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是敍利亞危機爆發11週年。
自敍利亞危機爆發以來,先後有100多萬敍利亞人為躲避戰火到黎巴嫩避難,其中有四成住在貝卡谷地的難民營中。
當地時間2019年1月17日,黎巴嫩貝卡谷地中部一處敍利亞難民營帳篷在雨後陷入泥濘。
伊薩·阿里·穆罕默德來自敍利亞的代爾祖爾,同他的父母、兄弟、妻子以及9名子女一同住在阿布·法萊斯難民營裏的一個帳篷中。
“(我們)2014年底離開家鄉後就再也沒有回去過。我不知道那邊的情況如何。從前的生活很美好,但戰爭爆發後,一切都毀了。”
一般情況下,獲得難民身份的敍利亞人可以從聯合國難民署設在當地的機構領取食物,每個家庭也能獲得一定的補助,但這對維持全家人的生計顯然是不夠的。伊薩靠打零工來貼補家用,可入不敷出是常態。
伊薩説:“如果能去打工,我一個月的收入大概是100萬黎磅(約合人民幣315元)。但我還需要付帳篷的租金。除此以外,每個月的電費就有60到70萬黎磅,有時候能到100萬黎磅。”
剛剛過去的冬天異常寒冷,伊薩一家只能靠燒柴火來取暖,因為柴油實在太貴了。在被問及今後的打算時,伊薩斬釘截鐵地説,他想回家。
“對我來説,家鄉永遠是最好的地方。那裏不需要掏錢租帳篷,生活也不悲慘,孩子們可以自由玩耍;而在這裏,孩子們像是在坐牢,我們沒有錢讓孩子出門。”
根據聯合國的數字,目前生活在黎巴嫩的敍利亞難民中有90%的人處於極端貧困之中。
但回到敍利亞也絕非易事。敍利亞重建面臨種種困境,能源短缺、電力嚴重不足等問題嚴重製約着重建進程。
當地時間2021年8月30日,敍利亞北部城市阿勒頗,人們在車間裏工作。阿勒頗的工廠在戰前常常會到深夜才下班。但現在由於缺電,機器在下午6點整就會停止運轉。雖然這裏的戰事早就結束了,但有限的電力供應仍然在阻礙製造業的全面恢復。
西北大學中東問題研究所副教授王晉在接受環球資訊廣播採訪時表示,基礎設施損毀嚴重、西方國家的封鎖是造成敍利亞能源短缺的主要原因。
“敍利亞國內的能源基礎設施經過了多年的戰火損毀嚴重,很難在短期內完全恢復。有數據顯示,經過了11年的戰火之後,敍利亞的能源基礎設施,包括開採設備提煉設備,大體上損毀了約70%~80%。能源行業的勞動力,尤其是專業技術人員的流失也很嚴重。”
當地時間2018年4月22日,敍利亞阿勒頗街景。
王晉指出,戰火之後,敍利亞急需大量資金、技術以及設備來逐漸地恢復國內的能源基礎設施。但由於西方國家的封鎖,敍利亞政府很難通過國際市場來獲得急需的資本。“因此在未來一段時間,敍利亞國內能源短缺的情況還是很難被改變。”
事實上,美國對敍利亞的制裁形成的負面作用貫穿其重建的方方面面。王晉指出,美方的制裁是一種極端不負責任的做法,延長了敍利亞人民所遭受的苦難的時間。
“美國針對敍利亞的制裁和封鎖在政治上導致了敍利亞政治和解沒有辦法比較順利地開展,在經濟上導致敍利亞政府無法通過國際渠道獲得來自於國際社會的資金支持技術支持,美國還給敍利亞民眾返回自己的國家設置各種各樣的障礙,這個就導致敍利亞國內的人力資源的短缺。”
此外,在外交上,美國仍然在動員自己的盟國否認敍利亞的外交的合法性,導致敍利亞政府很難以真正的官方的身份和國際社會展開溝通。可以説,美國對敍利亞的制裁和封鎖加劇了敍利亞問題的複雜程度,加劇了敍利亞問題的解決難度。“美國製裁導致敍利亞人民所遭受的苦難和所經歷的痛苦進一步延長,是一種極端的不負責任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