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與印度的發展互為對鏡,雙方之間的比較也從未停止過。近期,中印邊界爭端不時發生,個別媒體不斷炒作邊界問題,給已走過71載的中印雙邊關係蒙上了一層陰影。
在中國日報社《少年會客廳》第五期以“Z世代看中印關係——是判斷題,更是選擇題 (India and China in the eyes of GenZ)”為主題的節目中,清華大學印度留學生Ashish呼籲中印民間有更多理性聲音的迴歸,尤其是Z世代青年人要勇於扛起中印人文交流的旗幟,粉碎刻板印象和極端謠言:“中印青年的所思所想、過去與將來,都比我們願意承認的緊密得多。”
偏見難以持久 謠言終會破產
中印都是擁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在長期的歲月中,兩國文明互相學習,互相影響,互鑑共進,留下不少令人感慨的佳話:玄奘西行取經,播撒中印兩國人民千年的友誼之種;中國航海家鄭和七次遠航、六抵印度,帶去中國的友邦之誼;再到現代技術的發展,一部部印度電影傳入中國,轟動一時的《阿瓦拉》讓人們瞭解了印度的沙希·卡普爾和瑜伽,另一部極具影響力的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中印相似的教育風格和制度、因人口龐大而競爭性極高的學業壓力,讓觀影的中國學生有了強烈共鳴。
一次次的文化傳播,一部部印度電影對中國的影響,形成了中印兩國人民對彼此的整體印象,但與此同時,由於媒體報道的不充分不全面,以及受固有意識形態影響,中印龍象兩國之間的偏見和猜忌也在一步步加深。
種種衝突以及偏見,讓兩國之間看似有了不可逾越的鴻溝。但中印兩國互為重要鄰國,也是兩個最大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以及互補性。“中國是一個製造業大國,而印度是世界範圍內服務業的主要參與者。兩國在國內、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都面臨着類似的問題,可以在處理這些問題時分享經驗並相互支持,兩國是相輔相成的關係”,Ashish説到,“若中印關係改善,將能在區域和全球機構中產生巨大影響,如金磚四國、亞投行、25國集團峯會、東盟等,並能保護其國家利益,促進開放的區域主義。”Ashish也與中國與南亞合作研究中心秘書長劉宗義先生的觀點不謀而合,他曾在期刊《外交》上發表文章稱:
“兩國關係對於亞太和印度洋地區乃至全球的和平、穩定、發展和繁榮具有重要意義”,“作為金磚國家(BRICS)和二十國集團(G20)的兩個重要成員,中印在國際金融體系改革、氣候變化、全球貿易談判等全球性問題上具有眾多共同利益。同時中印兩國在上海合作組織、反恐、阿富汗問題等地區問題上也有着密切合作。中國還是印度最大的經貿夥伴之一,雙邊貿易和中國對印投資為印度經濟發展注入了巨大動力。”
由此可見,中印有必要打破龍象互傷的所謂宿命,堅持龍象共舞,要做夥伴,不要做對手;要和平,不要衝突;要合作共贏,不要零和博弈;要信任,不要猜忌;要前進,不要後退。
針對目前兩國人民對彼此的偏見以及兩國之間的鴻溝,Ashish希望通過兩國的常態化交流,促進兩國人民的理解。對於語言障礙,他希望兩國開設特別談話節目或者每週新聞回顧:“我認為,中國日報少年會客廳就是很好的平台,隨着印度和中國公民的信息來源的增加,一般公眾可以瞭解文化、人民和鄰國政府。這將有助於減少兩國之間的長期敵意和摩擦,並將推動邁向印中關係的新時代。”
中印人文交流需要世代傳承
在一項調查中顯示,當被問道,“你是否認為中印有必要改善雙邊關係”,兩國100位青年中90位均認為改善中印雙邊關係十分重要。Ashish也呼籲中印雙邊關係向好向善發展,中印青年能開展更多人文交流。
中印是世界上擁有青年人數最多的國家,兩國青年人數加起來超過其他任何國家的總人口。青年是中印友好的生力軍,中印關係的未來在青年人身上。兩國青年應具有全球眼光,加深對中印兩國的認識和理解,為中印民心相通牽線搭橋,為兩國關係添磚加瓦。
面對新冠疫情,恐怖主義、網絡安全等全球挑戰,兩國青年更需要敞開胸懷、打開視野,用自己的耳朵去傾聽、用眼睛去觀察、用心去交流、用頭腦去思考,探尋和發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和印度。
對於促進中印人文交流,Ashish作為年輕的國際大學生,他認為可以設立印中獎學金,以促進新一輪中印高等教育機構的學生的相互交流,深化雙邊關係,讓兩國學生獲得更多的教育機會。同時,他認為,還可以舉辦印度-中國奧林匹克數學和科學競賽,增強職業和學術目標,同時瞭解鄰國文化。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良好的民意基礎符合中印兩國的長遠利益,只有真正構建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只有通過兩國青年的互動,分享想法、前景、願望,兩國青年才能真正成為變革的積極力量。或許,到青年力量成熟之際,會因深入的理解和包容,為早已越過古稀之年的中印關係注入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