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父母”太累了,努力感動了自己,可卻沒有感動到孩子
在中國做父母,內心永遠充滿了焦慮,這份焦慮來自於對孩子的期望和成長的磕磕絆絆。做父母的事事都想幫孩子解決,為他現在打好基礎,為他將來鋪好路,但這種事無鉅細的教育,也讓家長也心神疲憊。
中國家長是世上最無私的人,為了孩子成長和未來成才,甘願付出自己所有的精力和心血,可以説做到了感動自己。但是太過於“無私”的愛,卻很難感動到孩子。
第一, 將孩子的人生看做自己的人生,大事小事都管
做父母的天然有一種責任感,要呵護孩子健康長大,要培養孩子成才,將孩子的人生當做自己畢生的事業。大事小事能幫忙做的,全都都攔在自己身上,這種愛固然體現父母的偉大,但是卻養不出獨立有擔當的孩子。
孩子有自己的人生和思想,父母把孩子保護的太好,一點挫折和失敗都不讓他去體會,孩子會失去很多人生經驗。兇猛的動物,是在大自然優勝劣汰中拼搏出來的,象牙塔裏只能教出“傻大白”,家長不要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第二, 過於重視孩子學習,忽略孩子個性發展
不否定在當今社會,學習是最有前途的事業,也是最紮實最有希望成功的道路。家長們重視孩子學習,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在學習之外,孩子需要自己的個性,一味的壓制孩子天性,他就像是流水線裏生產出來的產品,規規矩矩但是也沒有特點。
孩子需要努力學習,但學習的範圍很廣,除了科學類學習,父母也要教會孩子做人的道理,發展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有屬於自己個性和特點的孩子,今後成長的空間會更大。
第三, 想要孩子聽自己的,卻忘了走進孩子的內心
做父母的總是天經地義的認為,孩子的人生應該是自己幫他選好道路,他只要按部就班的走下去就好。可是每一個孩子都是活生生的個體,他有自己的思維和想法,需要父母的認同和理解。
而“中國式家長”有個鮮明特點,那就是想要孩子聽自己的話,卻忘了走進孩子的內心,對孩子的意見不屑一顧,或者從心底就看輕孩子,認為他不成熟,所以雙方之間矛盾長期存在,對彼此間的誤會也越來越深。
父母對孩子的感覺是“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而孩子的則認為父母“老古董,保守陳規”,存在巨大的意見分歧。
中國式父母教育下的孩子,存在哪些弊端?父母過度的包攬,讓孩子錯失很多鍛鍊的機會,沒有做過家務,也沒有萌發對家庭的責任感,習慣了父母親手送上來,養成了依賴心理,將來難有對父母的感激之心,反倒是習慣從父母身上索取,成為“啃老族”。
最重要的是,家長希望孩子做點什麼,但是孩子做了卻認為孩子做的不好,孩子不做了卻指責孩子沒能力,漸漸孩子就喪失了內心主動權,缺乏競爭精神,今後喪失了很多機會。
除此之外,不經世事的孩子內心往往很敏感,遭遇挫折時抗挫折能力也很差。如果父母保護的太好,今後容易摔大跟頭。
家長如何全面發展孩子的人生?第一, 適當學會放手
有育兒專家曾指出,爸爸帶出來的孩子更優秀,因為爸爸不會對孩子大包大攬。孩子餓了,媽媽的做法是遞上一杯水,而爸爸的做法則是讓孩子自己倒水,順便也幫自己倒一杯。可能大家會説這是“偷懶”,但不可否認孩子獲取了勞動價值。
孩子到了一定年齡,父母就要學會放手,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這對孩子自身能力鍛鍊很有幫助。同時也增強了孩子的家庭認同感和責任感,是雙贏的局面。
第二, 學會尊重孩子,和孩子溝通
當我們大人在努力完成一項成就時,會歡欣雀躍想要告訴親近的人,從他口中聽到讚美和誇獎,這一點小孩子更明顯,他渴望得到你的鼓勵和尊重。
孩子成長需要父母高質量的陪伴,你選擇蹲下身來和孩子交朋友,你就能夠走進孩子內心。你選擇徵詢下孩子的意見,你就更能被孩子所信服,愛是相互的,你選擇尊重了孩子,孩子也會尊重聽從你。
第三, 抱有對孩子今後成長的期許,但也有能接受“孩子的平庸”
做父母的希望自己的孩子今後成才,但是成功的人就那麼多,我們不放棄對孩子今後成長的期許,努力陪伴孩子朝着更好的方向發展,但是也要有足夠的氣量,接受孩子今後的“平庸”。我們都沒做到的事情,孩子努力了也沒做到,這是很正常的。
大家怎麼看待這種“中國式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