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系專欄作者投稿,作者知頓。
最近,小鵬汽車的利好消息真是滿天飛。自打在美國上市以來,小鵬汽車的資金問題好像一下子就解決了,就連肇慶工廠的註冊資本都從5億元擴增到了15億元。各位是不是已經感受到了一絲絲土豪的氣息?
小鵬完成上市後,國內的頭部造車新勢力已經全部完成了上市計劃,蔚來、理想、小鵬都達成了品牌成立之初的第一個目標——上市融資。但相比蔚來汽車和理想汽車,小鵬在國內市場的表現彷彿並不怎麼有排場。縱使何小鵬的升價飆升到了42億美元,也無法掩蓋小鵬汽車產品力存在的諸多問題。小鵬汽車的估值,怎麼看都和它的市場表現劃不上等號。
小鵬,誰都沒想到它會“鹹魚翻身”2014年小鵬剛剛成立的時候,生長狀態相當粗獷,雖然三位聯合創始人都是互聯網大佬,但身邊的工作人員也僅僅只有幾十人的規模。三位大佬並不是造車業內人士,和自己原來從事的工作領域可謂拉了一個好大的跨。而這些工作人員雖然來自各家傳統車企和供應商,但企業規模小,整車開發能力不強。
但小鵬汽車的節奏比較快,這一點優勢明顯,三位聯合創始人憑藉着人脈和影響力,在圈內融資效果非常出色,小鵬汽車僅僅用了三年多的時間就完成了首台量產車的生產。這期間,小鵬汽車拿到了兩輪融資,並敲定了自己的生產基地。在造車新勢力中,小鵬不一定是最好的那個,但它落地速度卻是最快的,這給了投資人們足夠的信心。
就這樣,小鵬一路拿着融資,一路高歌猛進,邊找代工廠邊落實自己的生產基地。不僅挖來了特斯拉、摩根大通等知名企業的高管,還吸引到了小米、阿里巴巴和多家商業銀行的投資與貸款。在造車的同時,小鵬汽車也推出了自家的分時租賃平台,自產自銷擴大影響力。
在上市前,小鵬汽車已經推出了兩款量產車——G3和P7,相比其它造車新勢力,小鵬汽車的發展勢頭的確更有互聯網企業的激進與快節奏的風格。但誰都想不到,這個當初不到一百人的初創團隊,真的在造車新勢力中突出重圍成功上市。
畢竟老話説得好——蘿蔔快了不洗泥,小鵬汽車發展速度這麼快,當真沒問題嗎?
繁華之下,銷量和名聲不成比例的小鵬從立項到上市,小鵬汽車用了6年的時間。這期間,小鵬汽車共接受融資154億元人民幣。上市後,小鵬的估值擴大到了108億美元!對於任何一家企業而言,這樣的體量都絕非小數目。不可否認,小鵬估值的迅速擴大有新能源汽車概念拉動的作用,也有投資人對小鵬汽車前景看好的因素。
但小鵬的估值數據和它的產銷數據之間是否真的相匹配?
2020年前三季度,小鵬汽車共計交付新車14107輛,其中絕大部分由新車P7貢獻。雖然小鵬汽車的月銷量穩中有升,但仍然徘徊在2000到3000輛這一區間,和傳統燃油車企相比明顯處於弱勢地位。和單車價格更高的蔚來相比,小鵬的月交付量也低了近一半。換句話説,小鵬汽車的表現雖然有了抬頭的趨勢,但是否具備了完全的造血能力,仍然值得研究。
即便是小鵬官方宣傳的量產車上市以來單月交付量最高的今年9月份,小鵬汽車也不過拿出了3478輛的成績。問題,就在賬面上,誰都能看到,誰也躲不過。
“鵬”友維權,質量也不大靈拋開銷量,關於小鵬汽車質量的討論也頻頻出現在新聞中。在汽車之家、汽車投訴網等汽車垂直類網站,一些網友和車主對於小鵬汽車品控方面、質量方面的問題提出投訴和質疑。
對於還是新生事物的電動汽車來説,大到突然失去動力、斷軸,小到車機失靈,系統無法正常使用等等問題,都挑動着嚐鮮車主們脆弱的神經。本想買回個代步車,誰曾想請回家了個“電動爹”,大面積的負面口碑,暴露出小鵬汽車高速發展背後的一地雞毛。
在現在的百度百科上,依然可以看到小鵬關於純電驅動系統的測試內容,——對該套純電驅動系統已經進行了台架測試、轉轂測試和試驗場道路測試,累計測試里程超過5000公里。
5000公里是什麼概念,基本就是新車吧?是傳統車企新車測試里程的零頭。
假如一個企業因為資本不等人,所以沒有時間對產品進行充分的可靠性實驗,就只能折衷,邊賣車邊發現問題,雖然保障了效率,卻必定給用户帶來困擾,讓用户成為一些問題的小白鼠,這樣的用户體驗可想而知。
在各類維權網站(如聚投訴)上,車主申訴、討説法的帖子不計其數,質量問題五花八門,甚至去年9月成都車展展台上,小鵬汽車還遭到車主舉字牌維權。雖然小鵬汽車也在努力修正問題,用户對於作為新生事物的新能源汽車本來就顧慮重重,如此大環境下,個別品牌的前景似乎更多了幾分陰霾。
是造車新勢力的成功,還是另一種資本的遊戲造車新勢力究竟想不想造車?
這是近年來人們廣泛討論的問題,有觀點認為大不少造車新勢力造車的目的就是為了圈錢圈地,甚至是為了騙補。最著名的就是通過PPT造車,卻希望大家跟着他一起為夢想而窒息,如今卻一直身在國外的某人。當然,新造車勢力當中也不乏有真正想造車的品牌。
説回小鵬,小鵬上市倒是讓我們看清了一點——小鵬的資金鍊遊戲還有的玩。畢竟上市前的投資方都已經憑藉着小鵬的估值暴漲而收穫了不少的盈利,每一輪融資的投資方甚至是小鵬高管都是受益者。上市之後,或許“盤子”就到了股民手上,這個盤,好不好接呢?(文/知頓)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