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巴九靈
眼下,距離本次“預見2022·吳曉波年終秀”,四捨五入,只有一個月的時間了。#2021吳曉波年終秀#
小巴們“催稿”老師的節奏也進入到了1.5倍速的階段。
今天我方的催稿對象是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海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連續第四年“續杯”年終秀的管清友老師。
私心而言,一部分小巴對於管老師的回應是迫切的。
畢竟,他今年的主題叫作《與滯脹賽跑——滯脹時代的生存指南》。
好傢伙,關於滯脹,大家這幾天的感觸可太深了。
◎ 吳老師的新書《人間杭州》之前本打算在雙十一期間發售,結果印刷廠因為“雙限”的制約,難以完成目標;
◎ 2021年10月,PPI創下2006年有數據記錄以來歷史新高,醬油、醋、瓜子、火鍋底料企業紛紛宣佈漲價;
◎ 與此同時,“漲”這詞又似乎同樓市、股市保持着一定距離。
作為演講主題與我們錢包關係最密切的管老師,究竟會在年終秀,告訴我們與滯脹賽跑的什麼好方法呢?
我們一邊催稿,一邊當然也是想提前看一看參考答案。
然而,管老師的回答卻很謹慎:
以往的經驗告訴我們,如果説從股市這個角度,一般人能把第二年的第一季度説得相對比較準確,已經是非常不容易了,想説清楚明年上半年甚至全年特別特別難。從樓市的角度來講,則能相對比較準確地看懂大概半年的時間。
但為了讓讀者和即將參加年終秀的朋友有一些預習的素材,我們最終還是從他那兒帶來了一些“底料”。
篇幅有限,今天的“鍋底”,將圍繞“滯脹”與“2022年股市”展開,大家先睹為快。
當然,我們更期待的,是他在今年年終秀為我們帶來涵蓋宏觀經濟、樓市、碳中和等多種口味的知識大餐,歡迎你來同我們一起品嚐。
另外,其他兩位演講嘉賓吳聲老師和李筱懿老師的催稿結果,也將於近期陸續釋放,記得關注吳曉波頻道密切跟蹤喲。
我們發現,2022年相對於2021年,無論是從股市還是樓市來看,政策面如貨幣政策、樓市政策、監管政策等,在邊際上,其實都是在改善的,這個特別重要,因為有些趨勢,長期看它的挑戰依然很大,風險也很大,但短期之內是處於邊際上改善的狀況,這將在股市上表現得尤為明顯。
2022年的股市,我們要從兩個維度來看:一個是滯脹邏輯,一個是政策回暖。
◎ 首先,滯脹邏輯。
判斷這一輪通脹的性質很重要,因為這些變化也一定會折射到股票市場上。
通脹如果是需求推動型的,那麼股市就可能表現得比較好,比如2005、2006年這兩年,即便貨幣政策可能會出來抑制這種過熱,但不會有太大的影響;而如果通脹是成本推動型的,甚至出現了“滯脹”的情況,那就比較麻煩。
本輪通脹形成的原因比較複雜,既有需求端的因素,比如在全球貨幣大寬鬆的背景之下,海外需求很旺盛;但更重要的是供給端的問題,由於疫情的衝擊,運輸、貿易成本的增加,原材料的上漲導致成本總體上升,加上新一輪能源危機的到來。
供給端緩慢,產能又處在低位,再加上極端天氣、“雙碳”目標等因素,可以説全球能源資源的供給缺口,可能在相當長的時間裏很難得到解決。
當能源價格始終處在高位的情況下,對整個經濟系統的衝擊就會很大。
簡單而言,經濟差和高通脹,如果它們分別單獨出現,那麼股市還是有機會的,甚至還有可能產生一輪牛市,但若兩者同時出現,那殺傷力就會很大,這就是“滯脹無牛市”這句話的由來。
目前一些大的機構,對於滯脹已基本形成共識。
◎ 接下來,説下政策回暖。
中國經濟在2021年下半年,是超出預期的差,經濟下行壓力很大,經濟還在探底的過程中。
但中國在最近兩年,相比歐美日,整個貨幣金融政策都比較剋制。
剋制的原因之一,是之前也搞過大放水,後遺症特別大。
另一個原因在於,美聯儲將開始縮減購債規模,這大概需要半年左右的時間,而在它官宣之前,預期並不明確。
因此,當美聯儲正式官宣開始縮減甚至2022年底有可能出現加息後,中國的政策才有可能相對於2021年有更寬鬆的動作,來對沖經濟的下滑,甚至對經濟的低迷做一些刺激。
因為此時對美聯儲的預期已經落地,對於資本外流也不用太擔心。
所以,貨幣政策在邊際上是會有改善的。
依據我們的經驗,對於年度的總結和第二年的展望更重要的在於,要找到第二年和前一年,它們在邊際上的變化,這個特別重要。
第二個變化,是監管的變化。
過去我們總結過,2017年以來的金融出清還在繼續,監管也在逐步升級。
今年以來,政策風險持續擴散,強監管政策接連出台,對經濟和就業都產生了不小的衝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平台去壟斷化(阿里美團等平台巨頭被調查處罰);二是地產去金融化(恆大債務風險還在蔓延);三是教育去資本化(雙減政策落地後,校外教培機構遭遇大整頓);四是醫療去市場化(大量集採來襲,影響醫藥行業利潤)。
不過,我們觀察到,目前的政策在節奏上已經有了一些變化,已經開始出現政策微調和糾偏,換言之,也是在邊際上有改善,政策在變得更友好。
股市的邏輯和經濟分析的邏輯不同,如果貨幣金融環境,2022年相對於2021年是回暖的、監管是回暖的,那麼股市也會是回暖的。只是會回暖到哪種程度,需要看很多因素,如美聯儲的政策、如明年經濟運行的情況。
*以上內容來自管清友的《中國財富報告(2022)》,內容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