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中緬國際通道大(理)臨(滄)鐵路建成通車。 賈翔 攝
中新網臨滄12月30日電 題:滇緬鐵路百年夢 飛馳電掣今朝圓
作者 繆超
滇緬鐵路——最早由英國人提出,曾寫進孫中山先生《建國方略》之中,始建於抗日戰爭中華民族危亡時刻,又被迫毀於抗戰烽火……30日,中緬國際通道大(理)臨(滄)鐵路建成通車,一個長達百年的“滇緬鐵路夢”成為現實。
當天,雲南省臨滄市舉行了盛大的建成通車儀式,當地佤族男女老少載歌載舞,慶祝鐵路通至位於中緬邊境的“世界佤鄉”臨滄。
中國鐵路昆明局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熊春庚介紹,大臨鐵路是支撐“一帶一路”建設綜合交通網的重要組成部分,線路全長202公里,設計行車時速160公里,是中國一級電氣化客貨共線鐵路。
圖為臨滄佤族載歌載舞慶祝鐵路通至位於中緬邊境的“世界佤鄉”。 賈翔 攝
“19世紀,英國駐雲南領事曾照會雲南總督,提出從緬甸修築鐵路經滇西的騰越進入雲南,路權歸英方。”對滇緬鐵路亦有研究的雲南省滇越鐵路研究會副會長王福永告訴記者,“鑑於中法滇越鐵路喪失主權的教訓,滇人都提高了警覺,不敢再讓路權與外人。”
1918年,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提出要修建從廣州經貴州至雲南,最後到達中國與緬甸邊界的鐵路。當時的中國雄心勃勃,希望打通更多與世界相連的通道,但國家積貧積弱難以支撐孫中山先生的宏願。
直到1938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很多沿海港口被封鎖,急需打開物資運輸新通道,於是舉全國之力搶築滇緬公路和滇緬鐵路。
當時,中國調集了全國著名的鐵路和橋樑專家,雲南先後徵集30多萬勞工參加築路。王福永説,“雲南絕大多數男性青壯年已參軍打仗,所以勞工的三分之一以上都是婦女和孩子,彝族、傣族、佤族、景頗族等少數民族都參與了滇緬鐵路的建設。”
今年97歲的唐有燦老人曾參與建設滇緬鐵路,他的兒子唐國用告訴記者,“父親15歲去修鐵路,和其他勞工一樣,他們明白鐵路對國家存亡的意義,大家萬眾一心日夜奮戰,鐵路線上都是人海戰術。”
在臨滄滇緬鐵路遺址公園內,記者看到巨幅石雕刻畫:一位婦女,胸前懷裹嬰兒,揹負籮筐擔土石,她身後尾隨着挑夫、馬隊、醫生、工程師……他們用堅韌毅力搶築一條通向緬甸的鐵路“生命線”。
圖為動車乘務員與乘客共同紀念大(理)臨(滄)鐵路建成通車。 賈翔 攝
1942年5月,日軍佔領了緬甸全境,為了防止日軍利用滇緬鐵路進入雲南腹地,中國炸燬了滇緬鐵路西線。當時滇緬鐵路已完成路基土方石的56%,隧道完成52%,橋樑完成45%。
“生於危難,毀於戰亂,滇緬鐵路是中國歷史上的一首悲歌。”王福永感嘆,“是悲歌也是壯歌,唱出中華民族危亡時刻的團結與堅韌。”
時過境遷,新中國經過七十載發展,取得巨大成就。2015年,中國開始新建大臨鐵路,作為支撐“一帶一路”建設綜合交通網的重要組成部分。
圖為中緬國際通道大(理)臨(滄)鐵路建成通車。 賈翔 攝
受橫斷山脈斷層地質條件影響,大臨鐵路在建過程中遇突泥、湧水、高温、毒氣等自然災害,施工面臨巨大挑戰。特別是紅豆山隧道在施工中遭遇8種毒氣,世界罕見。
五年間,中國的建設者們調整工藝工法、鑽研探索,最終找到問題突破口,攻克了罕見施工難題,確保了大臨鐵路在2020年底建成通車。
“百年一瞬,鐵路夢圓。”臨滄市市長張之政説,大臨鐵路建成通車後,對邊陲臨滄融入“大循環、雙循環”,建成中國與環印度洋經濟圈的物流大通道和重要樞紐,將起到積極推動作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