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通報批評的荊州巨型關公雕像日前開始拆卸轉移,搬移工程總投資1.55億元。此關公雕像高達57.3米,建成於2016年,總造價達1.729億元。先違建、後搬移,3億多元就這樣白瞎了。
3億多元買來的教訓不可謂不深刻,用當地負責人的話説,“雕像的每一塊銅片,都是抽向我們一記響亮的耳光”。這固然是問題出現之後的痛定思痛,但覆盤整個事件,大家在驚訝荒唐工程導致巨大浪費的同時,更不由要問:光天化日下一個特大號的違建,怎麼就一路過關斬將搞了起來?相關部門又在哪裏?從這個意義上説,此番荊州“大意失關公”,絕不是反思一下就可畫句號,惟有將其背後的來龍去脈挖清楚、搞明白,才能給當地人民一個交代,給整個社會一個交代。
黨中央三令五申,嚴禁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也嚴肅查處並通報了一批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典型案件。但放眼現實不難發現,在政績衝動下,仍有一些地方瞎拍腦袋,盲目追求所謂的“大”“最”“全”,搞出了一批噱頭大於內容的景觀項目。前有“水泥航母”長期撂荒成為水泥疙瘩,後有“水司樓羣”入不敷出淪為爛尾工程,再到這尊歷時五年建了個寂寞的“全球最大”關公雕像,建時轟轟烈烈,去時一地雞毛,壓根兒沒起到宣傳推廣作用,反而破壞了城市本身的歷史風貌和風貌。對此,當地羣眾一針見血:簡直就是胡花錢。
造景衝動屢禁難絕,説到底是一些官員政績觀出了問題。脱離實際、勞民傷財,是形象工程的通病,恰恰映照出一些人思想深處的貪大求洋、好大喜功。在他們眼中,既要大幹快上,自然就不考慮什麼科學性、風險性、實用性,只要建得快、看着氣派就行,哪怕涉嫌違建也能一路綠燈。正是這種亂鋪攤子、胡亂揮霍的做法,讓部分城市寅吃卯糧,欠下一筆爛賬不説,還敗壞了政府形象。
明代灤州州衙大堂上有一副楹聯:平情以御眾庶之情,勿作好,勿作惡;自治而行節省之治,不傷財,不害民。“勿作好”,説的就是不搞做作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什麼該建,什麼不該建,領導幹部必須頭腦清醒、心中有數,否則只會在一陣風風火火後被羣眾戳脊梁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