長。

但也有一種感情,無需“利益”也能長久,不用“交換”也能深厚。

有人問周國平:“人生最值得珍惜的是什麼?”

他説:

人與人之間,雖説利字當頭,但比利益更重要的,是與父母、子女、夫妻、手足之間的至真情感。

這樣的關係,不必費力討好,不用相互猜忌,時間越久,感情越濃。

別等到來不及,才懂得珍惜家人

記者曾問過比爾·蓋茨一個問題:“世界上最不能等的事情是什麼?”

蓋茨回答説:“世界上最不能等的莫過於孝順父母。”

生命來來往往,很多人在不同的時間選擇離開,但唯一不會走散的就是親人。

父母、夫妻、子女,我們總是把這些唾手可得的關係,當成一種習慣。

把温柔耐心留給靠利益維繫的關係,卻把冷漠暴躁留給親近的家人。

不要等生活陷入困境、人際交往出現難題時,才懂得感情的珍貴。

珍惜所擁有的,離開讓人煩惱的。

多陪伴父母,多關心家人,不要在失去後,才追悔莫及。

對待親人,付出比索取更重要

蔡康永説:

“人與人之間是有一個情感賬户的,每次讓對方開心,存款就多一點,每次讓對方難過,存款就少一些。”

感情就是這樣,它無法用利益來衡量對錯,也無需用利益交換平衡。它像一個存儲器,存的越多越深厚,拿的越多越淡薄。

生活中,我們總在不斷索取父母的關心、伴侶的疼愛,殊不知再親近的感情,也會因為肆意揮霍而漸行漸遠。

要知道,愈親近的人,愈在意對方的感受。

懂得在索取的同時回饋父母、伴侶,才是對彼此關係最大的重視。

最大的成功,是陪伴家人

谷歌首席財務官皮切特曾説:“生活是美好的,但要有所取捨。”

我們總是用很多時間來維繫關係,卻忘了父母、子女才是我們最需要陪伴的人。

一個人的成就,也不以金錢利益衡量,而是一生中,我們被多少人記得,又被多少人愛着;

真正的成功,不是擁有怎樣的成就,而是能夠時刻陪伴父母,與家人團聚。

就像曾看過的一句話:

懂得合理分配時間,平衡不同身份角色的價值,才是一個成年人應有的自覺。

不妨拿出更多時間,來陪伴父母親人,因為他們才是我們此生最重要的關係。

長久的感情,都講“利益”

感情,留給愛你的人

生活中,我們常常弄錯了關係,把最好的脾氣,留給別人,把最壞的情緒,留給家人;

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別人,卻把忙碌,留給家人。

我們也總是會對別人給予的利益感激不盡,卻對親人的恩情視而不見。

這個世界上90%的關係都是利益交換而來的,唯有那10%的關係才是血濃於水、永不衰減的。

願每個人都能夠拿出更多時間陪伴親人、給予家人足夠的關心與照顧,這才是我們這一輩子最應該做的事。

就像那句話説的:

總有一天,你會發現,只有自己家才是自己的依靠,才是自己能停留的港灣,只有親人才會對你不離不棄。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53 字。

轉載請註明: 長久的感情,都講“利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