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315“偷臉”事件追蹤:攝像頭遮擋品牌接着用!美妝、奶茶店通通淪陷

由 閻桂榮 發佈於 綜合

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

作者 |李水青

編輯 |心緣

今年的央視“3.15晚會”對人臉識別一頓猛錘,讓人臉信息安全保護警鐘再次敲響。

而後,被點名的衞浴企業科勒、解決方案商優絡客、萬店掌等紛紛道歉整改,廣州、南京等地方政府抓緊線下審查打擊,國家網信辦及中國信通院宣佈加緊制定法規、倡議發起“護臉計劃”——企業、地方、社會組織都在“波紋效應”般作出反應。

全民討伐人臉識別的同時,AI企業和終端客户似乎面臨一個悖論——不能採集人臉信息,AI攝像頭是不是不能用了?但國家又大力支持人工智能發展,不採集人臉信息怎麼應用AI?

拆不拆智能攝像頭?AI解決方案還用不用?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是否受阻?這些都是產業人關心的問題。

近日,智東西走訪線下,希望看到市場對這場“315晚會”重拳出擊的真實反應。

一、315後,被點名企業紛紛網上表態、立正捱打

央視315晚會上,科勒衞浴、寶馬、上海悠絡客、蘇州萬店掌等多家企業被曝偷偷採集人臉信息,同時一些採集的人臉還會被“偷運”到供應商的後台。一旦這些數據被泄露,可能會造成財產損失,乃至生命安全。

3.15當晚,寶馬4S店經銷商正通汽車也發佈致歉信,稱第一時間停止所有設備使用。廠家優絡客、萬店掌也回應,已連夜成立專項組,緊急開展自查。

次日,瑞為科技等企業也發佈致歉,廣州雅量科技收到白雲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執法檢查通知,將依法依規進行處理。

而後兩天,科勒、MaxMara等企業也紛紛回覆,攝像頭僅用於安保和統計客流,已應要求將攝像頭拆除。

與此同時,中央和地方政府、社會組織也紛紛發聲。比如3月17日,深圳市人大獲悉傳出消息將對公共場所攝像頭立法;3月18日,中國信通院倡議發起“護臉計劃”,引導正確使用人臉識別技術;國家網信辦也提到加緊制定出台個人信息保護法。

3月15日至今來半個月,地方開展人臉識別攝像頭排查的動向不斷。

比如,3月16日上午,無錫市監管局人員至某 4S 店、 兩家售樓處檢查,發現了人臉識別攝像頭,當場採取了強制措施並予以立案。3月22日,杭州市監管人員到當地科勒衞浴門新店進行排查,發現了很多攝像頭接口,店員告知:“展廳本來要統一安裝具有人臉識別和檢索功能的攝像頭的,不過央視‘3•15’晚會曝光後,我們就不準備裝了。

一股醖釀已久的人臉隱私潮爆發如雪崩之勢,如火如荼的AI市場面臨急剎車。

二、南方多地排查人臉識別,探店北京:沒有,不拆

一夜之間,不僅萬店掌、優絡客這樣的智能監控方案商捲起軒然大波,一些未被315點名的企業也受到“次生災害”影響,走到風暴中心。

比如名創優品、喜茶、晨光文具等公司,由於採用到萬店掌、優絡客方案被挖出來,受到輿論和相關部門審視,話題登上新浪微博閲讀超億人。

在線下,一些地區也採取行動,對這些未被“315”晚會點名,被間接牽扯出來的企業進行人臉識別設備排查。

比如,在張家港某店,監管人員確定名創優品店鋪採用人臉識別攝像頭,於是將名創優品攝像頭貼上封條。

在北京地區商家應用人臉識別攝像頭的情況如何呢?為此,近日智東西前往就近的新中關購物中心進行了探訪。

一走進該中心名創優品店鋪,迎面而來的正是多個萬店掌攝像頭。我們問一位店員這些攝像頭是否有人臉識別功能,該店員稱,目前沒有聽到拆除攝像頭聲音,這些攝像頭沒有人臉識別功能。並稱傳出的其它連鎖店拆除攝像頭是用於員工打卡的攝像頭,也不是識別顧客的。

這位店員的解釋聽起來似乎並不可信,但是作為顧客,我們僅從攝像頭外貌和“萬店掌”品牌也沒有辦法直接驗明真假。

三、遮掩攝像頭Logo,被檢查時“一秒破功”

在我們的線下走訪中,我們發現多家店鋪都安裝有攝像頭。其中,一些店鋪還對攝像頭做起了手腳——遮擋攝像頭品牌Logo。

比如,在新中關購物中心Wow color美妝店卻給多達十幾路攝像頭貼上紙片,遮擋攝像頭Logo。這一操作實在引人遐想,有什麼不可告人的信息呢?對此,店員告訴我們,這是店長要求貼的,她也不知道為什麼。

而在杭州、張家港的市場監管人員進行排查執法時,他們發現多家名創優品將攝像頭Logo用紙片遮擋了起來。拆開一看,正是“萬店掌”的Logo。

當這些攝像頭被執法人員“脱下馬甲”,背後的數據採集和分析平台也被扒了出來。

在張家港名創優品店鋪,監管人員對店長所使用的“名創巡店”手機APP進行了檢查。檢查發現,該APP人臉識別功能居然還在正常使用,能夠識別進店顧客的性別、年齡段等信息,並且自動為顧客打上“新顧客第一次到店”、“熟客 第11次到店”、“會員”的標籤。

而在杭州國大城市廣場地下一層的名創優品店,執法人員也通過後台系統功能模塊,發現店內20多個攝像頭大多具有人臉識別功能,而後對其進行處置和立案。

其實,通過AI分析顧客情況的做法本身無可厚非,令人擔心的是權益不清,以及商家、甚至廠家能任意調取顧客人臉等數據行為背後的風險。畢竟人臉只有一張,不像手機號、密碼那樣可以修改,也不像指紋那樣需要主動操作,人臉信息一旦落入不法分子之手,後果不堪設想。

我們統計媒體報道發現,315晚會後,南方地區多處市場監管部門對商店人臉識別攝像頭進行了排查,北方地區動作較少。而在我們走訪的北京地區,相關被曝光店鋪的監控使用概況與315之前變化不大,大多沒有拆除設備的動向。

四、喜茶還用了優絡客,是否需要再出一份聲明?

本次探訪,我們也去了喜茶。在新中關購物中心喜茶店、清華東南門喜茶店,我們發現兩家店的攝像頭依然運行,從店內的視頻監控可以看到。

在新中關喜茶店配置8台優絡客攝像機, 其中五台監控店員,包括收銀和做茶,三台監控顧客。在清華東南門喜茶店,一共安裝8路攝像頭,其中2路監控員工製茶。店員告訴我,沒有聽説過攝像頭要拆除的事情,不過她並不清楚店裏的攝像頭是否用來識別顧客、客流統計。

但值得一提的是,喜茶用的並不是此前315爆出的萬店掌的產品,而是另一家被315點名的廠家——優絡客。

此前,喜茶因採用萬店掌方案登上熱搜,網友紛紛調侃“只是買了杯喜茶,臉丟了”,並稱“細思極恐”。3月16日,喜茶緊急回應:“萬店掌的確是喜茶的供應商,但喜茶門店中所安裝的所有攝像頭只用於安防影像採集,絕不會非法收集消費者的人臉數據。”不僅如此,喜茶還找來廠家萬店掌發聲明為自己澄清。

但對於這樣的回應許多網友似乎並不買賬,回覆:“這騙鬼呢”。

現在,我們看到喜茶還是另一家點名企業優絡客的客户,喜茶是不是需要再出一份聲明?還是像名創優品一樣等着執法部門去查?

五、美妝店、奶茶店等都在用,整個商場都在做顧客分析

在本次對海淀、朝陽區幾家商場探訪中,我們還發現,像萬店掌、優絡客這些企業雖然名氣不如當紅“AI四小龍”等獨角獸名號響,市場覆蓋能力卻超乎想象。它們與海康威視攝像頭一起,幾乎成了商場的茶飲、美妝、生活日用品等店鋪的標配。

比如新中關購物中心的The Colorist美妝店中安裝了20多路萬店掌的攝像頭。從櫃枱擺放角度來看,這些攝像頭能夠完整捕捉顧客的面部和試妝時的表情。

而在該廣場的一家幾平米小店,平價奶茶店“快樂檸檬”也裝着優絡客的攝像頭設備。

當然,作為顧客我也不能確定這些攝像頭都具有智能識別功能,這還需要市場監管人員去調查。

為什麼這些日用、美妝、茶飲類產品會集中選用這兩家廠家的攝像頭產品?一家智能監控行業的業內人士稱原因很簡單,便宜、智能。因為這些行業對成本敏感,當渠道給出如此低成本還具有AI高科技的方案,這些行業自然會進行選擇。但低成本,也意味着錢花在看得到的地方,在識別精度、雲平台安全層級等方面會相對薄弱。

當眾多商場小店都用上“物美價廉”的智慧零售方案,大商場也和它們一起成為技術嚐鮮者。

據媒體報道,在江蘇張家港執法人員對吾悦廣場綜合體檢查中發現,該廣場在一樓、負一樓、負二樓進出通道口都裝有匯納科技人臉識別相機,共計35台。

查看吾悦廣場匯客雲系統,執法人員發現所有顧客數據在匯客雲系統中一目瞭然。據稱,通過人臉識別,該系統可以分析最近一個月的客流人數、去重顧客數、男女比例、新老顧客數、年齡分佈、到訪次數等。

尚不清楚我們線下探訪的購物中心是否對顧客數據進行蒐集。我們向相關工作人員請教,得到的回應是“不瞭解情況”。

六、從戴頭盔看房到零售業大淪陷,技術、法律要“快馬加鞭”

2020年11月中旬,濟南一人戴頭盔看房防人臉信息採集的視頻引起輿論的喧然大波。該售樓處偷偷採集人臉信息,來進行客户比對以防止“飛單”,人稱“被售樓處人臉識別拍到,買房要多花30萬”。

現在,我們看到人臉識別技術從高成本的房地產、汽車行業進入奶茶、美妝這類“小本買賣”中。

這意味着AI技術價值在更大眾範圍的驗證,同時也讓兩個由來已久的問題更加尖鋭:1、無感人臉採集是否侵犯公民權益?2、廠家怎麼可以隨意獲取終端客户平台的人臉信息?

針對第一個問題,2019年4月的“人臉識別第一案”已經開始聚焦。由於杭州野生動物園強制要求激活人臉識別系統,否則將無法正常入園,引得當事人郭兵將其告上法庭。

2020年11月20日,這一案件宣判。責令野生動物世界賠償郭兵合同利益損失及交通費共計1038元,刪除郭兵辦理指紋年卡時提交的包括照片在內的面部特徵信息,但該動物園的人臉識別系統並未改變。對此,當事人郭兵表示將繼續上訴,許多人對這一案件的審理結果並不滿意。

技術走的太快,法律審判難免引起爭議。不過,針對人臉信息採集問題,我國相關法律正在火速推進。

2021年“315晚會”後,國家網信辦指出,加緊制定出台個人信息保護法。

我們查找2020年10月21日公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徵求意見稿發現,第二節二十九條就強調,只有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方可處理敏感個人信息。

2021年1月1日正式實施的《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五條規定,處理生物識別信息等自然人的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原則,不得過度處理,並符合下列條件:

(一)徵得該自然人或者其監護人同意,但是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二)公開處理信息的規則;

(三)明示處理信息的目的、方式和範圍;

(四)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和雙方的約定。

除了《民法典》,2020年10月1日開始實施的《信息安全技術個人信息安全規範》也明確提出:收集個人生物識別信息前,應單獨向個人信息主體告知收集、使用個人生物識別信息的目的、方式和範圍,以及存儲時間等規則,並徵得個人信息主體的明示同意。

法律普及是一個過程,無疑當下還有很多企業、公民、地方機關對於生物識別信息安全的意識並不充分,但智東西與多位業內人士交流後,他們都表示樂觀,表示“快了”、“行業標準和法律規定會很快出來”、“近期應該會有更加詳細的政策出台吧”。

針對第二個更具體的問題——廠家怎麼可以隨意獲取終端客户平台的人臉信息?大家本質上擔心的其實,是企業刷臉系統安全技術過不過關,一是廠家非法挪用用户人臉信息數據非法兜售獲利,二是人臉系統被黑客攻破,信息被用以違法犯罪,侵犯人財產生命安全。

其實,在技術層面國內信息安全行業已有解法。此前國內知名網絡安全公司慧盾安全研發相關負責人告訴智東西,人臉識別可以從技術層面加強安全保護,做到“應用、安全並重”。

簡單來説,從雲管端的邏輯來説,如果人臉比對數據在閘機、小區入口等終端,就需要圍繞分散的防護點把數據保護起來,使業主、使用單位等各方即使將數據導出也沒法使用。如果人臉比對數據放在雲端,則比較方便做數據的集中保護,但數據的流動性更大,更易受到內外黑客入侵攻擊和合法人員非法使用。

當下,企業主動加固安全措施的意願並不強,也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但是,相信隨着法律法規、行業標準快速完善,廠家在產品中持續集成數據脱敏、數據加密、可信計算等隱私保護技術和應用,市場也會回到快速發展的正軌。

結語:人工智能進入小本生意,人臉隱私安全問題更緊迫

自2020年起“戴頭盔看房”的事件就引起一波隱私焦慮,而本次315之後,我們調查發現AI已經從房地產、汽車等高消費行業,走進日用、美妝、茶飲等小成本行業。

在走訪中,我們發現市場監管人員的排查也面臨挑戰。因為排查的目標並不是查明有沒有用攝像頭,而是在看不到的後台查明是否使用數據分析系統,這具有很大的隱蔽性。

當下,AI、大數據技術已經在商業中顯現出實際的商業價值,但當技術走在前面時,隱私權益和信息安全的問題變得更亟待解決。這樣的問題也不是僅靠衝在前面的廠家和企業當事人解決,而是需要政策、企業、行業組織等進行合力,從而在技術價值和信息安全之間獲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