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大江大河推薦官|王遠見: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治黃人一直在努力

由 梁丘憐翠 發佈於 綜合

 大江大河推薦官”: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黃河小浪底研究中心主任王遠見

九曲黃河萬里沙。黃河素有“鬥水七沙”之説,按1919年到1959年的多年平均數值算,它的年均輸沙量為16億噸,年均含沙量為35公斤每平方米,是世界上輸沙量最大、含沙量最高的河流。水少沙多、水沙關係不協調,是黃河複雜難治的根本癥結所在。

2002年以來,我國在大量科學研究和試驗的基礎上,持續開展黃河調水調沙。一代代治黃人艱苦奮鬥、賡續接力,治黃實踐實現了從量變到質變的重大飛躍。作為“大江大河推薦官”的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黃河小浪底研究中心主任王遠見,一直致力於黃河治理。他説:“如何興利除弊,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治黃人一直在努力。”

治黃人的成就感:

遊蕩性河道不再“遊蕩”,“懸河”不再抬升

王遠見自小便與黃河結下了不解之緣,黃河貫穿了他的人生軌跡。他成長於伊洛河畔,十一載清華園求學,師從中國科學院院士、黃河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王光謙。8年多研究院工作,黃河泥沙治理成了他甘願為之奮鬥終生的工作。王遠見説:“我是黃河邊長大的人,黃河是我的母親河,既然治河防洪對黃河很重要,那我就願意來到治黃第一線,將自己的畢生所學奉獻給黃河。”

在黃河的下游河道,有大量泥沙淤積,河牀因此不斷抬高,下游的灘面比新鄉市高出20米,比開封市高出13米,比濟南市高出5米。懸在頭頂的河牀成為了“地上懸河”。

為了守護沿岸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也為了守護母親河的安寧,王遠見帶領研究團隊潛心研究,在科研的道路上坐穩“冷板凳”,多年奔赴沿黃一線開展原型觀測,提出水沙調控的技術方案和科學建議。

“黃河泥沙治理的成就屬於我們整個治黃體系。”王遠見説:“最大的成效是沙被我們治少了,多年平均的入黃泥沙從原來的16億噸下降到了如今的不足3億噸。”

從小浪底出庫後直到山東河南交界,長達299公里的遊蕩性河段經過整治之後,河道也相對穩定了。此外,下游河道的“懸河”非但不再抬升,河牀也衝深超過兩米,儘管威脅還尚未從根本上去除,但減沙、降河牀一定程度上進一步保障了沿岸人民的安居樂業。

治黃人的目標:

讓人們忘掉黃河之害,永記黃河之利

回憶起曾經的黃河,王遠見説,自己出生前,1982年家鄉伊洛河有一場淹沒範圍很大的洪水,家人們都跑到了山上避難。黃河在上世紀90年代也發生過幾次較大的洪水,部分灘區人民受災嚴重。而新世紀以來,特別是小浪底水庫運行以來,已經很少聽到黃河的災害消息了。

王遠見説,這就是所謂的“善治者無赫赫之功。”這是治黃工作者們的辛勤努力以及小浪底工程的建設和運行所做出的巨大貢獻。“現在我們不能説黃河是一條絕對安全的河流,但是它一定是越來越安全的一條河流。”

“黃河寧,天下平。”黃河是世界第六長的河流,以其佔全國2%的河川徑流量,支撐着全國12%人口、17%耕地的用水需求,為整個黃河流域提供了生態屏障。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黃河同長江一起,哺育着中華民族,孕育了中華文明。對於治黃人來説,最大的目標就是讓人們忘掉黃河之害,永記黃河之利。

“我覺得我們其實一直都在向這個目標邁進。”王遠見説。

那麼,未來的黃河會是怎樣?距離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還有多遠?

王遠見表示,自己的導師王光謙院士也曾經提出,未來的黃河應是一條集自然、人文、科學、科技、工程於一體的幸福河。

“在我看來,一條真正的幸福河應該承載行洪輸沙、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等多維功能,並且多維功能能夠相互促進、協同發揮。儘管水沙關係調節仍是當前黃河治理的關鍵點,但長久來看,我們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同時,還要以頂層設計和系統思維來引領治黃實踐,才能真正把河治好。”

【“大江大河推薦官”徵集中】

如果你也想成為一名“大江大河推薦官”,請發送信息到cdsbwb@163.com。我們誠意邀請你和我們一同講述人與江河的牽掛,告訴我們有關你和江河的記憶,讓我們共同諦聽,河流江湖之潮下,歷史泛起的每一道向前奔湧的漣漪。

紅星新聞記者 吳陽 實習生 程禕晨

責編 鄧旆光 編輯 楊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