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在美國華盛頓,一輛警車從國會大廈前駛過。(新華社)
《俄羅斯報》網站1月8日發表作者亞歷山大·加修克的一篇文章,題為《攻佔國會大廈將成美國曆史分水嶺》,全文摘編如下:
憤怒、怨恨、敵意、震驚、痛苦、羞恥,全體美國人在2021年1月6日都不同程度地體驗了這些遠談不上愉悦的感受。正是這一天,數千名憤怒的抗議者衝擊並佔領美國民主的最高聖殿——國會大廈,這是美國曆史上前所未有的事件。對於正經歷不可逆轉的分裂的美國來説,1月6日無疑將與(2001年)9月11日一樣成為歷史分水嶺。對於一名遲暮之年的美國政客來説,要把美國修復成當年那個統一、驕傲和自命“例外”的國家已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政客惡鬥無視全民利益
當反對“竊取大選”的抗議人羣6日破壞國會大廈的大門和玻璃、齊心協力想要打斷總統權力和平交接程序時,華盛頓究竟發生了什麼?這正是許多分析人士所預期的一場史無前例政治危機的高潮,危機的起點則是2016年共和黨人特朗普贏得大選。過去4年來,美國民主黨精英在短期利益和自由主義意識形態日程的驅使下,對特朗普本人和他推行的保守主義內政外交政策發動真正的戰爭。使用的手段五花八門,包括試圖彈劾、“獵巫”、在主流媒體上造假以及嘗試利用“黑人的命也重要”等左翼運動來服務政治私利。
對此,從不掩飾政治自戀情結的特朗普憑藉右翼民族主義及白人至上主義選民的支持,以本能的粗暴風格予以針鋒相對的還擊。
但“紅線”——憲法和世人皆知的法律至上原則——在哪裏?在美國曆史上,政治鬥爭再激烈也不能越過上述紅線,越線者都要付出高昂代價。然而,美國當前的政治人物在華盛頓的殊死鬥爭中把昔日的禁忌忘得一乾二淨。在生理和精神上嚴重衰老且罔顧全社會利益的美國領導人患上了政治上的盲目症,這也成了美國國內意識形態、種族和國民分裂快速發展的催化劑。
兩黨相互“甩鍋”無休無止
國內分裂將把美國帶向何方?拜登將在幾天後就職,他始於重大危機的總統任期將受到何種影響?最近這些悲劇性事件將推動美國新總統在國內外採取哪些舉措?這些都是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
兩黨迅速就1月6日在華盛頓發生的事件達成共識,一致將肇事責任推給狂熱“暴徒”,同時把罪責加在濫用職權的“罪犯”特朗普身上。美國自由派媒體的吹鼓手開始全力頌揚“自由火炬和民主對專制”的勝利,希望以這種方式向美國民眾描述國會大廈遭攻佔事件。
但事實上,美國的形勢顯得很不一樣。只要挖得更深一些就能很快發現,美國政界的左翼和右翼都作出了相當令人擔憂的預測。
美國左翼的《雅各賓》雜誌認為,在衝擊國會大廈事件中異常活躍的右翼極端主義勢力在美國絕非局部、易變或暫時的現象。
而《美國旁觀者》月刊稱,特朗普的支持者即將受到鎮壓。
拜登接手“美利堅分眾國”
拜登能否在目前條件下重新黏合“美利堅分眾國”?在短暫的一個任期內,他能否像自己承諾的那樣消除分裂,成為“全體美國人的領袖”?
人們認為,即便考慮到特朗普在意識到美國面臨危險後作出和平交權的遲到承諾,這個任務也無法完成。華盛頓政治精英在(就膚色而言的)“黑色”與“白色”美國之間、(就黨派而言的)“紅色”與“藍色”美國之間錯誤劃出的分割線太深了。
在騷亂一天後,拜登在談及參與這一事件的人員時説:“這是一羣叛亂者、暴徒和國內恐怖分子。”他不知道,他這麼説其實也是在把這些標籤貼在認為大選“遭到偽造和偷竊”的數千萬美國人身上。
人們會問,對於這些美國公民來説,“竊取大選”的拜登怎麼能擔任合法的美國總統呢?無論如何也不行!正因如此,美國將繼續在內部對抗的“惡性循環”中下墜。這種循環將把(只有200多年曆史的)美國帶向何處?問題暫時沒有答案。
欄目主編:顧萬全 文字編輯:宋慧 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片編輯:笪曦
來源:作者:參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