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定要和舒服的人在一起。
乍見之歡,不如久處不厭。
保持應有的距離,不打擾不干預;
做到誠懇不欺,不欺人無愧對方。
成於有度,敗於無度,拿捏分寸的“度”,往往決定了人生高度。
導讀:“人,沒事,別麻煩別人,哪怕是關係再好的人”你怎麼看?
有一條人與人交往的黃金法則:懂得把握分寸。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不論是怎樣熟悉的人都不能做到感同身受,也不能像連體嬰兒一樣時時刻刻黏在一起。
正如叔本華所説:“人就像寒冬裏的刺蝟,互相靠得太近,會覺得刺痛,彼此離得太遠,又會感覺寒冷。”
在與人交往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講究“度”,把握好彼此之間的“分寸感”才能使關係更加長久。
與不熟悉的人相處,要講究分寸。
生活中,有些人,會讓我們感覺很舒服,把事情交給他們做很放心,聽他們説話很走心。
這樣的人不一定有多麼聰明,勤奮,但他們一定有超人的對人性的洞察力,他們懂得什麼叫恰如其分,什麼叫不偏不倚,什麼叫見好就收。
他們時刻會保持一種適當的距離感,讓我們感受到親近的同時不會感受到壓力,能夠愉快地輕鬆地和他們相處,百處不厭。
即便是某些擦肩而過的路人,也會因為在某個場合某一時刻的相遇,讓我們的心頭蕩起陣陣漣漪。
在助取款機前有一米間隔線,在保護客户的隱私的前提下,也能夠營造一個相對來説獨立舒適的空間,保持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能夠讓彼此都更加的舒心放心。
在與其他人交往的過程中,也許只是素不相識的陌生人,因為某種緣分相遇,這個時候的距離感能夠給人尊重,體諒別人的心思,也給自己留有餘地。
如果毫無分寸感,面對不熟悉的人勾肩搭背,無異於是在降低自己的身份和修養,給別人添了麻煩,也給自己帶來不利的影響。
正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 小人之交甘若醴”,“分寸感”是一個很神奇的東西,能夠給我們帶來不一樣的體驗,每個人都在自己的身外建有一座城牆,這個是屬於個人的安全感,不能夠允許別人越界,也不希望有人跨過城牆來打擾。
最好是保持相當的距離,各自安好,互不打擾。
與朋友相處,要把握分寸感。
很多人會問:“我和我的朋友關係好,我遇到麻煩找他幫忙有什麼不對?”
誠然,朋友之間互幫互助很正常,也有許許多多的時候需要相互幫助,抱團取暖。
可是“關係好”並不應該成為依賴別人的藉口,更不應該成為強迫別人幫忙的擋箭牌。
關係再好的朋友也不能做到感同身受,幫助你是情分並不是義務,即便關係好,保持分寸感是友誼長存的重要前提。
電視劇《歡樂頌》中安迪為人處世的態度很理智,待人也有着自己的界限,她清楚地知道什麼事情該説,什麼事該做,她可以和朋友交心,但絕對不會越界。
在應勤和邱瑩瑩的感情面臨危機,關雎爾想要去幫忙,安迪卻跟她説:“他們兩個人是成年人,我們作為朋友,尊重他們的價值觀,遇到不同的意見,我們可以提醒,但不要插手。但我們必然在他們困難的時候提供適當的幫助,只能如此。”
朋友歸朋友,但人生是自己的,別人無法參手,即便是親密無間的朋友也不能代替你做任何決定,關鍵的時刻還是要靠自己。
對朋友,坦誠相待,真心相見,把握分寸,不越界不替代。
就像三毛説:“朋友再親密,分寸不可差失,自以為熟,結果反生隔離。”
朋友之間,關係再好,也不能過分失禮,否則最後可能連朋友都會失去。
一段長久的友情,需要的是彼此尊重,毫無底線地開玩笑揭傷疤並不是真正的朋友,要知道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話該説,什麼話不該説。
朋友之間舒服長久的相處,其實就是恰到好處的分寸感。
保持適當的分寸感,才能讓友誼之樹常青。
把握分寸,是最高的情商。
一昧的依賴別人,過度麻煩別人,最後換來的只會是他人的厭惡和自己的孤獨終老。
一個真正高情商的人,遇到麻煩事不會想要找別人幫忙解決餓,而是儘自己所能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每個人都是很複雜的個體,會有自己的思想、興趣愛好、性格特徵和為人處世的方式。
也正是因為這些不同,才形成了每個人的獨有特色,所以在與各種類型的人交往過程中,分寸感是必不可少的與人相處的尺度。
做自己該做的事,説自己該説的話,不該説的話不説,不該做的事不做,維護好彼此的關係,給彼此足夠的空間和自由足矣。
分寸感強的人不管走到哪裏,都能帶給人一種舒心和放心,讓自己舒服的同時,也讓別人感到舒服,懂得分寸的生活,也會讓感情越來越穩定,關係越來越親密。
知人不必言盡,留些口德於己;責人不必苛盡,留些度量於己;
才能不必傲盡,留些謙讓於己;凡事不必做盡,留些餘德於己。
願你我,都能成為有分寸的人。
文/老夏分析師
謝謝你, 在這個世界的角落,找到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