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它的評分沒有那麼高。
或者,它的觀看人數並沒有那麼高。
但是,它卻是本季口碑最高的韓劇,只一集就讓我們入坑,沉迷其中。
即便,它有一個拗口的名字——
播出過半,豆瓣評分依然堅挺在8.8分。
然而這樣一部好劇,標記人數卻沒超過3000人。
和近期的大熱門相比,這確實是一部沒什麼噱頭的劇集。
故事初看有些平淡,演員也不是當紅一線,除了秋瓷炫,擠滿人頭的海報上就沒有其他太熟悉的面孔了。
但這部劇有它獨有的魅力:很生活、很真實。
點開了,很可能就會不知不覺地陷入其中。
因為從它關乎家庭與親情的故事裏,每個人多少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影子。
《瞭解的不多也無妨,是一家人》圍繞着一個普通的五口之家展開。
脾氣火爆剛直的老爸,外柔內韌的老媽,性格高冷的大女兒,開朗外向的二女兒,以及毫無話語權、習慣遷就家人的忙內小兒子。
一家人平靜的生活,被母親一個突然的決定打破。
她決意和結婚40多年的丈夫卒婚。
所謂卒婚,字面意思,是指從婚姻中畢業,省掉了一系列繁冗的手續,各自分開居住。
對於母親突如其來的決定,家中所有人都表示反對。
父親本人也是以暴怒出走,表示不理解。
母親做了一輩子家庭主婦,只為丈夫、孩子與家庭存在,卒婚的意願似乎是一次遲到的自我意識的覺醒。
可是這個決定,遠非自我覺醒、自我賦權就能簡單定義的。
這個決定下,積壓着數十年以來的家庭矛盾。而故事由此徐徐展開,細數這個普通家庭平靜表面下的暗流湧動。
如同一件佈滿裂紋的瓷器,家人之間也裂開了大大小小的隔閡與芥蒂:
父親和母親早已形同陌路,一交談就惡語相向,像是引線已被點燃的爆竹,吵個不停;
母親與大女兒之間,隔着難以消解的疏離與生分;
二女兒賭氣父親偏愛大姐,也因為許久前的一次爭吵,五年沒和大姐説過一句話;
忙內是家人的粘合劑,哪裏有縫粘哪裏,可是再怎麼打圓場,也無法維持搖搖欲墜的家庭。
就在分崩離析之際,轉折突然來臨。
父親在一次意外中失憶,記憶只停留在22歲,性格發生了180度的反轉。
他對妻子變得温柔深情起來,卻也不知如何和長大成人的三個孩子相處,跌跌撞撞中重新適應現代社會,適應並不熟悉的家人。
看到這裏,你們大概知道,我為什麼推薦這個劇了吧!
《瞭解的不多也無妨,是一家人》講述的無非是家長裏短的瑣事,每個家庭成員各自的生活,以及彼此相處的日常。
這部劇對親情的描寫中,最吸引人、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它提出了一個真實卻殘酷的問題:
你真的瞭解你的家人嗎?
在導演權英日看來,家人,雖然是比誰都要親近的血緣關係,但有時比外人更陌生,“家庭是複雜且微妙的”。
隨着年紀的增長,孩子與父母相處的時間越來越少,可以分享的也越來越少。大家時有交集,終歸是過着各自的生活。
隨之而來的是一個有趣卻往往被忽略的事實:
原本以為,越親密的關係,越意味着無話不談;但當人們越懂事,與家人的羈絆牽掛越深,親人間不願分享的秘密與情感,遠比想要或能夠分享的,要多得多。
久而久之,家人,也就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劇中的家庭,每個人都藏有各自的秘密:
大姐流產,選擇對家人隱瞞;
二姐愛上了新來的上司,只向好友傾訴;
老幺無意間知道了大姐的身世,卻把真相深深壓在心底。
不能啓齒,或許是害怕傷害到親人,或許是想一個人扛,或許是連自己都想要讓它在記憶裏慢慢腐爛。
對於這些秘密,導演用以呈現的方式也非常聰明,他先將結果融入到各種不經意的小細節或者突如其來的反轉中,然後再像懸疑劇一樣,一層一層撥開懸念,直到最終的答案。
劇集一開始,鏡頭掃過主人公的家,牆壁上貼着三個孩子的畢業照。
這不過是一個交代環境的常規鏡頭,看似無意,其實卻為後續的故事埋下了伏筆。
玄機就在三個孩子的照片裏,這是三位主角第一次亮相,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他們的差異:
大女兒濃眉大眼,是標準的美女;二女兒和小兒子單眼皮塌鼻樑,樣貌則普通許多。
明明是一家人,為什麼顏值相差那麼多?
導演用一個鏡頭,在觀眾心中植入一個小小的疑問。
直到第二季結尾,失憶老爸的一句話,讓人豁然開朗:
原來大女兒是媽媽和其他男人的孩子,這自然也解釋了她和弟弟妹妹外貌上的差別。
但隨之而來的,是更大的懸念和秘密:
大女兒的親生父親是誰?
媽媽為什麼沒能和他結婚?
故事像闖關遊戲,一關接着一關地前進,直到抵達最終的真相。這個家庭完整的面貌、完整的歷史,才真正呈現在人們面前。
導演也是依靠這樣的方式,使得整部劇在平淡瑣碎之中,又充滿了吸引人繼續觀看下去的慾望與動力。
第一個問題之後,劇集更進一步,拋出了更為扎心的第二個問題:
你真的願意去了解你的家人嗎?
是的,這個問題更殘酷,也更致命。
比想了解而不得更讓人難過的是,或許自己從來都沒有努力試着去了解過。
每個角色,也都在經歷着類似的失誤:
媽媽強行將自己的價值觀灌輸給大女兒,堅持讓後者備孕生子,卻不瞭解對方曾經為懷疑遭受過的精神與身體的雙重摺磨;
而子女們堅決反對母親卒婚的決定,不停勸阻,卻不瞭解對方在婚姻中承受的壓力與不幸。
人們習慣性地認為親情是無私的,但實際上,親情在很多時候反而是自私的。
劇中,二女兒一直記得,小時候媽媽只帶着大姐出去玩,留下她一個人和爸爸在家。
記憶中,姐姐從外面回來,攥着一束鮮花,臉上滿是幸福。
可是在大女兒的記憶裏,那次出行她走了好遠好遠的路,飢腸轆轆地到了海邊,卻不敢向媽媽要吃的。因為她知道,媽媽帶的唯一一瓶果汁裏,放了毒草藥——
她以為媽媽要毒死她和自己。
所以當她筋疲力盡地回到家,大門打開的一剎那,是吃到了爸爸做的熱飯,容光煥發生機勃勃的妹妹。
每個人的記憶以自我為中心,產生了巨大的偏差與錯位。
她們為此埋怨、嫉妒,在心裏擰成了一團解不開的心結。
親情一定程度上,成為了一道特權。因為這份關係,每個角色都認為自己理所應當地被原諒、被理解。
可是這份自以為的“理所應當”,換來的往往是受到傷害,或者是傷害到別人。
劇中的角色與親近的人不斷爭吵,可是爭吵完,卻很少聽到道歉。
丈夫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把歉意藏在心裏;
女兒感覺到父母的低落,卻在電話裏欲言又止,將安慰嚥了下去。
看似輕巧的話語,在親密的關係中反而變得沉重和難以啓齒。
裝作不知道、裝作不瞭解、裝作一派和諧的逃避,反而成了最輕鬆的選擇。
但就像劇名提到的一樣,雖然不瞭解也無妨,因為是一家人,親情有它殘忍複雜的一面,也有無比動人的一面。
即使矛盾重重,那份情感與羈絆,卻也是人們堅守的底線與原則。
二女兒和大女兒無論有過多少矛盾、爭執、不快,但當得知姐姐遇到困難,妹妹仍然不顧一切地選擇站在姐姐身邊。
所以親情到底意味着什麼呢?
是靠血緣維持的默契嗎?從劇中大女兒的身世來看,血緣並不是親情的唯一解釋。
是性格的互補與磨合嗎?從二女兒和大女兒,還有母親與父親勢均力敵的爭吵來看,性格也不是合理的答案。
這部劇裏,親情是時間賦予給人的習慣與本能。
故事一直在強調時間——父母四十年的婚姻,大女兒與丈夫多年的婚姻,二女兒與男友長達九年的戀愛。
通過當下與回憶的穿插,這部劇表現出時間的殘酷,它是如何用日復一日索然無味的生活,慢慢瓦解掉一份情感的:
曾經炙熱的愛情走向名存實亡,曾經珍貴的陪伴變得可有可無——
所有一切,讓人看到了時間的猙獰。
但同時,時間卻也釀出了難以割捨的羈絆。
故事告訴人們,真正值得珍惜的,都能經過時間的考驗:
親人之間的秘密會隨着時間而被知曉,矛盾與衝突會因時間而化解和平息,而人,也會隨時間成長。
《瞭解的不多也無妨,是一家人》開播後,韓媒這樣評價過這部劇:“看着每一個性格不完美的角色,不知不覺間感覺像在看自己的故事一樣。”
儘管説着不一樣的語言,但每個家庭的悲歡,卻是相通的。
除了對家庭和親情的共鳴,這部劇也能引發對於每個角色個體的共鳴。
在導演權英日看來,他最終要講述的,“是關於人的故事”。
相比家庭這一整體的動盪,這部劇更關注家族的歷史如何塑造了一個人,以及每個個體的生活,因為家庭發生了怎樣的改變。
它不僅僅關於親情,也關乎愛情、友情與事業,每條故事線索、每段關係都塑造得非常飽滿。同時也涉及到了關於同妻、卒婚等等社會議題。
所有龐雜的支線和對社會話題的討論,都昭示了這部劇的野心,並非一部簡單的家庭劇。
但願它後續的故事,能保持住現在的水準,也能配得上這份野心。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