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開啓的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第二場“代表通道”,迎來了一位95後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建築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總承包公司項目質量管理員鄒彬。在回答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現場提問時,鄒彬説起自己的成長故事。
“剛剛走過來的時候,腦海裏忽然想到第一次到城裏的建築工地打工時的場景。”鄒彬説,那時工友們都笑他“傻”,因為當時牆砌得越多,工錢就越多,但他只要覺得砌得不美觀就推倒重砌。他認為,那時可能就是他對工匠精神認識的萌芽,認為幹活“一定要堅持自己的標準”。
2014年,鄒彬參加了中建五局技能比賽,拿下砌築組第一名。隨後,他又陸續參加了行業更高級別的比賽,一路過關斬將,最後進入國家集訓隊。鄒彬對自己的實操技術有信心,但由於他對幾何知識、圖形測算幾乎無法理解,直接影響了作品美觀。
“那時,我心裏只有一個想法:一定要堅持下去,為國出征,吃再多苦我也不怕!”鄒彬説,計算不準圖形數據,他就砌好一面牆,對照圖紙檢查誤差,再把牆推倒,重新開始砌。8個月時間裏,他就這樣反覆訓練。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第43屆世界技能大賽上,鄒彬獲得砌築項目優勝獎,實現了中國在該獎項零的突破。那一刻,他對工匠精神又有了另外一層認識——“要用十足的韌性接受挑戰,要用十足的耐心追求極致”。
今年參加全國兩會,鄒彬建議加快推動農民工向新型建築產業工人轉型。他説:“我特別想對更多的農民工兄弟姐妹説,堅持幹一行、愛一行,成長為大國工匠,為實現‘中國夢’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
全國人大代表齊嵩宇是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紅旗工廠技術處外網維修工人、首席技能師。2004年以來,他共取得33項發明專利、獲得28項國家科技創新獎,被稱為“生產線上的發明家”。
他在今天的“代表通道”上説,為了解決困擾全球汽車行業的某項重大焊接技術難題,他經過3000多次實驗,攻克了這一技術難題,填補了國際上在這些領域的空白。為了突破車身輕量化技術中的鋁合金成型難題,齊嵩宇研發的相關技術使車身重量減輕了40%,打破了國外壟斷,併成功應用到紅旗汽車的生產線上。
能取得這些成績,齊嵩宇坦言自己很幸運,“因為國家的強大,才有一汽的高速發展,才讓我從一名普通的技術工人成長為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獲得者。”
當天,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也説起自己戰“疫”工作中的青年故事。
2020年農曆正月初三,張伯禮作為中央疫情防控指導組專家組成員投身抗疫最前線武漢。當時到機場接他的是一輛私家車,司機是一位30多歲的企業家,從黑龍江獨自駕車到武漢支援。
“我問他:你的油錢誰給出呢?他説自費。下車時我對他表示感謝,他説,彼此彼此,國家有難,匹夫有責。”
在武漢期間,前方需要大量中藥。張伯禮曾給一家中藥企業打電話求援。“我的條件很苛刻,每天要幾萬副,但你要答應我供藥不能斷,熬好了還要送到方艙。”那位企業負責人毫不猶豫地説:“你甭説了,為了救命,我都答應。”
“你説誰是最可愛的人?”張伯禮説:“在武漢戰‘疫’中,不管是衝鋒陷陣的,還是默默無聞的,只要是為我們抗疫作出貢獻的人,都是最可愛的人。”
面對獨生子女一代,張伯禮一度有些擔心他們能不能頂得住?後來,他看到80後到00後的青年佔整個隊伍的70%:80後是主體,90後是先鋒,00後是新鋭。“在抗疫中,他們不怕犧牲,勇於奉獻,通過了這場抗疫的大考。”
本報北京3月8日電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