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心理學如果你的孩子具有這三大特徵,長大以後會吃大虧

由 回秀蘭 發佈於 綜合

  童年對於每一個個體都有着重要的影響,童年的經歷對我們之後的發展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一個人的性格、習慣、情緒都是從童年開始形成的。

  毫不誇張的説,童年會影響人的一生,個體的人格在童年時期幾乎得到了固定,一個人對人生、社會的態度往往取決於他的童年經歷,所以童年對人生有着重要的意義。

  在童年時期,學校、家庭、同伴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童年經歷影響了人的能力發展、性格形成價值觀、自卑與自尊心理、社會化和道德觀念的演化等。

  童年時期是兒童的自我意識和角色認同重要時期,在這時期,兒童有了自我概念,自我評價和自我體驗。

  而父母是影響兒童童年最主要的因素,如果父母盡到了自己的責任,給予了兒童無條件的正向關懷,給足了兒童安全感,那麼孩子更有可能發展為良好的人格。

  所以,當父母發現孩子有一些大的缺點,並且對以後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對個體產生不良的影響,這就需要正確引領孩子走向好的道路。

  當你發現你的孩子有以下這三種性格時,一定要謹慎觀察,儘量給予孩子幫助,讓他儘快改正。

  一、孩子不懂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

  在孩子小的時候,對整個世界的認知都不夠充分,當他們遇到挫折、矛盾與困難時,第一反應只會是哭泣。

  對於很多孩子來講,眼淚就是他的殺手鐧。其實不然,當你的孩子經常哭泣、發脾氣,卻沒有其他特別的原因時,他很有可能只是為了引起你的關注。

  此時,我們需要思考一下,自己對孩子的關注是否得當。

  如果孩子對世界的認知有偏頗,他們更有可能形成低價值感的人。在《心理科學進展》中的一項研究表明,消極情緒極大地影響了我們對自己優勢的認知。

  如果孩子長期處於消極情緒中,會產生極低的安全感,認為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低價值的。並且,當他們有着這樣感覺的時候,會把這種情感壓抑在心中,認為這種想法是正確的、真實的。

  在面對不愉快的事情時,孩子只會盡力去壓抑情緒,但是壓抑並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在我們的潛意識之中,沒有解決的矛盾仍然是痛苦的。

  在中國式家庭教育之中,很多孩子難以合理表達自己的情緒。一方面來講,他們表達出情緒的時候,父母會認為他們是在頂嘴、不順從、不聽話。

  另一方面來講,當他們情緒表達並沒有得到合理的宣泄與排解的時候,下一次,他們會拒絕表達情緒。

  父母應該讓孩子學會最佳表達情緒的方法:讓自己平靜下來,仔細思考事情的因果,最好能換位思考,明白自己情緒的真實來源,再冷靜地與他人探討。

  二、活在他人評價之中

  心理學家並不鼓勵孩子做一個聽話的人,他們鼓勵孩子做一個有自我意識、創新力、獨立的人。在中國的很多家庭裏,父母總是要求孩子聽話。

  可聽話的背後,正是抹滅了孩子的自我思維,要求孩子跟着自己的想法走。在孩子小的時候,會為了父母的評價而聽話,希望得到父母的讚揚。

  長時間之後,孩子很容易活在他人評價之中,為了他人好的評價而去做違背自己意願的事。

  當你發現你的孩子總是因為他人對自己的評價而感到煩惱時,你需要思考自己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教育是否得當?

  對於一個成熟的人來講,有獨立思考能力是極其重要的。當孩子過度依賴大人,聽尋家長的意見後,會變得十分被動,難以做出決定,最終形成優柔寡斷的特質。

  請不要當一個控制慾極強的家長,孩子先是一個個體,才是你的孩子。要先愛自己,才能學會愛人。

  三、喜歡取悦、迎合他人

  取悦他人,是一種安全感低下的表現。喜歡取悦他人,實則是害怕他人與自己的意見不同,如果自己提出不同的意見,雙方可能會關係破裂。

  但實際上真正的友誼、親情等情感並沒有這麼的不堪一擊。因為在小的時候,為了不讓父母失望,他們會不得不聽話,去獲得父母的稱讚;長大之後,也將這種相處關係模式用在社會之中。

  所以,他們常常壓抑自己的感受,巴結討好別人,而自己活得更累,這種討好型人格只會讓孩子感到矛盾與不快樂。