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1582年的10月為什麼只有21天少了的那10天又去哪了

由 納喇傲兒 發佈於 綜合

眾所周知,一年要麼有365天,要麼有366天。而一年之中的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和12月都是31天,4月、6月、9月和11月為30天,2月要麼28天,要麼29天。不過有那麼一年,明明有31天的10月,卻只有20天,這年就是1582年。
那麼問題來了,1582年的10月為什麼只有21天?少了的那10天又去哪了?要解決問題,先要了解我們現在日曆(即公曆)的來源。目前我們用的公曆的雛形叫儒略曆。它由羅馬共和國獨裁官儒略·凱撒(即凱撒大帝)在公元前45年1月1日起執行的取代舊羅馬曆法的一種曆法。
最初的儒略曆,一年被劃分為12個月,大小月交替,單數月是大月,長31天,雙數月是小月,長30天,只有平年2月是29天,閏年2月為30天。4年一閏,平年365天,閏年366天,為在當年2月底增加1天,年平均長度為365.25天。
公元前46年,儒略·愷撒的繼承人奧古斯都上位後,從2月中減去1天,變成平年2月28天,閏年2月29天。再把從2月減去的那1天加到8月上(8月的拉丁名即他的名字奧古斯都),使8月變成大月。然後又把9月、11月改為小月,10月、12月改為大月。這就是改良版儒略曆。
到了公元525年,一個叫狄奧尼西的基督信徒,為了預先推算7年後(公元532年)“復活節”的日期,提出了耶穌出生於古羅馬狄奧克列顛紀年之前284年的説法,主張以耶穌出生之年作為起算點的紀年方法。也就是説,耶穌出生前成為公元前,出生後稱公元。
之後,狄奧尼西的這個主張得到了教會的大力支持。公元532年,教會正式把狄奧克列顛紀年之前的284年作為公元元年(就是耶穌誕生日,當然了,耶穌並不是1月1日出生的,而在中國這一年正好是西漢平帝元始元年),並將此紀年法在教會中使用,這就是格里曆。
起初,格里曆只在教徒教會內部使用,外部仍舊用儒略曆。可是,越到後面,儒略曆越不準。為什麼呢?眾所周知,地球繞太陽運行1周(1個迴歸年)的時間為365.2422天左右,儒略曆1年是365.25天。與迴歸年相比,每年都要多出0.0078天,也就是11分14秒。
乍一看,誤差似乎很小,可是經年累月下來,誤差可不是一般的大。就比如説,儒略曆將每年的3月21日定春分,然後大家根據春分來安排農作,下地幹活。可是到了1582年,人們發現春分的時間不準了。因為種植的時間的不恰當,導致收成鋭減。
接着,大家就把這消息報告給教會。教會得到消息後就查了查,發現真的快了好多天。既然如此,那該怎麼解決呢?教會的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於是找人驗證了下,不驗證不知道,以驗證嚇一跳。儒略曆最初制定的3月21日(春分),比1582年的3月21日快了10天。
也就是説,1582年大家以為的3月21日,其實是3月31日。為了挽救這個錯誤,格列高利十三世決定從1582年10月4日星期四的次日,直接跳到10月15日星期五。這樣一來,1582年10月的就由31天變成了21天,足足少了10天。而這少了的10天,則被格列高利十三世刪除。
不過,原星期的週期保持不變。之後,格列高利十三世發現教會內部使用的格里曆比儒略曆精確許多,跟迴歸年非常接近。儒略曆每年365.25天,迴歸年每年365.2422天左右,而格里曆居然每年精確到了365.2425天。儒略曆約每128年誤差1天,而格里曆約每3300年誤差一日
相比之下,格里曆的誤差,也更接近迴歸年的誤差(即約每8000年誤差1天)。也就是説,時間越久,格里曆比儒略曆更精確。在這種情況下,格列高利十三世下令推行格里曆,並做了特別規定:除非能被400整除,所有的世紀年(能被100整除)都不設閏日。
如此一來,每400年,格里曆僅有97個閏年,比儒略曆減少3個閏年。當然了,為了顯示自己的偉大,格列高利十三世還把格里曆改成了~格列高利曆,即公曆。格列高利曆雖然在1582年就已全面推行,但還要在幾百年才被世界上所有國家慢慢採用。
譬如德國在1700年開始正式採用, 而俄國一直到了紅色革命後的1918年才從儒略曆改到格列高利曆。而中國,於1912年民國初年開始推行格列高利曆,與中國傳統曆法~陰陽曆並行。(喜歡的話多多關注,多多點贊,多多收藏,轉發和評論,謝謝!本人其他文章也很精彩,歡迎品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