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營觀察丨面向未來戰場,一位防化連連長的“體系思維”

“我們都願意上馮連長的課”

■楊心柳  徐永吉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海  洋

“馮連長的課又要開始啦!”

夜幕降臨,第79集團軍某旅營區,幾名戰士腳步匆匆,向活動室走去。他們口中的馮連長,是該旅某防化連連長馮彩慶。

“左手舉到頭上,掌心蓋住頭頂,這個就是‘掩護我’的意思……”走到活動室,一串洪亮的聲音很快傳了出來。

活動室裏,只見四五個人圍坐在一個野戰桌旁,迷彩桌布上,幾個筆記本散落擺放。一名上尉正拿着馬克筆,在白板上寫寫畫畫。粗糙結實的大手,在白色背景下格外顯眼。

“今天連長的課是特戰分隊戰術常識,這可是他的老本行啊!”一名老兵一邊記筆記,一邊小聲向旁邊的戰友介紹。

“我們都願意上馮連長的課。”課後,説起馮彩慶的傳奇故事,防化連的戰士如數家珍,“咱們連長以前是特種兵,多次在比武場上摘金奪銀,先後榮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多次被上級表彰……”

熟悉馮彩慶的人,對他的成就毫不意外:他是訓練場上的“拼命三郎”,養成了愛琢磨的習慣。隨時隨地思考、討論、總結,是他在各類比武競賽中脱穎而出的關鍵。

“每次比武跟高手過招,都讓我看到自己的差距,不用心琢磨,早就被甩下啦。”授課完畢,馮彩慶坐了下來,也談起自己講課的初衷。

“剛開始就是找人聊天,向人請教,後來慢慢變成了互相討論,也沒有固定地點和形式,有時候還會拿着樹枝在地上寫幾筆。”馮彩慶説。

要給別人一杯水,自己先得有一桶水。為了讓大家在專業技能、戰術課目上有更大進步,馮彩慶開始有意識地研究相關教材,在自己理解的基礎上分享心得。

如今,馮彩慶的課堂內容不斷升級。其他軍兵種的戰術原則、兄弟部隊的裝備參數、體系練兵的基本常識,不斷湧入大家的視野。思想的燧石,也在一次次的碰撞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

蟬鳴漸息,晚風習習。走出活動室,一輪圓月高懸空中,見證着這羣年輕官兵,向思維戰場發起的突擊。

一位防化連連長的“體系思維”

■郭曉航 佟 皓 劉宜明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海 洋

軍營觀察丨面向未來戰場,一位防化連連長的“體系思維”

訓練結束,第79集團軍某旅防化連官兵對車輛進行深度洗消。劉宜明 攝

思維的“閃電”,走在轉型的“雷鳴”前

“工兵破障時,我們防化兵應處在什麼位置?”

一道普通的戰術研練題目,讓第79集團軍某旅某防化連連長馮彩慶陷入沉思。

放在以前,馮彩慶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在隱蔽地域待命。”只有工兵破障成功、開闢通路後,防化兵才能前出作業,這是再淺顯不過的道理。

如今,這道原本有着明確答案的問題,卻讓馮彩慶的思維發散開來。

“破障是體系作戰的重要環節,很多戰例表明,戰鬥之所以失敗,就是在破障這一步栽了跟頭。如果工兵受挫,再派其他力量前出協同,破障就會付出沉重代價,後續任務也將受到影響。因此,在沒有步兵等力量支援的情況下,防化兵也要做好協同破障的準備。”思索再三後,馮彩慶給出了這樣的回答。

體系、協同、聯合……這些詞彙,如今頻繁出現在了馮彩慶的口中。

“一個連長琢磨‘體系’‘聯合’這些事,擱到以前,會有人笑話我閒操心了。”如今,聽着馮彩慶口中的這些熟悉的詞彙,一旁圍坐的連隊官兵並未感到驚訝,反而積極地加入到討論之中。

這種改變,源於一次研討觀摩活動。

那次活動中,作為演示課目的組訓者,馮彩慶以精巧的設計和專業的表現,給來自其他軍兵種的戰友留下深刻印象。在交流環節,一個突然而至的問題,卻讓馮彩慶額頭上滲出了汗珠。

“如果我方艦船受到敵人化學武器攻擊,洗消作業該如何開展?”雖然有着豐富的防化作業經驗,但這一問題還是讓馮彩慶卡了殼。

時間彷彿停止了。思索再三後,馮彩慶只能將地面洗消的流程再次複述一遍。

“對艙體內的精密儀器進行洗消,選擇哪種洗消液”“遠離地面,洗消劑儲量有限,如何在控制消耗的情況下達到洗消效果”……馮彩慶剛回答完上一個問題,一連串新的問題接踵而至。

當時,馮彩慶望向連隊的幾名骨幹,大家的表情同他並無二致,詫異之後便陷入沉默。

“這些問題雖然陌生,卻並不‘超綱’。防化分隊本來就要配屬保障其他部隊,不熟悉兄弟部隊的裝備特性,怎麼能做好防化保障呢?”那天,本來擔負教學任務的馮彩慶,在演示結束後變成了“參訓學員”,向來自各軍兵種的戰友請教任務特點和技戰術細節。

“如果沒有想過為艦船洗消的場景,恐怕任務來臨那一天,連最簡單的抗眩暈問題,也能成為我們的攔路虎。”從那以後,這件事成為馮彩慶常掛在嘴邊的一個例子。

軍事專家説,一支部隊只會在指揮員的思維空間裏成長。基於這種認識,馮彩慶把自己的思維革新,當成撬動連隊轉型的支點。

“體系思維應是新時代官兵的基本功。”如今,這名普通的防化連連長,正逐漸成為體系練兵的“引導員”,試圖引領全連官兵的思維,奔赴更為廣闊的體系空間。

軍營觀察丨面向未來戰場,一位防化連連長的“體系思維”

訓練間隙,戰友之間分享成長故事。林金森 攝

摒棄“無效的險難”,關鍵要戳到體系的“痛點”

一次偵毒作業的協同“妙解”,讓一場原本普通的防化訓練,有了值得反覆品咂的別樣味道——

穿戴防護服、取出偵毒管,採集目標樣本……在硝煙瀰漫的染“毒”地域,面對多個空白點、混合點的複雜情況,偵毒專業骨幹潘慶龍並未一檢到底。在進行初步判斷後,他根據不同染毒點偵毒難度的高低,選擇自行偵檢或後送化驗,前後方協同完成偵檢任務。

“面對熟悉的作業任務,專業骨幹沒有直接偵檢,而是‘放棄’這唾手可得的誘人‘戰果’,選擇將部分樣本交由後方化驗,這正是體系思維指導下的一招‘妙解’。”在馮彩慶看來,能夠剋制個人“炫技”的慾望,根據作業難度科學分配任務,要比個人成績取得突破更為難能可貴。

曾幾何時,連隊偵毒專業的險難訓練,始終是個人“絕招”的比拼。

“就像互相‘刷分’一樣,你5分鐘能偵檢出3種毒劑,我就要偵檢出4種、5種。”馮彩慶清楚記得,在這種相互較量的氛圍下,大家的專業技能確實有了明顯提升。

然而,這就夠了嗎?

很快,一次偵毒作業的失利,讓這種訓練的弊端暴露了出來。

那次冬季偵毒訓練中,由於氣温突降,正在作業的潘慶龍發現偵毒管內試劑沒有發生反應。手忙腳亂中,他連忙按下加熱按鈕,對偵毒管進行加熱。

可在夜暗條件下,試管顏色顯示仍不明顯,一時難以分辨毒劑種類。最終,潘慶龍耗費了大量時間,才將毒劑種類全部判明,連隊整體偵毒效率受到影響。

“遇到突發情況,為什麼不和幾個組員分工協作,或者把毒劑樣本送到後方協同偵檢?”面對馮彩慶的疑問,潘慶龍懊惱地直呼“沒想到”。

“‘沒想到’的背後,是單兵作業的慣性,更是體系思維的缺失。”一個“沒想到”,讓馮彩慶開始反思訓練背後的深意。

“把一招一式練到極致,讓高招絕招成為‘肌肉記憶’,是一種難得的練兵境界。但練兵倘若只是‘畫延長線’,看似難度在不斷提升,實際上邊際效應已經明顯遞減。”在同連隊骨幹反覆討論辨析中,大家對“險難”二字有了新的認識。

“就好比你練成了‘降龍十八掌’,但下山一看,人家已經用上了‘百步穿楊’的狙擊槍。練好功夫沒錯,但明明有更好的訓練方向,咱們不能視而不見。”為了讓更多官兵能夠理解,馮彩慶採取了一種更為通俗的表述方式。

思路決定出路,格局決定結局。

在新思路的引導下,官兵們不斷擦亮“體系之眼”,打開全新視界。之後的訓練中,各專業骨幹一方面繼續錘鍊肉眼觀毒判毒、輻射儀聽聲報數、極速防護等“獨門絕技”,另一方面主動尋找體系能力的短板弱項,使各專業課目接受體系淬鍊、發揮整體效益,體系能力成為撬動戰力提升的槓桿,不斷髮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步入體系之網,“邊角位”也是舞台中心

“連長以前竟然是特種兵,還立過一等功?”

揣着特戰夢入伍的新兵周進,沒想到自己分配到了防化連。正當他垂頭喪氣之時,班長的一席話讓他驚訝不已。

特種兵、一等功……這些字眼,跟眼前這個擺弄偵毒管、防護服的連長實在不搭邊,周進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這是我參加全軍特種兵比武時的場景……”一次講課,馮彩慶拿出一張照片,分享自己的成長經歷,周進才確信,照片中那個摘金奪銀的特種兵,正是眼前這位有些不起眼的連長。

“以前我也有這種感覺,剛從特戰轉崗到防化時,也覺得這專業不起眼,哪有以前當特種兵威風啊。”可後來,轉崗後第一次演訓,就轉變了馮彩慶的想法,讓他直呼“沒想到”——

沒想到,防化兵的作用竟如此重要,沒有發煙專業進行煙幕遮障,後續部隊的人員裝備幾乎寸步難行;沒想到,防化兵的任務竟如此危險,與毒為伴,無畏逆行,為兄弟部隊掃清毒瘴;沒想到,防化兵的功能這麼齊全,觀測、偵察、防護、洗消、噴火,每個專業都是戰場上的重要角色……

“那時我才真正理解什麼叫‘配屬不是配角’,未來體系作戰,我們隨時可能站在排頭,隨時可能步入戰場‘C位’。”馮彩慶感嘆,那種顛覆感令他至今難忘。

觀念顛覆,帶來本領恐慌。

“拿着固定扳手擰螺絲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想要擰各種型號的螺絲,得讓自己變成活動扳手。”要為各類兄弟部隊提供防化保障,想在危急時刻做到獨當一面,都考驗着防化兵的主角擔當和體系能力。

融入體系之網,要求既練好本職,又超越本職——

如何在戴着防毒面具時進行精度射擊,為其他分隊提供火力支援?戴上面具,光線晦暗、視野逼仄、鏡片朦朧,馮彩慶總結出“輕貼、閉氣、微抬頭”的射擊要領,一次次專攻精練後,官兵的射擊精度已經接近無防護條件下的水平。

如何在全身防護狀態下穿越障礙,跟上兄弟部隊的進攻節奏?馮彩慶選擇把穿防護服長跑作為“熱身”,再搭配搬器材箱接力跑、翻越網牆、腳踩繩索通過“水域”等訓練課目,確保自己在缺氧、眩暈狀態下,也能保持行進速度。

“要學的東西太多了,要練的課目也太多了。”經過不斷“跨界”訓練,馮彩慶將最初一個個“沒想到”,變成了一個個“去做到”。

“現在大家都知道體系的重要性,但對於基層官兵來説,這種能力的形成需要時間,它不會像電燈那樣,一按開關就有了電。”在馮彩慶的影響下,這種能力恐慌不斷蔓延,“跨界”訓練,成為全連官兵步入體系之網的一條新路。

不僅要往腦子裏“塞東西”,更要讓它“轉起來”

“我是一連之長,也是指揮鏈上的一個節點。”如今,每次訓練前,馮彩慶總會這樣提醒自己。

道理簡單,但能否做到,效果大不相同。

一次,營裏統一組訓,各連隊課目、任務不盡相同。由於自己連隊參訓官兵不多,受到“沾染”程度較輕,馮彩慶決定採取更為快捷的單兵洗消方式。

“這就夠了嗎?”部署任務前,馮彩慶再次問自己。

當他掃視訓練場,看到其他幾個連隊的官兵仍在鏖戰,各型車輛不斷進出“毒區”時,心底忽然冒出另一個想法。

“雖然我們連隊任務較輕,但兄弟連隊人裝出動多,用單兵洗消的方式肯定不能滿足需求。等到他們完成任務後再架設洗消架,豈不是全營的作業時間又要延長?”想到這裏,馮彩慶立刻向營裏請示,由他們來搭設洗消架,負責全營後續的洗消作業。

“能為上級分擔困難,提高整體的作業效率,比自己拿金牌還高興!”馮彩慶的想法,得到了營裏肯定。最終,全營整體作業用時明顯縮短。

要想在體系戰場自由馳騁,不僅要往腦子裏“塞東西”,更要讓它“轉起來”。

馮彩慶曾遭遇過這樣的尷尬事。

一次演練,馮彩慶收到“與上級失去聯絡”的特情通報。緊急時刻,他立即組織人員排查有線通信線路,並啓用其他通聯手段,卻還是因耗時較長被上級批評。

“應對措施沒出差錯,雖然多費了些時間,但沒啥大問題吧?”面對批評,馮彩慶有些不解。

“你們旁邊就有營指揮所,在花費大量時間恢復自己通信的同時,有沒有考慮過利用營指揮所的通信手段,解燃眉之急?”營長的一句話,讓馮彩慶頓如醍醐灌頂。

“同處一張網,卻不懂得藉助別人的力量。”馮彩慶後來反思,歸根結底,還是自己缺乏體系思維。

“董彬彬,跟我一塊到機關‘取經’去!”訓練結束,馮彩慶拉着排長董彬彬,一起到機關各科去“串門”。

在參謀部的作訓、偵察等科室,他們見縫插針向人請教,瞭解本級和上級的訓練計劃、方案;在保障部的運輸投送、裝備維修等科室,他們在現場逐個請教,熟悉友鄰部隊的裝備特點……

野外,夜幕悄然降臨。晚風輕拂,帶來陣陣涼意,也將馮彩慶的思緒,吹向無盡的遠方。那裏,是體系制勝的未來戰場。

軍營觀察丨面向未來戰場,一位防化連連長的“體系思維”

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801 字。

轉載請註明: 軍營觀察丨面向未來戰場,一位防化連連長的“體系思維”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