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夜晚11點。喧囂一天的城市安靜下來。在河南省鄭州市鄭東新區平安大道環衞中轉站內,嶽海濤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登車,啓動,到注水點加水,一氣呵成。熟練切換着操作枱上的按鈕,聽着掃刷“沙沙”的工作聲,從倒車鏡中看到落葉、灰塵被洗起,嶽海濤一掃最初的拘謹,打開了話匣子:“我們一個夜班通常是8個小時,需要清掃4公里長的路段,因為是雙向車道,要清掃4條路邊,算下來是16公里。”
42歲的嶽海濤是河南省鄭州新區建設投資有限公司下屬的鄭州市興東市政建設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興東市政”)的一名環衞工。2019年年底,他在鄭州市第十六屆職工技術運動會“機械清掃保潔員技能競賽”上,一舉奪魁,獲得了“鄭州市技術狀元”的稱號,還因此獲得了鄭州市五一勞動獎章。一時間,“狀元”的稱號在同事之間不脛而走。
跟着“狀元”一起體驗了“掃街”才知道,這個活沒想象的那麼簡單。
“掃刷的刷尖要碰到路邊側石,離得近了,容易碰壞刷盤;離得遠了,又打掃不乾淨,還得返工。清掃路面,還得觀察風向,你看,今天風把垃圾吹到了北面的路邊,北面就是清掃的重點,清掃時要降低車速、加大掃刷轉速。”嶽海濤説,“我的訣竅是熟能生巧,工作中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閒暇時,也總琢磨着咋把活幹得又快又好,很少玩手機。”
嶽海濤駕駛的是一輛載重4噸的電動清掃車。清掃作業時,車速通常保持在5公里/小時,這樣的速度很容易讓人犯困,但嶽海濤似乎是習慣了“一人一車”的工作安排,始終全神貫注地通過後視鏡查看掃刷的實時工作狀態。
幾乎是每清掃一個小時,要排一次污水,同時往車裏加一次水。加水點就在馬路邊上,連上輸水管,刷過水卡,長扳手打開開關,白花花的水就注入清掃車的水箱。加水、排水的時間都是5分鐘左右,嶽海濤利用這短暫的閒暇時光伸展下四肢,便登車繼續作業。
嶽海濤清掃的區域是鄭東新區CBD,這裏匯聚了鄭州國際會展中心、河南藝術中心等多座公共建築,是鄭州市舉辦國際、國內重大活動的核心區,也是對外展示形象的一張“名片”。為了提高精細化管養水平,這裏從建成之初就實行了市場化城市管養的模式,興東市政負責其中1200萬平方米的區域。
“我們最擔心的是遇到暴風雨雪等極端天氣,全員上陣不説,幾天幾夜不回家也是常事。”嶽海濤説,在2015年鄭州市區的抗雪除災中,他曾經連續三天兩夜沒有回家。近幾年公司加大了人員和機械投入,這種狀況有了很大改觀。
“2015年,我到興東市政時,我們CBD區域一共7輛車,到現在增加到了21輛車,其中12輛是純電動的新能源清掃車,跟原來的柴油清掃車相比,噪音小、易操作,讓我們輕鬆不少。”嶽海濤説。此外,公司還專門添置了抑塵車、掃雪車、吸塵車等,讓昔日的“一把掃帚掃條街”變成了如今的主幹道100%機械化清掃,極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更讓嶽海濤欣慰的是,許多和他一樣的環衞清掃司機,也“幹出了名堂”。他的同事,1990年出生的崔中魁,在去年的技能比武中一舉奪魁,今年3月底赴上海蔘加了全國清潔清洗行業職業技能總決賽,進入前十強,獲得了“全國十佳保潔員”的稱號,同時也成為鄭州市五一勞動獎章的獲得者。
30日凌晨3時許,嶽海濤將16公里的路邊清掃完畢,返回出車地,他的同事們開着兩輛灑水車與他擦身而過,開始黎明前的下一輪的清掃。
早晨7點,整座城市甦醒過來,恢復了車水馬龍。忙碌了一夜的嶽海濤走在下班路上,看着乾乾淨淨的道路説:“這個活,我會繼續幹下去!”
(本報記者 王勝昔 尚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