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兒
關於教育孩子,現在普遍的觀點就是:不吼不罵,不衝孩子發脾氣,才是合格的父母。因為,衝孩子發完脾氣,孩子受委屈不説,父母也會很自責。但是,如果忍着不發脾氣,父母又是什麼感受呢?
朋友家兒子特別調皮,她經常被氣得血壓飆升。但是,因為要做個好脾氣的媽媽,她總是在心裏告訴自己要忍耐,不斷提醒自己孩子是“我生的”。可是,忍到最後她才發現,孩子不會自動變乖,反而會仗着媽媽不會發脾氣而變本加厲,越大越難管。
其實,很多父母都被這種“不吼不罵,不發脾氣”的育兒寶典給騙了。相反,那些會對孩子發脾氣的家長,才能養出有出息的孩子,遇上的娃有福氣。
“底線”,也是父母愛的一部分
曾經看到過一個非常有名的心理學故事:一位心理學家,對自己女兒的教育奉行“不吼不罵,不發脾氣”的原則,從來沒有對女兒發過火,連批評都沒有過,他覺得這樣教育女兒很省心。
但是,有一次他推開家門,發現女兒正坐在家裏的複式樓梯扶手上往下滑,他嚇得渾身發抖,同時又氣得怒火升騰。於是,他暴跳如雷,立馬走到女兒身邊打了她一巴掌。打完女兒,他自己都愣住了,不敢相信自己會情緒失控。但是,捱了打的女兒卻對他説:“爸爸,我終於確定,你是愛我的。”
這位心理學家,作為父親想用好脾氣給孩子最温暖、最純粹的愛,但其實他打女兒也是愛,而這種愛,就是父母的“底線”。
因為,相對於不打不罵,呵護孩子,他出於本能用一巴掌讓女兒明白了:哪些危險的事情是不能做的,她該如何學會保護自己。
父母壓抑自己的情緒,反而會對孩子造成以下傷害:
父母壓抑太久,心理扭曲,會影響孩子的性格
生氣時發怒,傷心時哭泣,其實都是一個人正常的情緒發泄。但是,父母如果一味遵循不對孩子發脾氣的教育原則,內心就會很壓抑。而一個人壓抑太久,負面情緒堆積太多,就容易心理扭曲。而孩子也容易受父母這種心理的影響。
就比如,媽媽心裏有怒火,但忍着對孩子不發,平時説話就會變得陰陽怪氣,還會沒事找事。這樣孩子反而摸不着頭腦,不知道媽媽到底怎麼了。所以,平時做事就會小心翼翼,甚至會刻意討好媽媽,久而久之變成刻意討好別人、委屈自己的性格。當然,他也可能會像媽媽一樣喜怒無常。
情緒大爆發,對孩子傷害更大
每個人的情緒承受範圍都是有限的,一旦內心積攢的不滿、怒氣太多,承受不住時,就會來一個大爆發。而大爆發比起當時適當發泄,波及範圍會更廣,發泄力度會更大。
所以,很多不經常對孩子發脾氣的父母,發泄一次就會用最惡毒的話罵孩子,還會打孩子打到精疲力盡。這樣忍無可忍的發泄,對孩子傷害更大。
孩子覺得父母很虛偽,不領情
孩子的感覺其實很靈敏,他們能感受到父母很多微妙的情緒變化。就比如自己犯錯了,他們能感受到父母很生氣,但父母就是憋着不發火,還假裝大度和開明,就會讓孩子很反感。他們會覺得父母很虛偽,反而不會領情。
這也就是為什麼,開頭講到我朋友,明明很會忍,孩子卻越來越不聽話。因為,她雖然很會在孩子面前隱藏和偽裝真實的情緒,努力做一個好脾氣的媽媽,但孩子看得出來她並非真心。所以,他會反感媽媽,會故意跟媽媽對着幹。
教育孩子時,父母該如何進行情緒管理?
其實,父母也是人,也有自己的情緒。他們傷心難過的時候也會哭,他們心裏有氣也會有控制不住發泄的時候。所以,作為父母,壓抑自己的情緒,並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適當發泄情緒,而不是積攢情緒
父母教育孩子,最適合“就事論事”,今日事今日畢。而不是當時隱忍不發,事後又找後賬。這樣,當時的大度,就對孩子一點意義都沒有了。因為,孩子們也不喜歡“欠賬”,有什麼事當時解決,總比一直提心吊膽父母哪天會跟自己算賬要好得多。所以,父母平時遇事就要適當發泄情緒,而不是積攢情緒。
跟孩子平等的溝通,瞭解其真實想法
相對於“偽善”的父母,孩子更希望有一個真實的父母。所以,如果父母發現孩子有什麼問題,要及時與孩子溝通,要持有平等的姿態,瞭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只有這樣,才能更快解決問題。
總之,家長會正確管理情緒,才會讓孩子的成長更健康,學習更有利,長大才能更有出息。所以,遇到會發脾氣的家長,才是孩子的福氣。
【話題討論:家長們,你平時會對孩子發脾氣嗎?】
高級育嬰師,心理諮詢師,原創育兒漫畫文章作者,歡迎關注【小屁孩兒】,你想了解的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兒童發展,時尚教育,都可以在這裏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