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印度同是人口大國,擁有人口紅利,但中國卻率先抓住機會發展了起來,這讓印度非常的眼紅。而為了追趕中國的步伐,印度也展開了積極行動,學習和效仿中國模式。比如説,中國有中國製造,印度便立即搞起了印度製造,想成為新的世界工廠。
但印度雖然學習了我們的模式,但並沒有獲得成功。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了?主要還是因為印度沒有把握住機會。在中美髮生貿易爭端的時期,印度本可以乘機吸引外資入駐印度,但印度卻因為自己勞動力水平不足,沒能得到外資的青睞。即使在中美髮生爭端的時期,也還是有大把的外企願意留在中國,不願意將生產線搬到印度。
而現在中美貿易爭端已經告一段落,這些外企就更沒有撤走的理由了。對此,印度媒體《金融快報》也感嘆道,印度錯失了一次崛起的機會。其實值得一提的是,曾經我們也給過印度機會,但是印度卻沒有珍惜。當年我們正在進行轉型,準備將一些科技含量低的製造業,給遷移至印度,但印度卻沒有及時拋出橄欖枝,與這些中企進行聯繫,最終這些中企就落户到了越南和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
對於這些事情的發生,印度媒體自己進行了分析,他們得出了幾個結論。首先,中高端的製造業看不上印度,因為印度的勞動力水平偏低,缺少技術性工人,一些中高端的製造業,無法在印度獲得足夠的人員補充。這一點是印度和中國最大的差距,中國通過“掃盲”和“義務教育”,培養出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印度想追趕上我們還需要時間。
其次,印度的市場不夠大,中國和印度同是人口大國,但中國卻是第二大消費市場,許多產品中國內部就能進行消耗,不需要在對外進行出口,這為投資者節省了大筆資金。有分析認為,今年中國還有望成為全球第一大消費市場,因為全球經濟收縮,美國內外交困,他們今年的經濟發展將非常糟糕,中國有機會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消費市場。
最後,就是資本特性的原因,資本喜歡穩定的環境,而中國就比印度要穩定。近年來,印度經常在邊境搞事情,同周邊鄰居進行較量,這給印度帶來了安全威脅。資本的發展,是建立在穩定基礎上的,如果印度不能保證穩定,那麼資本自然不會流向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