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中國紅樹林面積20年增7000公頃

由 南宮丹紅 發佈於 綜合

海外網北京6月9日電 (記者嚴冰)記者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獲悉,我國持續加大紅樹林資源保護修復力度,全面恢復提升紅樹林濕地生態功能,20年來紅樹林面積增加7000公頃,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紅樹林面積淨增加的國家之一。目前我國55%的紅樹林濕地納入保護範圍,遠高於世界25%的平均水平。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今年世界海洋日的主題是“保護紅樹林 保護海洋生態”。紅樹林是生長在熱帶、亞熱帶海岸潮間帶,由紅樹植物為主體的常綠喬木或灌木組成的濕地木本植物羣落,在淨化海水、防風消浪、固碳儲碳、維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享有“海岸衞士”“海洋綠肺”等美譽,也是珍稀瀕危水禽重要的棲息地,魚、蝦、蟹、貝類生長繁殖的場所。

據介紹,我國紅樹植物有37種,分佈在廣東、廣西、海南、福建、浙江等省區。從趨勢上看,全球35%的紅樹林已經消失,目前還在以1-2%的速度減少。我國紅樹林面積總體呈現先減少後增加的趨勢。20世紀50年代,我國紅樹林面積約5萬公頃,在自然和人為因素的雙重作用下,紅樹林遭受了較大破壞,2000年減少到2.2萬公頃。隨着近20年各地保護意識加強,保護修復力度的加大,2019年我國紅樹林面積增加到約2.9萬公頃。

目前,我國已建立並不斷完善紅樹林保護國家法律制度體系,出台了《森林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環境保護法》《海洋環境保護法》等多個與紅樹林保護有關的法律法規,全面強化了紅樹林保護修復工作。2018年,國務院頒佈了《關於加強濱海濕地保護 嚴格管控圍填海的通知》,對圍墾佔用包括紅樹林在內的濱海濕地作出嚴格規定。廣東、廣西、海南、福建、浙江等省區,還制定了地方濕地保護修復制度實施方案,出台了省級濕地保護條例,明確了紅樹林保護目標任務。各地各部門通過編制實施中長期規劃和專項規劃,開展了紅樹林資源調查、保護修復、科研監測、科普宣教等工作,加快推進紅樹林保護修復和保護體系建設。已在紅樹林分佈區域建立了52個自然保護地,使55%的紅樹林納入保護範圍。

同時,我國不斷強化科技支撐,組建了國家濕地科學技術專家委員會和全國濕地保護標準化委員會,開展紅樹林保護修復的系列科學研究和技術攻關,着力解決紅樹林造林成活率低、病蟲害嚴重等難點問題。已制定紅樹林行業標準5項,指導地方出台標準8項。據介紹,我國紅樹林研究位居世界前列,全球發表紅樹林學術論文最多的5家單位有4家在中國。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濕地管理司負責人介紹,針對當前我國紅樹林保護工作中存在的保護與開發矛盾依然存在、管理機制不健全、資金投入不足、科技支撐和標準體系仍需完善等問題,將從四個方面採取有效措施,切實把紅樹林保護好。一是全面保護紅樹林資源。在濕地立法中,對紅樹林保護修復做出明確規定;在保護地優化整合和生態紅線劃定過程中,按照應保盡保、應劃盡劃的原則,把紅樹林納入保護範圍,嚴格管理;制定實施紅樹林行動計劃,落實紅樹林保護修復主體責任,着力擴大紅樹林面積,全面提高紅樹林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二是科學開展紅樹林保護修復。按照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的原則,科學劃定新造紅樹林和修復地塊,在條件適宜區域採用自然恢復的方式;在修復模式上,從造林和撫育為主轉為紅樹林生態系統修復為主,增強修復的整體效益;同時探索基於社區的紅樹林保護修復和合理利用機制,實現生態、社會和經濟共贏的目標。三是加強監測監管。開展紅樹林常規監測,加強執法監管,嚴防非法侵佔紅樹林資源,嚴厲查處破壞紅樹林的行為。四是強化科技支撐和科普宣教。把紅樹林及相關要素作為一個整體開展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整體結構和功能恢復科研攻關。加強技術集成,制定紅樹林生態系統相關標準規範,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率,強化紅樹林保護修復成效。同時,開展不同形式的紅樹林科普宣教活動,營造關注紅樹林、珍愛紅樹林的良好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