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紫運
圖片來源|網絡
7月27日,捷途換標了!
這是捷途的首次換標,意味着什麼呢?意味着重新出發的一個起點,也意味着捷途又一次重新定位了新的銷售目標。
這次,捷途的目標是成為旅行+細分市場的NO.1,並宣佈在2023年將完成50萬輛的銷量目標,2026年將完成100萬的銷售目標。
客觀來説,這次“衝量百萬”或許是捷途的雄心壯志,也可能是公關的常見手段:聲量不高,換標找存在感。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捷途品牌在誕生之初就是一個具有爭議的品牌。2018年奇瑞推出了觀致和凱翼之後,又推出了捷途。
而且捷途並不被公眾看好,也並未被奇瑞給予期待。
在捷途品牌誕生的發佈會上,奇瑞汽車董事長尹同躍和捷途團隊打過一個賭:“如果捷途成功了,我罰站;如果捷途失敗了,他們(捷途創始團隊)都要被罰站。”
然而,不被尹同躍看好的捷途卻殺出了一條生路:從2018年到2021年,捷途在旅行車市場裏拼殺出了一條血路,給了一份漂亮的成績單。
數據顯示,2018-2021年,捷途年銷量分別為4萬輛、13.8萬輛、12.6萬輛和15.4萬輛。
其中,2021全年累計銷量同比增長17.9%,連續12個月銷量過萬。上市不到四年,捷途賣出近50萬輛,野蠻增長的數據,讓業內一度震驚,黑馬就此出現,同樣也讓捷途的地位在奇瑞集團裏得到大幅度提升。
為什麼捷途能成?第一是精準,第二是性價比!
“用行動定義旅途”是捷途的slogan,也是對於市場的精準定位,而更貼合"旅行+"定位的產品和極致的性價比,則得到了大眾的青睞。
10萬塊的中型SUV,是殺出市場的利器。類似捷途X70M這樣接近中型SUV的車型,起步價不過區區6萬多元人民幣,比一台合資A0級轎車還便宜。
2021年7月,奇瑞捷途更名為捷途汽車,從奇瑞中單獨走出來的捷途也有了更大的目標:2026年,實現年銷100萬輛,其中國內佔比70%,海外佔比30%。
未來市佔率提升到4.5%,經銷商將擴展至1000家。捷途汽車總經理李學用更立下決心,“2024年,目標是必須保證50萬輛以上。”
事情的發展總是出人預料,原本市場大熱的捷途卻遭遇了“屢屢不達標”的業績現實。
2019年,捷途的目標是15萬輛,2020年則是挑戰30萬輛。最終目標均沒有達成。2020年,捷途累計銷量不到13萬輛。
2021年,捷途銷量達15.4萬,同比增長17.9%,業績雖然不錯但與目標仍舊相差甚遠,這場“3年50萬,5年達百萬”的宏偉願景,更像是一場口嗨的畫餅,永遠達不到現實的彼岸。
市場的寒冬,捷途何去何從?
今年以來,隨着市場不斷湧現的造車新勢力和新能源品牌的出現,捷途似乎遭遇了滑鐵盧,官方已連續幾個月沒有單獨公佈銷量。
根據乘聯會的零售銷量數據顯示,今年6月份,捷途汽車的實際銷量為8737輛,1-6月累計銷量僅39881輛,同比去年同期跌了32.59%,甚至沒有跑贏市場的大盤。
首先,是質量問題
主打性價比的捷途,在很多方面出現了“虛假宣傳和質量不過關”的聲音。
曾經捷途X70PLUS上市時所宣傳的亮點配置,如:激光大燈、APA自動泊車系統、OMS乘務員檢測系統、人臉識別危險動作檢測、騰訊梧桐車聯繫統、車載微信、L2.5級別的自動駕駛等智能科技配置。
在實際提車後,並沒有出現。捷途官方給出:“員工操作失誤,配置表不準確。”而這並不能給消費者一個滿意的回覆。
同時,在國內某汽車質量網站上,捷途的投訴量也遙遙領先。懸掛系統異響、轉向異響、發動機異響等各種異響問題,以及發動機抖動、離合器失效等三大件的關鍵問題,還有漆面開裂、車身生鏽等做工問題……投訴源源不斷,問題層出不窮,給原本有意向購買捷途的消費者,潑盡冷水。
其次,是產品力單一
在捷途汽車的銷量構成表上,捷途X70系列佔比超80%,單一產品一旦出現問題,對於任何一家車企都是危險的信號。
雖然在產品佈局上,1月份發佈了X主打SUV、T主打硬派越野、P主打硬派皮卡、V主打MPV四大產品序列。
但一味的擴大戰場,於捷途而言並不是好事。多線產品的研發必定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而曾經硬派市場的“當紅”選手們,如Jeep、三菱這樣車企,如今也沒了機會。新晉的捷途或許更加危險。
據報道,捷途汽車計劃推出的多款新車,都存在大量模仿借鑑其他車型的跡象。捷途大聖前臉與長安UNI-V相似,尾部卻像長安CS75PLUS。
捷途T-X概念車的硬派設計,則與福特Bronco十分相似。模仿非原創,必然需要領先於原創的地方,否則一定如模仿界的前輩一般,免不了被市場淘汰的下場。
如今的燃油車市場遇到寒冬,曾經的“黑馬”們黯然立場,捷途不會是最後一個。
最後
在低端市場的品牌們都有着同樣的困境。如捷途早期對標選手寶駿,目前也不容樂觀。事實上,一旦品牌被貼上“廉價”的標籤,想要提升品牌高度很難,況且捷途還受制於自家兄弟奇瑞品牌及星途品牌的壓制,存在內耗的風險。
聚焦新能源市場,捷途似乎並未發力,僅有的一款純電車型,還是油改電的產物,續航400公里,廠商指導價卻高達16.98萬元。在國產造車新勢力競爭內卷的當下,市場競爭力已經可以忽略不計。
曾經的捷途是幸運的,然後呢?讓時間和市場給出答案吧。【iDailyc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