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全球多地發生千百年罕見的極端天氣事件。
在歐洲,德國、比利時等國家遭遇洪災,近200人遇難。在北美,罕見熱浪席捲美國和加拿大西部地區,造成數百人死亡。在中國,河南日前遭遇特大洪澇災害,共造成302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達1142.69億元。目前,北美、歐洲多國仍在遭受野火侵害。
中國氣象局8月4日召開新聞發佈會,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賈小龍表示,今年以來,全球天氣氣候形勢非常複雜,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包括北美高温、歐洲洪水以及我國河南暴雨等,都是全球大氣環流異常的直接體現。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8月9日發佈的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AR6)第一工作組報告《氣候變化2021:自然科學基礎》則直接指出,氣候系統的許多變化都與日益加劇的全球變暖直接相關,包括極端高温事件、海洋熱浪、強降水的頻率和強度增加等。未來幾十年內,全球所有地區的氣候變化都將加劇,極端高温和強降雨事件將變得更加頻繁。
那麼,面對頻率、強度都將增加的極端天氣事件,人類應該怎麼辦?新京報連線採訪了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協調主要作者、加拿大環境與氣候變化部教授張學斌。
張學斌主要參與撰寫AR6第11章《變化氣候下的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此前,他曾多次參與IPCC相關報告,包括作為主要作者參與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以及作為主要作者參與IPCC《管理極端事件和災害風險促進氣候變化適應特別報告》。
加拿大環境與氣候變化部教授張學斌。圖/加拿大環境與氣候變化部網站
氣候變化影響着全球每一個區域
新京報:這一次的評估報告想向全人類發出怎樣的信號?
張學斌:我認為這次報告主要釋放了兩個信號。一個是,人類活動引起的氣候變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生着,它給人類帶來的影響也在不斷加大。
另一個是,如果人類能夠迅速地、大規模地減少排放,那麼避免全球升温過快、過高仍然是有可能的,因此國際社會立即採取行動仍然非常必要。
新京報:你參與過好幾次IPCC評估報告,在你看來,這一次的報告和以往的報告最大的不同是什麼?
張學斌:如果和第五次評估報告相比的話,我覺得最大的變化是,這次的報告更聚焦區域尺度上的變化。
以往的報告更多的是從全球層面、更宏觀的視角看氣候變化,但這一次我們看到的是全球各個區域的氣候變化。換言之,氣候變化已經以各種方式影響到全球的每一個區域。通過把全球分為一個個相對較小的區域,描述這個區域發生的變化,我們對於氣候變化給世界帶來的影響可以看得更清楚、更直觀。
AR6或可推動COP26談判工作
新京報:2015年國際社會通過《巴黎協定》時定下的目標是,努力將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1.5°C以內。但IPCC最新報告顯示,不管是何種排放情景,到2040年全球升温都會達到1.5°C。原因是什麼?
張學斌:確實,最新估計顯示,不管是何種排放情景,大概在2035年前後,全球升温就可能會超過1.5°C。
二氧化碳一旦排放到大氣裏面,會存在很長時間。目前全球升温已經1.1°C,而過去這幾年的排放仍然非常多,減排力度也不夠,因此未來20年內全球升温仍將持續並加速。
新京報:此前幾次IPCC報告發布都推動新的國際氣候協議簽署,如1992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2005年的《京都議定書》、2015年的《巴黎協定》等。你認為這次報告發佈會推動國際社會作出哪些行動?
張學斌:IPCC報告第一工作組的報告《氣候變化2021:自然科學基礎》主要還是聚焦氣候變化的科學問題,明年還會陸續發佈第二工作組報告、第三工作組報告,以及最終的綜合評估報告。後面幾份報告會評估適應氣候變化的選擇方案,以及限制温室氣體排放和減緩氣候變化的選擇方案等,可能會對國際行動有更多的指導意義。
不過我認為,第一工作組報告出爐後,也許會推動今年年底的COP26(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談判,推動各國政府更加重視氣候變化問題、作出更具雄心的減排承諾。但最終會推動國際社會作出怎樣的行動,目前還無法預測。
不過我們需要謹記一點,那就是全球氣温每增加一點點,都會引起相應的氣候系統變化。也就是説,人類減排不是説控制在1.5°C或2°C就夠了,而是説要儘可能地讓升温少一點,因為每少一點點對於地球來説都是有利的。
全球氣候危機或超出人類適應能力
新京報:這次報告提到,氣候變化帶來的一些影響也許是可逆的,但也有一些變化千百年內都是不可逆的,譬如海平面上升。這會帶來哪些影響?
張學斌:我們需要知道一點,氣候變化的有些影響是可逆的。譬如氣温上升之後,如果温室氣體排放能夠不斷降低並實現零排放,那麼温度是可以降下來的。
但是全球變暖對氣候系統的有些影響是不可逆轉的,譬如海平面、北極海冰、凍土層、山地冰川、極地冰蓋等。
以海平面上升為例,海洋麪積佔全球的三分之二,全球氣温升高的話,水體也會膨脹,引起海平面上升。還有一點,全球變暖導致冰川冰蓋融化、凍土消融、季節性積雪減少,這也會導致海平面持續上升。冰蓋融化是很難再恢復的,因此海平面上升這類影響千百年之內都是不可逆的。
資料圖:由於全球變暖導致海冰持續融化,生活在挪威斯瓦爾巴羣島的約3000只北極熊面臨食物短缺的危機。/IC photo
而海平面上升肯定會帶來很多新問題,譬如沿海洪水可能會更頻繁更嚴重,海岸將受到侵蝕,以前百年一遇的極端海平面事件未來可能每年都會發生。未來沿海城市可能尤其需要注意海平面上升帶來的影響。
新京報:對於全球面臨的氣候危機,你目前最擔憂的是什麼?
張學斌:對於全球氣候危機,我目前最擔憂的有兩個方面。一是全球極端天氣事件發生的頻率和強度都會增加,可能會超出人類的適應能力。
世界各地的發展是不平衡的,譬如面對持續的極端高温,城市裏面的人都有空調,但農村地區很多人可能沒有,由此可能會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傷亡。此外,未來的變化在於,極端事件可能不是單一發生,而是幾起同時發生,這會造成一些特殊的風險,導致人類應對更為困難。
其次,比較擔憂氣候危機會對生態系統造成損害。面對極端天氣事件,不僅人類無法很快適應,生態系統可能也沒辦法很快適應,譬如珊瑚礁可能大範圍死亡,引起生態系統的變化,最終對整個生態系統造成損害。
人類須努力適應極端天氣增加的新變化
新京報:你在2011年就以主要作者身份參與了IPCC的《管理極端事件和災害風險促進氣候變化適應特別報告》。而今年以來,全球各地極端天氣事件頻發,造成重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你認為,面對越來越頻繁的極端天氣事件,我們應該怎麼應對?
張學斌:10年前在寫這個報告時,我們對於氣候變化、對於極端事件的理解並沒有現在這麼深刻,那會兒只是感覺到,未來的極端天氣事件可能會增加、變強。而後來幾年的發展確實印證了這一點。
譬如在中國,2013年北京等地就出現持續的高温天氣。我當時和中國氣象局的一些同事一起合作研究過,如果沒有人類活動的影響,大概兩三百年才會發生一次這樣的狀況。但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可能每四五年就會出現一次極端天氣。
今年以來歐洲的洪災、加拿大西部的熱浪,都是非常罕見的事件,造成了很多人員傷亡。一個原因就是,大家都沒有做好準備應對這些極端事件,也沒有做好準備去適應這些變化。
IPCC最新報告已經明確提出,未來這些極端事件會變得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強烈,類似極端高温、城市內澇這類災害也會變得越來越多。面對這些怎麼辦?除了加大減排力度,努力控制全球升温的幅度和速度之外,我們也必須努力去適應、去應對這些新變化。
譬如在進行城市規劃、工程建設時就必須將氣候變化作為一個重要因素考慮進去,進行環境評估、設定相關標準等等。我們每個人也要做好心理準備,未來極端天氣帶來的挑戰會越來越多。
新京報記者 謝蓮
編輯 張磊 校對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