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現有193個正式成員國,每個成員國都擁有投票權,佔一個席位。然而在歷史上,卻有兩個國家分別擁有3個聯合國代表席位,它們就是蘇聯和美國,蘇聯曾用上過三個席位,例如1971年我國重返聯合國時,蘇聯投了三票贊成,不過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只有一個席位。至今,美國依舊宣稱在聯合國擁有三個席位,“保留在適當時候增加兩個聯合國代表席位的權利”。那麼,美俄是如何得到三個席位的?為何美國至今沒有使用另外兩個席位呢?這還得從聯合國成立開始説起。
聯合國的前身“國際聯盟”,是根據1919年《凡爾賽條約》設立的,主要目的是組織世界大戰爆發,然而二戰還是爆發了,國聯名存實亡。1943年12月在德黑蘭會議上,美英蘇三國元首同意美國提出設立聯合國的設想。1944年,同盟國轉入反攻,勝利在望,美英蘇三國在華盛頓附近的敦巴頓橡樹園舉行會議,討論聯合國的籌建。
不過在討論誰能夠成為聯合國創始成員國時,三國出現了分歧。美國主張除了所有已經在《聯合國家宣言》上簽字的國家,再加上8個沒和軸心國交戰的國家,其中6個是拉美國家。蘇聯認為美國拉攏的8個國家分明是自己的小弟,投起票來蘇聯肯定會吃虧,於是蘇聯主張自己的15個加盟國都應該成為創始國,擁有15個席位。羅斯福在聽聞後,表示暫時擱置這個問題。
1945年2月雅爾塔會議召開,美英蘇三國再次討論聯合國創始會員國數量問題,因為爭議很大,斯大林後退一步,稱至少蘇聯應擁有3個席位,另兩個是在二戰中付出重大犧牲、做出重大貢獻的烏克蘭與白俄羅斯。丘吉爾也想自己的殖民地(例如印度)擁有席位,也表示支持斯大林。羅斯福為了讓蘇聯出兵攻打日本,以便快速結束太平洋戰爭,所以就只好同意斯大林的主張。當然,美國也同樣獲得了三個席位,只是苦於國內48個州無法平衡利益選出來兩個席位便一直耽擱了(彼時阿拉斯加和夏威夷還不是州)。
其實,美英蘇就席位問題達成妥協並不稀奇,英國看似沒有3票但在當時也沒吃多大的虧,例如聯合國成立時,印度尚未獨立,還是英國的自治領,但也是初創會員國,投票時自然向着英國。
1991年蘇聯解體,烏克蘭和白俄羅斯成了獨立的國家,自然在聯合國擁有一個席位,俄羅斯便再也不能擁有三個席位,投三票了。那麼,美國為何有三個席位卻不行使呢?因為按照現有的聯合國框架,美國就是新增了兩個席位,也不可能使“五常”擴充,而美國本身已經擁有了至高無上的一票否決權,因此增加席位對美國來説意義不大。況且,就是要增加,英俄等國也不會輕易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