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行,一種新型的生活文化符號

騎行,一種新型的生活文化符號

文|漢卿

肉眼可見的,騎行正在成為一樁流行事件。

從北京的長安街,到上海的武康路、成都的天府綠道、廣州的閲江路碧道……成千上萬輛休閒自行車、公路自行車儼然成了一道流動的風景線。而隨便一輛看上去平平無奇的自行車,可能就價值幾萬。

自行車曾是中國人主要的通勤方式,隨着經濟社會發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自行車也逐漸被電動車、汽車這種更高級的代步工具取代。當下颳起的這股騎行潮流,一定程度上是因為疫情之下,公共交通、私家車出行受阻、成本提升,而自行車出行更加輕便、自由,重新獲得了人們的青睞。

騎行,一種新型的生活文化符號

但對於當下這股騎行潮,卻也不能用簡單的通勤方式來定義。一輛自行車價格動輒上萬,甚至數十萬;騎行裝備越來越專業;年輕人熱衷打卡“出片”;以騎行做為社交……這些與以往不同的新特質,都説明,騎行已經成為一種新型的生活文化符號,也在打造一種全新的身份認同。

騎行的人未必都那麼“有錢”“有閒”,但在這兩方面應當説都具備一定的基礎。這構成了彰顯此一人生品味的前提。他們不僅斥資購進高價公路車、山地車,也通過後期的配色、搭配、改裝,把自行車改造成自己喜歡的樣子。騎行本身被賦予了更多意義,也成了一種生活審美的自我表達,符合當下年輕人的心理特徵。

騎行,一種新型的生活文化符號

在互聯網空間裏的這代人,追求運動、時尚的生活方式,也有着相對超前的消費觀念,他們更願意為興趣與個性化買單。就像密室逃脱、飛盤一樣,騎行是運動,但又絕不止於運動。騎行當前仍然只是小眾的,但這恰恰構成了一種區分,不少年輕人為彰顯自己的個性與腔調,也加入了這股騎行大軍中。

當然,就像馬拉松的興起一樣,騎行潮的風行,也有着特定的社會因素。兩年多以來,疫情反覆,生活不確定性增加,身處這樣一個從未有過的大時代,很多人重新思考人生的意義。經由疫情,人們更加懂得了自由、健康、身心愉悦、社會交往的價值,而騎行,既綠色健康,又能強身健體,還附帶社交功能,成了人們釋放壓力的一個絕佳出口

騎行,一種新型的生活文化符號

人們的生活方式總是隨着社會經濟變遷而不斷流動。從形式上看,騎行熱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復古”,但解剖其具體內涵,恰恰可以從中看到時代的進步。現代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徵就是推崇多元與個性,不拘於一格,不形於一態,大眾與小眾,精英與草根,各類人羣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作為一種被重新賦予價值的生活符號,騎行是真正融入騎行者生活的,沒有人可以抗拒一個健康的身體與自由飽滿的精神狀態。哪怕有些人僅僅是為了拍幾張好看的照片,也是一種人生意義的表達與釋放。

文字:漢卿

欄目主持人:張永羣

責編:王遠方

編輯:孫岱 邢妍妍

【來源:光明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33 字。

轉載請註明: 騎行,一種新型的生活文化符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