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原創稿
據桐梓縣人民政府網消息:3月19日,桐梓縣人民政府網發佈《我的扶貧故事丨劉夢申:扶貧路上為“路”忙》,內容如下:
我叫劉夢申,曾經是馬鬃苗族鄉的一名幹部,現在是桐梓縣委政法委幹部。2013年參加工作以來,先後任馬鬃苗族鄉扶貧辦主任、社會事務辦主任等職,目睹了馬鬃苗族鄉脱貧攻堅的諸多感人事蹟。
今天我講述的是我在任包村幹部、鄉扶貧辦主任期間,協調參與出水村街上組修建通組公路的故事。
初上街,從沒見過的窮
2013年,我參加工作的頭一年,鄉黨委政府安排我去包村。
“我們村街上組有條街……”出水村村幹部曾令偉邊介紹邊笑出聲,我就曉得他肯定是在開我的玩笑。
“小劉,我帶你‘上街’去”。村主任成克強説。
“走就走”。
後來我解到,街上組,是馬鬃苗族鄉為數不多的沒通公路的村民組,無街,出了名的窮。
沿着陡峭的山路爬了近1個小時,我似乎真的看到了一條街。在這條“街”上,一條兩米寬的小河,依河而建排列着十幾棟木屋,大多數主體結構已腐朽,歪來倒去,根本不敢靠近,牆上佈滿青苔,瓦上的雜草有尺把高。環顧河兩岸唯一現代化的東西,就是那個立在樹樁上的衞星電視接收器。
“成家全家外出十多年,房子已經爛跨;金家兩兄弟都靠低保生活……出水村街上組户籍人口近200人,能走的都走了,常住人口不足80人。因為路不通,村裏沒有可發展的產業,大家都出門打工了”。村主任成克強一邊走一邊給我介紹。
看到此番情景,我的內心挺心酸。
再上街,齊心修建幸福路
俗話説,要想富,先修路,只有路通了才能改變貧困山村的面貌。但出水村街上組“又窮又偏”,路怎麼修?從街上組回來後,我們就不停地申報修建街上組的通組公路。2014年底,項目終於納入了計劃。
我清楚的記得,規劃線路那天,是農曆的臘月,天空中飄着雪花,街上組像辦酒席一樣熱鬧。我們帶着當地羣眾一樁一樁地往上量,一步一步往山上挪,每20米一個樁,到山頂時大家全身都濕透了。
“主路2600米,懸崖600米,海拔爬升250米。”當我們把線路設計走向,佔地情況向羣眾公佈時,他們露出了笑臉。
羣眾的積極性非常高,公路修得非常順利。到2016年底,一條4米5寬的水泥路纏繞在大山之上,非常壯觀。
又上街,窮街脱貧換新顏
2018年,鄉黨委政府派我到出水村任支部副書記,“上街”的次數就多了。昔日的街上組已經大變樣,兩居改造、通訊改造、飲水工程全覆蓋,殘垣斷壁清理得乾乾淨淨,部分返鄉村民建起了兩三層的小洋樓,17户貧困户全部脱貧。
“山上濕氣大、氣温低,還好路修通了,我把頭花蓼拉下山去弄乾,要多賣不少錢。”街上組村民何雙飛説。何雙飛被家鄉的資源吸引,回鄉創業,種植了100多畝頭花蓼,還被吸納為後備村幹部,帶領全村羣眾乾的風風火火。
“現在路通了,支部的凝聚力也強了,在以前,我想來參會也走不下山來”。八十多歲的黨員成克儉在黨員大會上説。
回望過去,心酸苦楚;展望未來,幸福甜蜜。我很有幸參與了脱貧攻堅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親眼目睹了出水村街上組通公路後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回想這幾年的艱苦奮鬥,還是很值得的。(桐梓縣人民政府網 劉夢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